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面對信息化潮流,貴州積極搶佔制高點,著力推動大數據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全省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正當其時。
2015年6月,我省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出資建設「貴州工業雲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智能製造、協同製造、企業上雲及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等服務,拉開了貴州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推動產業數位化轉型發展大幕。
2018年,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的指導意見》精神,推動大數據與工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省政府印發《貴州省推動大數據與工業深度融合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實施方案》,提出構建工業網際網路體系和進一步完善工業網際網路體系的目標任務。
為推進全省工業企業「登雲用雲」,提升企業競爭力,推動全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年,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制定了關於推動工業企業「登雲用雲」工作方案,圍繞推動企業基礎信息上雲、推動企業工業設備上雲、推動企業業務系統上雲、培育「登雲用雲」標杆企業等方面布局發展。
幾年來,貴州緊抓數字經濟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發展先機,致力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推動產業數位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2019年,圍繞十大工業產業振興,我省培育打造了50個融合標杆項目、470個融合示範項目、873個融合企業。振華集團、磷化集團、茅臺集團、南方電網、貴州航天電器、貴州航天雲網、興達興建材等企業分別獲得工信部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專項及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等國家級榮譽。振華集團、興達興建材、盤江精煤、貨車幫4家企業上雲案例入選工信部「企業上雲」典型案例,成為全國入選案例最多的省份之一。
今年5月底,貴州省十大工業產業「加強產銷對接推進協同發展」系列活動之「5G+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應用對接活動」召開,現場籤約項目4個,投資2.72億元。搭建起了工業企業與基礎電信企業聯動互通平臺,推動我省5G+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應用。
截至2020年6月底,我省已推動2435家工業企業深度上雲。這場以網際網路技術帶來的變革,正深刻改變著各車間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為工業智能製造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如今,我省十大工業產業在數位化賦能下,在「雲」運用助力下,工業企業生產、管理、經營等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高質量發展新篇正徐徐展開。
倍易通 雲運用助力企業提質增效發展
近日,記者在銅仁高新區貴州倍易通科技有限公司走訪看到,在12條貼片生產線、14條組裝線、5條包裝線上,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生產作業。
公司二樓大廳的大屏上,清晰地顯示每個手機訂單的生產進度。
作為銅仁市重點招商引資的智能終端龍頭企業,倍易通2017年落戶銅仁高新區,2019年10月建成投產。半年多時間,公司工人數量從300餘名增加至近2000人,不僅為貴州智能製造產業注入了新動能,還成功解決了當地很多移民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然而,作為一家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員密集型民營企業,從深圳轉戰銅仁,新布局產業發展的倍易通可謂是步履維艱。
儘管擁有市場紅利,但在3年間投資近5億元,建設打造規模達121畝的超大型廠區後,倍易通不得不面臨資金緊缺的融資難題。
這樣的難題,在銅仁市委、市政府及園區的幫助下,很快得到了解決。可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倍易通急需攻克擴能生產和精細化管理難關。
這一點,對深耕智能終端多年的倍易通來說,早有了對策——充分用好貴州大數據發展優勢。
據倍易通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造成當地務工人員就業難,儘管公司尚處在新廠生產階段,仍積極響應當地政府號召,吸納當地1700餘名無法到沿海省市務工的勞動力。
然而,作為新投產的企業,如何解決工人的收入問題,實現提質增效發展,可謂是個大工程。
為此,倍易通於今年5月起,著手開展與貴州航天雲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設備物聯雲平臺。在公司原有的數據採集基礎上,打通數據孤島,實現生產、管理、銷售等全過程數據實時上雲,有效增加產能的同時,還可以清晰了解各類成本。
倍易通技術部工程師告訴記者,公司建設設備物聯雲平臺迫在眉睫,且大有裨益。
據該工程師介紹,儘管倍易通目前在數據採集、智能化生產等方面,基礎都比較強,但進入貴州後,許多深圳總部那邊的平臺運用,只能發揮一部分效能。加之目前公司的各項數據均是獨立採集運行,效能也未發揮至最大化。因此,設備物聯雲平臺的建設,將進一步打通數據斷層,實現從訂單產生,到生產加工,再到產品出口等各個環節一條龍把控。
下一步,倍易通設備物聯雲平臺建成後,通過實時數據分析運用,以訂單執導生產,將為企業提供更詳細的「數據決策」服務,實現擴能擴產,帶動更多當地群眾就業。
長徵輸配電 輸配電電力運維的雲智慧
Ia―50.09A,39A,36.29A……
Ib―49.79A,41.9A,30.9A……
以上監控畫面的電流數據每2秒更新一次。
近日,記者從貴州長徵輸配電電氣有限公司的輸配電電力運維雲平臺上一目了然看到,安順市某樓盤4號塊2號配電房的用電情況。
據該公司董事長任康說:「電力系統數據採集分為人工採集(人工巡視、值守)、儀器採集(電壓、電流、溫度、溼度等)和數據中心處理及儀器採集和雲計算數據處理等三種方式。」而長徵輸配電的運維雲平臺就是在傳統人工巡視、值守的方式上升級研發出來的,它採用智能電網雲平臺數據採集分拆手段,不間斷地進行數據存儲、分析、挖掘、利用,實現從描述型―診斷型―預測型―指導型的全周期用電安全監管系統,既響應了時代發展要求,又與技術前沿緊耦合。
但與普通的智能電網運行企業不一樣的是,一般的企業以雲計算為手段,運行於10kV及以下配電網絡,可稱為1.0版本;而長徵輸配電的智能電網運維雲平臺還可將其運用於客戶35kV專線,可稱為2.0版本;運用於客戶110kV、220kV變電站運維,可稱為3.0版本;運用於省級市場安全工器具檢測的數據模型建設,可稱為另類4.0版本。同時還運用於110kV/220kV試驗與仿真中心的分析,可優化高電壓專業培訓方案與人才的定點強化。
作為輸配電領域與大數據、雲計算深度融合的優秀藍本,該平臺還將電力試驗、運行和維護相結合,實現了可視化監控、安全與故障預警、終端用戶增值服務和移動辦公等發展路徑。
這對於電力系統而言,因為它的高安全性,任何減少誤差和故障的技術運用都是消缺和技術進步。
此外,雲平臺的建設運用,還能降低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人力成本方面,通過雲平臺遠程監控技術的投用,不僅實現了線上24小時無人值守,還能開展巡視、清掃、更換、檢修、搶修等線上線下服務。整套常規配電室雲平臺使用後,人力成本較以前降低了70%左右。
能源成本方面,通過雲平臺監控對數據分析及系統診斷分析,提供解決方案後,能使用戶不會因為用電功率因數不夠被處罰,反而獲得獎勵,綜合降低能源成本10%至20%。
任康告訴記者:「我們以專業的態度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涵蓋發電、輸電、變電、變電設備、配電、技術資料等一攬子服務。目前,輸配電電力運維雲平臺已上雲應用的有4家客戶企業。」
雲平臺的建設僅是長徵輸配電技術中心的一個核心板塊,公司接下來將繼續創建安全工器具檢測中心、試驗技術服務中心、無人值守仿真中心和(110kV)主變A修中心。目前,安全工器具檢測和試驗兩個中心已投入建設,其他兩個中心預計兩年建成。
自2013年,長徵輸配電成立以來,快速步入電氣技術專業化發展軌道。目前,公司年生產高低壓成套開關櫃5000臺/套,高壓電器開關3000臺,電力安裝施工工程2億元以上,實現年產值3億元以上。
興築商砼 雲平臺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傳統混凝土企業,多見粉塵漫天。
近日,記者在貴州興仁市興築商砼有限公司則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象——工廠四周的花草樹木,依舊保持著綠豔的美姿。
誰能想到兩年前,興築商砼還是一家傳統混凝土製造企業,不僅周邊環境差,而且嚴重依賴人工作業的方式,使得生產效率、產能極低。
而這樣的涅槃重生,是在2019年,興築商砼引入「砼智造」平臺後,徹底大變樣。
據悉,2015年,國家和貴州省相繼下發了相關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智能製造及「網際網路+」協同製造。這一利好的政策,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機遇,我省很多傳統建材企業開始著手改革。貴州興達興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於2017年研發的「砼智造」,就是典型成果。
該平臺包含電子商務系統、製造執行系統、智能配送系統等。平臺運用後,可將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發、原材料管理、智能製造、質量控制等信息全面數據化、人工智慧化,以網際網路作為媒介,替代傳統生產經營模式。
而作為全省第二家、黔西南州第一家引入「砼智造」的興築商砼來說,企業上雲後釋放的發展紅利,可謂是有目共睹。
譬如,目前興築商砼的兩條生產線上,除裝載司機外,現場看不到任何生產工作人員。據該公司總經理顧豪介紹,引入「砼智造」平臺後,興築商砼對生產各環節實施信息化改造,通過數據的集成應用實現智能化生產,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節約了人力成本。現在2個人通過計算機遠程控制,就可以完成以前8-9個人的工作,而操作人員就坐在樓下的辦公室遠程操控生產。
坐在辦公室如何保證質量?
顧豪告訴記者,「在『砼智造』平臺輸入生產配比數據,即可實現商砼生產自動配比,避免人為誤差對生產的影響,強化了對生產的精細化管理。」
如果說生產上興築商砼利用「砼智造」平臺實現精細化管理,那麼在物流運輸環節,興築商砼則利用該平臺實現可視化追蹤。
在公司物流運輸模塊電子屏幕上,記者清楚地看到,以興築商砼為據點,大量混凝土裝載罐車正在循環往返公司與客戶工地的途中。
顧豪介紹說:「很多傳統砼製造企業在運輸環節,司機有沒有到達工地,在半路是否停車下料,這些問題無法預知,但是引入『砼智造』平臺後,類似問題得以解決,工作人員在電腦、手機上,不僅可對罐車運輸進行全程監視,罐車正轉(攪拌)、反轉(下料)也能清楚掌握。」
此外,興築商砼的銷售因「砼智造」平臺變得更加便捷,手機APP以工業網際網路為媒介,直接連接「砼智造」平臺,合作客戶可直接在手機APP進行個性化定製生產,而公司只需要在後臺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生產即可,公司授權部分權利給客戶,客戶在手機上也可以隨時看到訂單狀態。
海悅科技 傳統製造企業「登雲」釋放發展紅利
將車停到指定位置,人就可以離開了。需要取車時,刷一下晶片卡,1至2分鐘,車就自動出現在車庫出口位置。
這樣的智能化停車,是記者近日在安順市鎮寧自治縣紅旗湖公園立體停車庫看到的景象。
作為傳統裝備製造企業,貴州海悅科技立體停車設備有限公司在短短幾年時間,從零做到了產值過億元,市場遍布西南,得益於兢兢業業的拓荒精神,更贏在公司審時度勢,敢為人先布局精細化「雲」管理。
眾所周知,很多裝備製造企業,可謂是典型的「兩頭在外」。海悅科技也不例外。
技術研發在貴陽,生產車間在畢節黔西縣,市場分散在雲南、四川、重慶、貴州等地。作為靠產品性能和專業運維贏得市場的海悅科技,要想實現利益最大化,不得不精打細算。
據公司財務部負責人介紹,海悅科技還未與金蝶軟體(中國)有限公司貴陽分公司合作搭建立體停車庫生產ERP管理系統平臺之前,公司的管理、運行儼然是粗放式的。
這樣的傳統模式,對於一家耗材量巨大的製造企業來說,可謂是弊端橫生。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由於公司管理、財務、生產等各個部門均是分開運行,導致了購置的原材料與最終產品的價值不成正比,造成了資金、資源浪費。
現在,海悅科技通過近兩年的投入研發,集實時數據採集、以訂單執導原材料購置、生產、銷售等功能的ERP管理系統運用起來後,公司的資金使用率,生產效能均得到大幅提高。
作為我省工業企業布局「登雲用雲」較早的企業,海悅科技與金蝶軟體(中國)有限公司貴陽分公司開發的ERP管理系統,為企業打通數據「壁壘」,釋放出的發展紅利,成效可謂非常顯著。
在金蝶軟體(中國)有限公司貴陽分公司技術工程師的演示下,記者通過海悅科技的立體停車庫生產ERP管理系統可以清晰地看到,採取分權限制度,各個部門負責人必須按照公司的訂單指令,及時錄入相關數據,嚴格按周期執行生產工作。
而公司的高層和管理人員,只需在有網絡覆蓋的地方,就能清楚地看到每筆資金的使用,以及訂單目前處於哪個階段。
據悉,下一步海悅科技將繼續加大對ERP管理系統的投入研發、使用,在實時採集數據運用的基礎上,加大技改力度,更深層次開發利用平臺數據分析功能,深耕智能立體車庫領域,做大做成行業標杆龍頭企業。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張建 陳華永 牛波
編輯 張建
編審 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