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模擬實驗:探索鏡像宇宙的奧秘

2020-12-22 讀芯術

全文共2893字,預計學習時長9分鐘

圖源:pexels

先來看一個很簡單的模擬實驗:

1000個粒子在屏幕上運動,它們處於一個遵循牛頓物理學相關定律的數字世界。這些粒子以其最高複雜度分開分布,仿佛在探索人造世界的邊界,也許希望能找到其中的一個銳利邊緣。它們在重力作用下相互作用,一些粒子將聚集成為人們熟知的星團,它們與星系或恆星類似。

這一實驗模擬了宇宙;宏偉複雜的天體被縮小為屏幕上平坦光滑的點。這些點以其最低複雜度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十分擁擠的區域,這與宇宙早期驚人的密集狀態很相似。

兩個相同世界誕生的一瞬間 | 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對宇宙大爆炸的模擬最為有趣:粒子聚集於一個擁擠的中心點,然後它們沿著兩條分開的路徑向外移動。它們會漂浮起來,聚集成行星系統和星系的形狀。屏幕上的這些點代表的雖然是現實世界的最初階段,但也足以激動人心。

按照我們一貫的看法,現實世界中可沒有兩條路徑。然而真的如此嗎?

圖源: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這是橡樹嶺的某個核反應堆。有人想打開通往鏡像世界的「大門」。近年來,一些實驗試圖向鏡像世界發送粒子並讓它們返回,以此來探測該世界,比如美國橡樹嶺國實驗室的利亞·布魯薩進行的實驗。

該實驗用到了一束粒子,它沿著帶有強磁體的長隧道行進。粒子通過磁體,流向一堵厚牆。正常情況下,該厚牆不會讓任何粒子通過。如果確實有粒子通過,那麼就可能意味著它們變為了鏡像狀態,並再次返回。

模擬宇宙大爆炸呈現出的兩條不同路徑意味著兩個獨立的宇宙已經形成,它們彼此互為鏡像。該實驗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時間之箭。

人們的生活為什麼只向一個方向發展,而不向另一個方向展開?事件發生後,人們才創造出和其有關的珍貴記憶,而並不是先有記憶然後見證事件的發生。

時間之箭一直是物理學領域的一個謎。相對論或電動力學等最為著名的定律都沒有任何偏向。它們不在乎也不規定時間的流向。

到目前為止,對該現象最為流行的解釋是熵。時間不斷向前發展,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要求宇宙一直處于越來越混亂的狀態。這種混亂狀態被稱為熵。

但這正是前文實驗中的1000點模擬所要挑戰的。在該實驗中,物理學家們並沒有依賴微調參數和熵,他們僅通過重力就能讓人們感知到時間的流向。

但這也表明人們並不是唯一的觀察者。時間在第二條路徑上向後發展(或者說,人們認為這是向後的,而對於宇宙中的觀察者來說,時間會向前發展)。這是宇宙的第二種未來,是一個自我們的世界誕生之時起就出現的鏡像世界。

圖源:APS/艾倫·斯通布雷克

巴伯等人發表論文中的數據顯示,這些點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聚集在中心,然後繼續向任一方向移動。觀察者只能在中心一側,因此右半部分的觀察者永遠不會知道左半部分存在著一個鏡像世界。

但是,該模擬實驗並未在模型中納入量子力學或相對論。它的簡單性既吸引人,又讓人懷疑它的準確性。人們可能會在模擬實驗中看到兩個宇宙從中心狀態開始蓬勃發展,但這是否意味著現實世界也是如此呢?

鏡像宇宙的想法實際上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Wu實驗取得的驚人結果。

物理學有三種對稱性,分別為反射、旋轉和平移。反射的對稱性也叫作宇稱,以左傾或右傾狀態出現。在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力(電磁力、引力、強核力、弱核力)中,只有弱核力的宇稱被破壞了。

粒子在量子力學尺度上相互作用時,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往往向左傾斜,所以人們生活的宇宙總體上向左傾斜,不存在左右對稱。

圖源:pexels

這與時間之箭的問題類似。人們在這個宇宙中所經歷的某些事情沒有任何理由發生。就好比沒有理由解釋時間為什麼必須向前發展一樣,也沒有理由解釋左傾會勝過右傾。為了解釋宇宙被破壞的原因,鏡像世界的概念開始發揮作用。

方法十分簡單。如果存在一個對人們來說遙不可及的鏡像世界,那麼該宇宙將向右傾斜,而從全局來看,這將再次達到平衡。該世界的物質被稱為鏡像物質。鏡像粒子與我們所在世界中的粒子相同(作用力也相同),但只會以最弱、最短暫的方式與後者相互作用。

鏡像物質甚至會發光,但兩個世界之間的任何相互作用都極難監測到。多年來,人們提出一個可能的解釋,即鏡像物質就是暗物質,一個無處不在而又模糊不清的幽靈。

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

由於其引力作用,人們才知道暗物質的存在。此處的引力透鏡展示了暗物質如何操縱來自遙遠星系的光。如圖所示,紅色標註的是一星系的畸變圖像,藍色標註的是另一類星體的畸變圖像。

一些科學家認為,光滑精細的鏡像物質就是暗物質。人們很難理解暗物質,因為大部分暗物質都藏身於鏡像世界中,只能通過引力作用才能在望遠鏡上顯現出來。

如果這是真的,那就意味著鏡像世界要比人類世界大5倍,因為暗物質的數量是普通物質的5倍。鏡像宇宙不僅難以捉摸,而且宏偉壯麗。

關於鏡像世界,人們最為關注的奧秘是中子衰變。中子是原子核的一部分。它們被分離出原子核後,會衰變為質子、電子和反中微子。所有的中子都是相同的,因此它們都應該在相同的時間內以相同的方式發生衰變。

科學家設置了兩次實驗。第一次是觀察一束中子需要多長時間完成衰變。結果是14分48秒。第二次觀察前,將中子置於科學瓶中,發現衰變所需時間為14分38秒。

前後相差10秒。一個中子的衰變與另一個中子的衰變之間沒有理由存在任何區別。無論在什麼環境下,所有的中子都應該在相同的時間內變為質子。

圖源:埃文·伯克維茨

精確測量中子的壽命很重要。這種差異不僅讓人困惑,而且中子衰變還和宇宙大爆炸後可獲得的氫和氦的量有關。這是了解宇宙過去及其遙遠未來的一個因素。在上圖中,一個中子衰變為三個粒子。

起初,科學家將這歸咎於實驗錯誤。有許多參數可能是錯誤的。中子束強度和探測器效率就是其中的兩種錯誤。但是多年來,該測試一直在重複進行,每次都採用更精密的工具和更細緻的觀察方法。

有史以來最精確的一次測量仍然顯示出中子束和瓶中子衰變時間存在9秒的差異。如果存在鏡像宇宙這樣的地方,那麼它會通過吸收粒子來影響科學家對中子衰變的觀察。比如,置於瓶子中的中子將進入鏡像世界,成為鏡像物質。它們不再會被檢測到,因此會影響科學家對中子衰變時間的判斷。

鏡像領域可以解開現代世界的很多謎團。在這片土地上並不存在我們自己的鏡像,過著鏡像的生活,睡在我們房子的複製品裡,和我們家人的複製品生活在一起。

相反,鏡像宇宙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兄弟。反射的粒子可能會形成家庭似的大型結構。這些行星和恆星遵循倒退的時間觀念,固定在與我們隔絕的廣闊宇宙的天空之上。

圖源:pexels

我們的世界扭曲了。在顯微鏡下,那個世界的粒子甚至看起來像地球的粒子。這就是為什麼鏡像宇宙如此令人難忘——我們可能會看到它滲入我們宇宙的痕跡,而這無法用任何正常的手段解釋。

然而,它仍然不願意展示自己的全貌,也不願意被我們觸碰。它就在那裡徘徊著。好似幽靈,為人熟知,關係親密,卻又令人費解。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危險」的實驗,或會造成宇宙大爆炸,成功了會怎樣?
    世界上「最危險」的實驗,或會造成宇宙大爆炸,成功了會怎樣?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根本不滿足於觀察現在的宏觀世界,而是轉而對微觀世界的研究,這也是為了能解開整個宇宙的奧秘,在這種情況下,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共同組成了一個新的組織,名字叫做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是有22個成員國共同參與,他們的目的只有兩個,那就是研究微觀世界的物質和宇宙的形成,解開宇宙的奧秘。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是如何探索這個終極奧秘的?
    宇宙從何而來?這是我們宇宙的終極奧秘。終極的奧秘激發新想法和新實驗。沒有人知道第一個空間、時間和物質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自然法則從何而來?宇宙如何「知道」演化運行?為什麼自然法則產生了一個生命如此熱情的宇宙?要回答這些問題存在難度,有的問題可能永遠也不能給出答案,科學家們仍以大膽的新想法來嘗試解決這些問題,並嘗試進行新實驗以檢驗這些想法。要了解宇宙是如何開始的,就需要發展一個關於空間、時間和物質如何相互聯繫的更好的理論。在物理學中,理論不是猜測或假設。它是一個數學模型,可以讓我們對世界的行為做出預測。
  • 美科學家試圖打開通往平行宇宙大門 鏡像宇宙或存在鏡像生命
    ,希望對可能潛伏在宇宙暗處的「鏡像宇宙」驚鴻一瞥,如果這個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將有助於揭開高能宇宙射線的「面紗」。科學家們解釋稱,鏡像宇宙有很多方面與我們身處的宇宙相同——如同看著鏡中的現有宇宙。它擁有鏡像粒子、鏡像行星甚至鏡像生命。實驗負責人利亞⋅布魯薩德表示,這個世界「相當古怪」。此前,兩個獨立的實驗發現中子以不同的速率衰變,而不是像預期的那樣以完全相同的速率衰變成質子。在一個實驗中,自由中子被磁場捕獲進入陷阱內;而在另一個實驗中,自由中子「變身」為隨後從核反應堆中流出的質子。
  • 人類有可能永遠也無法破解宇宙的全部奧秘,越探索謎團越多
    即使如此,我們現在仍然沒有揭開地球全部的奧秘,我們不知道地球是如何誕生的,不知道地球生命是如何誕生的,不知道人類是如何誕生的?當人類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那一刻,人們對宇宙的好奇和探索欲望越來越高,同時有關宇宙的很多謎團也出現了,比如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如果宇宙是起源於奇點大爆炸,那麼這個奇點是什麼?它是天然形成的還是人造的?
  • 宇宙中隱藏著一個「鏡像宇宙」嗎?
    聳人聽聞的標題混淆了2018年一篇晦澀的論文的發現,該論文從未發表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該論文認為我們的宇宙可能有一個跨越時間的鏡像,一個超越大爆炸的夥伴宇宙。該論文認為,如果是這樣的話,以及一系列其他極不可能和古怪的假設被證明是真的,那麼這反過來可以解釋一個神秘的信號,暗示一個全新的粒子正從南極洲的冰中飛出。
  • 宇宙究竟是在大爆炸還是大反彈?計算機模擬解開宇宙之謎……
    源於網絡現代宇宙學中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的起源,是起源於大約14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是在過去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狀態演變而來的,並經過不斷的膨脹達到的狀態,這種觀點被稱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或奇點大爆炸理論。
  • NASA在南極找到平行宇宙證據!或是完全相反的鏡像時空
    記者蔡儀潔/綜合報導「平行宇宙」或許真的存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南極發現平行宇宙證據,這可能是同在宇宙大爆炸之時形成的一個鏡像世界,裡面的物理規則正好同我們完全相反。▲很多科學家認為,人類所居住的宇宙並非唯一一個。
  • 宇宙是怎樣產生的?只是因為宇宙大爆炸嗎?
    後來經過科學家們不斷的研究和探索,目前關於宇宙起源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是在137億年前由於大爆炸而產生的。科學家們主流觀點宇宙起源於大爆炸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由無數的理論來進行支撐的。那怎麼更好的描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呢?人們形象的定義它為溫度,此溫度不是我們認知中的溫度,而是宇宙背景輻射溫度大約為3K,k叫做開爾文,相當於零下270攝氏度的物體發出的電磁波。科學家通過對比發現它和宇宙大爆炸後留下來的殘餘溫度很是相似,故驗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後的殘餘。
  • 科普文章: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對與錯
    這就是我們現在宇宙的出現,而這種說法究竟靠不靠譜?在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現在科學家提出了另外一種新的宇宙起源說法,叫做宇宙大反彈,那麼這種說法又有什麼根據?其實這個大爆炸理論,在本人看來純粹是荒唐的。科學界主流偏向於大爆炸理論,但是看似符合邏輯的大爆炸理論存在諸多的缺陷,在科學界也有著許多反對這個理論的聲音。
  •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否過時了?
    科學家們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學說,此學說是基於觀測的結果,很多星系離我們遠去,那說明宇宙一直在膨脹。既然在膨脹,一定有一個起始點,科學家稱為奇點。宇宙最初是在奇點發生大爆炸,而後逐漸膨脹,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宇宙大爆炸理論比較符合《道德經》上萬物生於無的觀念。《道德經》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宇宙大爆炸之前有什麼?大爆炸之前,是另一個宇宙
    彭羅斯認為,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宇宙可能只是無休無止不斷重複出現消亡的循環宇宙中最新的一個而已。 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現存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那宇宙之前是什麼呢?
  • 是否還有另一個宇宙潛伏在某處?平行宇宙終究可能真的存在!
    是否還有另一個宇宙潛伏在某處? 也許我們自己的宇宙,一個起源於大爆炸初期的宇宙,可能不是唯一的宇宙,也可能是與我們的宇宙同時產生了另一個宇宙。
  • 大爆炸、暗物質與宇宙的命運
    宇宙到底是如何構成的?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千百年的時間。按照目前宇宙物理學的理論,宇宙起源於一場宇宙大爆炸。宇宙的形成是目前人類的終極問題,對於宇宙大爆炸的探索,科學家們是否已經有答案了呢?宇宙是如何膨脹的?宇宙有可能還會再爆炸一次嗎?暗物質又如何被發現?人類是否將會陷入永恆的孤寂?
  • 對宇宙起源的探索:大爆炸理論、神造說
    1.3 宇宙大爆炸理論除了認為宇宙恆定理論之外,也有宇宙在變化的理論假說。其中宇宙大爆炸理論是最為人所知的,而且幾乎成為人類的常識。「大爆炸宇宙論」(The Big Bang Theory)認為: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 仰望星空 探索宇宙的奧秘
    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王斌表示,得益於觀測技術的發展,馬約爾和奎洛茲藉助「恆星視向運動速度法」在太陽系外的銀河系裡找到了一顆行星,這顆行星圍繞一顆名為飛馬座51的類太陽恆星運行,這項發現對系外行星結構的誕生提供了樣本,同時也為人類探索宇宙中的其他生命帶來希望。皮布爾斯預測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奠定了大爆炸宇宙學的科學地位。另外他對宇宙結構形成、宇宙加速膨脹的理解等課題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 宇宙起源究竟是怎樣的?科學家推翻宇宙大爆炸理論,各執己見
    地殼由宇宙中的氣體和塵埃組成。那宇宙是怎麼形成的呢?那是最根本的問題所在。關於宇宙的起源問題,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和猜測,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最具說服力的理論,即大爆炸理論。宇宙大爆炸無疑是成功的,它可以解釋許多我們現在所遇到的宇宙問題。但它並不能被稱為一個結論,因為它還沒有得到證實。而且,最近,一些科學家聯合起來對大爆炸理論提出了質疑,他們的矛頭指向了這個很難自圓其說的領域。假如宇宙是從大爆炸中產生的,那麼一定存在一種大爆炸前的狀態,即大爆炸理論所稱的「奇點」。
  • 宇宙大爆炸並不非宇宙的開始,而是我們認識宇宙的開始
    大爆炸並非宇宙的起點,而是我們認識宇宙的起點,也就是我們目前的認知僅限於從大爆炸開始,而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樣的,一切都只是假說與猜測,比較靠譜的猜測是暴脹理論。實際上,大爆炸理論並非難以理解,它基於幾個已經被證實的物理理論,因此大爆炸理論是比較靠譜的,下面聊聊是怎麼回事。
  • 宇宙大爆炸真的存在嗎?
    過去我在瀏覽文章的時候,發現很多讀者會評論稱「宇宙大爆炸」是一個謊言,但又看不見他們對應的證據,這讓我很奇怪。我想科學之所以科學,除了理論邏輯上的推測,更多的還需要實驗觀測證據的支持,而非泛泛而談,甚至是沒有邏輯的胡說。
  • 天文學家正在尋找鏡像宇宙,而此刻,它或許就在你眼前
    在她計劃於今年夏季在橡樹嶺進行的一系列實驗中,布魯薩德會發射一道亞原子粒子束到50英尺(約15.24米)長的隧道中,經過一個強磁場,最後撞到一堵粒子束無法通過的牆上。如果實驗步驟準確無誤,而宇宙又願意配合的話,那麼粒子束當中的一些粒子將會轉化為鏡像版本的粒子,並由此得以穿牆而出。要是結果果真如此,布魯薩德發現的便將是證明與我們緊密聯繫的鏡像世界實際存在的第一個證據。
  • 宇宙大爆炸是什麼?宇宙大爆炸是怎麼發現的?
    科學家加莫夫於20世紀中葉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學說,他為什麼會如此奇思異想呢?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宇宙曾經發生過大爆炸,1948年的4月加莫夫與天體物理學家阿爾弗貝特共同撰寫了一篇關於宇宙起源的文章,文章說,在2000億年前,我們的宇宙的空間極其的微小,其中所有的物質都緊緊地擠在宇宙蛋或者是原始火球內,其溫度高達10^12次方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