時光不滅,魔法不死
近日,中國哈迷得到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華納為了紀念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在中國出版20年,獨家在中國重映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電影。4K修復3D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定檔8月14日。這不僅是提振剛剛復工的中國電影的一劑強心劑,更是為所有中國哈迷獻上的一封情書。
額頭上的閃電傷疤,圓形眼鏡,可以與蛇對話的奇異能力……一個名叫「哈利·波特」的瘦弱男孩,從狹窄的樓梯儲藏櫃裡走出來,踏上魔法世界的冒險之旅。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名字此後會火遍全球,經久不衰。
哈利波特自千禧年進入中國,迅速俘獲了大批粉絲。相關展覽、遊戲、樂高積木、主題樂園、舞臺劇、快板書等「周邊」層出不窮。7本小說,暢銷4.5億本;8部電影,票房超78億美元,這是21世紀頭20年裡最偉大的全球流行文化。可以說,哈利波特已成為價值不菲的文化大「IP」。
毫無疑問,這個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和他所在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成為了全世界孩童的夢想。每年開學季,網上仍然會湧現大量的靈魂拷問:「為什麼我還沒收到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入學通知書?」「怎麼把志願填到霍格沃茲?」「給我送信的貓頭鷹是不是迷路了?」......
在故事的設定裡,哈利·波特出生在1980年,今年他40歲了,中外無數「哈迷」在社交媒體上用各種形式為他慶祝40歲生日。時間不滅,魔法不死。《哈利·波特》已經完結,曾經的骨灰級哈迷也過了相信童話的年紀,童話世界不是真的存在,但《哈利·波特》除外。
在已經被生活逐漸磨平稜角的成年人心中,這部作品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任何時候提及都能讓他們熱血沸騰。小編從初中開始認識哈利,那七本書深藏著青春時期不同階段的我,一遍又一遍,毫不厭倦,每天想著如何才能獲得霍格沃茲的錄取通知書,拿著行李穿越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哈利波特》就像一代人的暗號和印記,一個動作、一個詞語,就能辨識出共同擁有的情感聯結。
很多在「魔法世界」裡成長起來的哈迷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時光,並與志趣相同的人互相抱團。「我曾以為我不是麻瓜」,代表的是文學對於青春夢想的守護;而「我變成了更好的麻瓜」,則頗具幾分羅曼羅蘭所謂「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的英雄主義色彩。
只要曾經進入過那個世界,就知道《哈利·波特》不是充滿「真善美」的兒童文學,它清楚地寫明世上本就沒有完美的小孩,每個人都在各自的困境裡用力地生活。即便缺少主角光環的照耀,依然可以憑藉自身的獨特性煥發光芒。不管是你是「別人家的孩子」,還是一無是處的壞小孩、怪小孩,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換言之,它創造了一個魔法世界,卻並不是封閉的烏託邦,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一樣,有天真、赤誠、勇氣,也有糾結、欲望和貪念……
正是因為魔法媽媽羅琳不迴避「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直面分離、痛苦、死亡等議題,使作品超越了「兒童文學」的標籤,給不同年齡段的讀者帶來思考。文學藝術就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與價值。
每個曾經在成長路上唯唯諾諾,跌跌撞撞的孩子,都能在《哈利·波特》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知道,不管這個世界有多麼不完美、也不管自己是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是白髮蒼蒼。有他們在,我們就永遠都不會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