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逸搖曳的流蘇是時尚圈經久不衰的元素,無論在服飾還是珠寶上,總有它的身影。然而在幾百年前,流蘇卻沒有現在這般「接地氣」。
流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作為宗教的象徵,寓意神聖和聖潔。到了16世紀,流蘇不再僅限於宗教使用,成為了王室、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當時,法國成立了「Passementerie」珠飾協會,想要加入該協會的藝術從業者需經過層層篩選,能否手工製作流蘇便是重要的考核標準。
19世紀,法國軍隊在肩章上使用流蘇區分軍銜。與此同時,流蘇也從王室走向市井,成為商人炫耀身份的工具。從馬車到窗簾,商人們會在細節處點綴流蘇,彰顯自己的財富。
20世紀開始,流蘇轉變為服裝上的裝飾元素。法國設計師保羅·波烈(Paul Poiret)是第一個在高定服裝中運用流蘇的設計師,他將異域文化融入服裝,賦予了流蘇與眾不同的氣質。隨後,德國設計師古斯塔夫·拜爾(Gustave Beer)在1919年設計出了銀色禮服裙,流暢的線條搭配精緻的銀色流蘇,將奢華高貴的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如今流蘇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但其高貴復古的氣質一直保留了下來。
新京報記者 於夢兒
編輯 李錚 校對 劉軍
圖片 搜狐網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