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洋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我和胡慧嫚的採訪約在了一家咖啡廳。
她一頭長髮,穿著一襲黑裙,說話的聲音輕柔,語速緩慢。伴著一杯香醇的咖啡,一曲悠揚的音樂,我們開始了這次訪談。
01
我不是時尚女魔頭,
但曾經同樣追求完美
胡慧嫚曾經是知名時尚雜誌《ELLE》(臺灣版)的總編輯,從業近20年。
我問她:「你那時的生活,是像電影《時尚女魔頭》一樣光鮮刺激嗎?」
胡慧嫚笑了:
「我和時尚女魔頭有很多不同哦,在工作上我必須有魄力,也會有嚴肅的時刻,但是比起她,我要溫情很多;團隊規模的差異很懸殊,而且除了時尚服飾和彩妝,我們同時也做話題和採訪,關注女性的需要、特質以及自我的成長,找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採訪報導出身的我會採訪很多人,去看看他們的生命是怎麼走的,他們的價值觀是什麼。」
或許就是因為這些不同,雖然同在時尚類雜誌工作,胡慧嫚沒有被刀光劍影的職場江湖所困擾,反而被自己邂逅的一個個精彩人物所滋養。
胡慧嫚一直記得,王菲對她講的一個故事。
沒出名前的一個午後,王菲蹲坐在紐約街頭看著人們走來走去,心裡想:「紐約有那麼多的人,每一個人的穿著、打扮、走路的樣子,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風格,每個人都有那麼清楚的樣子,那麼我呢?我究竟是誰?」這番思考,大概就是王菲後來一直能夠活出自己的原因,她從來不讓自己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
張曼玉曾經對胡慧嫚說,她覺得自己一生中最過癮的一刻,是拿起剪子利落地為自己剪了一頭短髮,完全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張曼玉有一個習慣,買到衣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標籤剪掉。無論是什麼牌子,統統剪掉。她說:「我喜歡的是這件衣服的風格,不是它的牌子,我覺得怎麼美就怎麼搭。」
著名環保主義者珍·古德博士告訴胡慧嫚,她不喜歡聚光燈,最渴望回到森林之中獨自漫步,與大樹說說話。
在那一瞬間,胡慧嫚在這位滿頭銀髮的女人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內心安然的自信與魅力。
胡慧嫚覺得王菲、張曼玉和珍·古德博士都活得很自在。
自在,就是用真實的自己存在於世界上,不用逼迫自己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自在的人怡然自得,寵辱不驚,按照自己的節奏,讓生命在喧囂的塵世間慢慢盛放。
「我在很多女人或者以前的自己身上都看到一個共性,我們往往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是卻不自覺地習慣看到自己的不足。
我們的內在好像有一個嚴格的教練,24小時在對我們發話:你可以做得更好!
回想起那段常常加班的日子,有時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當我走出雜誌社回家睡覺的時候,常常與前來上班的人擦肩而過,白天和黑夜都已經顛倒了。」胡慧嫚說。
疲憊的時候,胡慧嫚也會問自己:「屬於我的生命最大價值、意義和快樂是什麼?」
主流社會的聲音總是告訴她:是地位、年薪、車子、房子。但每次回到父母家中,她總會看到一些不一樣的答案。
胡慧嫚的父親在臺灣花蓮的一所師專教書,母親是家庭主婦,他們的家境並不富有。
但是這個家非常熱鬧,因為每到周末家裡就擠滿了學生。
這些孩子為了來花蓮讀公費生而背井離鄉,很孤單。
於是,胡慧嫚的父母總會請學生們來家裡做客,親手給他們包水餃吃,給他們一個家。
「父母讓我看到,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溫情和愛。我覺得,人跟人之間的愛和支持是無價的。」
02
重新出發,
慢慢地等待花開
1999年,臺灣發生了「9·21」大地震。
胡慧嫚滿心悲痛,也希望自己可以給受難者一些愛和支持。於是,她撥打了招募志願者的專線。
對方問:「謝謝你,請問你有什麼幫助人的專業技能?」
在這一瞬間,胡慧嫚才意識到:原來助人不是只有愛心就可以,還需要專業!她走進了臺灣張老師志願者培訓班,第一次接觸心理學。
但是,追求完美的她仍然無法讓自己停下來,滿滿的工作,永遠不止息的下一個挑戰讓她繼續往前衝著。
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為全世界帶來巨大變動,面對八個月內連換三個頂頭上司的紛亂焦雜,胡慧嫚發現自己的身心再也撐不住了,終於決定休息。
身體康復後,她回去做義工,「做義工也要很專業」的自我期許,讓她開始系統地學習專業心理諮詢,成為臺北實踐大學家庭諮詢輔導研究所碩士。
沒想到這個單純的付出信念,卻開啟了她之後長達十多年的心理諮詢工作。
其中,薩提亞流派引發了她的深度共鳴。2018年,胡慧嫚出版了心理書籍《你淡定的樣子真好看》,用薩提亞的理念啟發和滋養了很多人。
「我本來是想去幫別人,沒想到卻替自己開拓了世界。所以你看,人我之間不是二選一的,而是互相成就的。其實,人生是很長的,有很多美麗的風景,所以不用急。」提起這段經歷,胡慧嫚還是很感慨。
在書中,胡慧嫚寫了一個很有深意的小故事:
艾莉獨自乘坐火車去馬丘比丘旅行。火車沿著山勢蜿蜒上行,到了某一段突然減速停止,接著開始後退,退了一段又再度停止,然後前行……旁邊的一個旅客告訴她:「為了克服過度陡峭的山勢,所以火車在這一段鐵路必須採取『之』字形的方式前進。前進一段、後退一段,再前進一段、後退一段,而後退是為了前進。」
胡慧嫚說:
「我每次演講,都會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是不是渴望:就算我不好,也會有一個人愛我呢?有的話,請舉手。』所有人都舉起了手。我接下來又問:『那麼,你有這樣愛你自己嗎?』所有人都把手放下了。真的有太多人,不愛自己了。」
胡慧嫚認為,真正的愛就是等待。
我們願不願意給自己一些耐心和等待呢?
就像有些花在春天開,有些花在夏天開,有些花在秋天開,有些花在冬天開。即使春天不開花也沒關係,我願意持續地澆水、施肥,耐心地陪伴等待它開花的一天,每天都去欣賞它、感謝它、愛它。
等待意味著,不必讓自己一定往前衝直線走,允許自己後退,慢慢來。
比起完美,完整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完整就是認識自己,欣賞自己的特質,發揮自己的力量,活出自己的生命。
胡慧嫚笑著對我說:
「你剛才誇我聲音好聽,聲音就是我的一種特質,我欣賞自己的聲音。很多人說,青春的女人最美,但我非常喜歡成熟以後的自己,因為我覺得和自己的關係越來越好,我越來越完整自在。幸福其實有三部曲:第一部是自我悅納,第二部是人我和諧,第三部是與世界有一個和諧美好的關係。如果自己不能活得很自在,總是苛責自己,總是在焦慮擔憂,那麼與父母、伴侶建立的關係,就像在沙上建塔,是不可能穩固的。」
相反,如果我們可以活得很自在,就很容易與別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在胡慧嫚的書中,還有這樣一段情節:
在咖啡館裡,艾莉看見一個男孩對他的女友說:「你看,那邊有個女生真可愛!」艾莉心想:「當著女友的面,居然稱讚別的女孩,這個傢伙死定了!」沒想到,女友笑著說:「是,我也覺得她好可愛,如果我是男生也會喜歡她!」這對情侶相擁而笑,畫面特別溫馨。這是因為男孩的女友知道:我有自己的特質,同時我也欣賞別人的特質。所以,她不會為此生閒氣,和男友吵架。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認為人有三度誕生:
第一度誕生,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激活了生命力;
第二度誕生,是身體從媽媽的子宮裡產出,進入一個家庭;
第三度誕生,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有意識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生活。
從時尚雜誌總編到心理諮詢師的轉變,胡慧嫚認為這就是自己的第三度誕生,她欣賞和感謝這樣的自己,更相信每個女人都能夠也值得為自己創造這樣內心自在的幸福人生。
關於作者:人物名片:胡慧嫚,國際薩提亞(Satir)學派認證合格心理諮詢師、臺北實踐大學家庭諮詢輔導研究所碩士、《ELLE》(臺灣版)雜誌前總編輯。曾獲2003年亞洲出版協會卓越報導寫作獎,訪談過1000多位傑出人物,著有《你淡定的樣子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