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導(記者經詩墨):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古稱嚴道郡,自戰國時期秦滅古蜀國設立嚴道郡起,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在滎經縣眾多的考古出土文物中,有一批生活陶器,無論從製作原料、製作工藝還是造型風格和生活用途,都與現代滎經黑砂器極為相似,可以說是滎經黑砂的前身。
滎經黑砂的主要原料俗稱白善泥,色黃白、質細膩,僅在滎經縣六合鄉古城村一地出產。雅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全智頗為自豪。
周全智說:「古城村所在地是嚴道古城,兩千多年前就有縣誌了。只有古城村的泥巴能燒制這個(滎經黑砂),其他地方不行。」
由此可見,古城村是滎經、嚴道的發祥地。兩千年前,蜀道尚難,通商不便,當地百姓生活所需的大量器具無不是就地取材,就地製造。據1982年考古學家從當地發掘的秦漢文物考證認定,滎經黑砂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滎經黑砂的燒造爐溫為1300度,成品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民間稱之為「砂器」。一個地道的滎經黑砂鍋需經過採料、粉碎、攪拌、制胚、晾曬、焙燒、上釉、出爐、入庫等多道工序,製作周期視天氣情況可控制在一至三天。在砂鍋的製作工序中,當地人會加入活性炭粉,也正是這種炭粉成就了滎經黑砂獨特的黑色,同時增加器具耐腐蝕、不氧化、不變色的特性,使其具有保質、保溫、保鮮的特殊功能。
古城村的村民們從小就對黑砂的製作技藝耳濡目染,許多人還肩負著傳承傳統手工藝的使命。66歲的曾昭樹師傅就是其中之一。
曾昭樹說:「我大概7、8歲就跟著老人學了。一、二十歲要參加農業生產,就沒繼續學。改革開放才繼續學的,就一直做到現在」。
曾昭樹師傅說,其實黑砂的製作早已能用機器完成,但他們還是堅持手工,不僅僅是因為手工製作的砂器觸感更為細膩,更是因為手工藝賦予器物的古樸韻味是再精良的設備也無法企及的。
正是祖祖輩輩的堅持使得古城村的黑砂工藝傳承有序,至今還保留著最為傳統的手工技藝,每一件黑砂器不僅僅是百姓家常用的烹飪器具,也是獨一無二的手工藝品。但與許多傳統工藝一樣,滎經黑砂也曾因費時費工卻又收益微薄而面臨失傳。不過,2008年,滎經砂器的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給了村民們極大的信心。
今年45歲的村民曾憲江也是從小就跟著家中長輩學做黑砂,算算工齡已近30年,可說是見證了這些年滎經黑砂工藝的起起落落。
曾憲江說:「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基本上沒有人在做黑砂了,因為不掙錢很多人都放棄了。這個時候國家開始支持我們申請非遺,最早申請的省級非遺,現在是國家級的非遺。所以這是政府對我們的支持讓黑砂慢慢地興旺起來。我們當然是想將它發展、光大、傳承,這也是我們這些手藝人的心願吧」。
在傳承傳統手工藝的同時,古城村的村民們也在緊跟時代的步伐尋求發展和創新。像曾師傅家這樣前店後廠的家族小企業也漸漸不再滿足於店面的銷售,而把眼光轉向了電商平臺,希望非遺的名氣也能將銷售量帶動起來。
曾憲江說:「我們主要是店裡銷售,還有就是電銷麼。現在銷售好點了,因為我們是非遺傳承麼。我們都是手工製作的,幾千年前是這樣做,現在還是這樣做,完全是按照傳統的非遺的要求做」。
古城村的窯廠幾乎每天都有新制的砂器出爐。村民們不斷嘗試在紋飾和器型上推陳出新。隨著近些年茶文化的復興,除了傳統的黑砂鍋,滎經黑砂也漸有茶具面世。黑砂與紫砂不同,宜炮製紅茶,以「悶制」增其馥鬱。再者,黑砂茶具能接觸明火,也是古法制茶的一大優勢。滎經縣外宣辦主任陶雄輝告訴我們,滎經黑砂的茶具是近十幾年拓展的產品,也是傳統黑砂器的一種創新。
如今,滎經黑砂的製作技藝秉持著秦漢手工藝的古樸風韻,同時彰顯著現代的新鮮活力,古老的技藝在手藝人的呵護下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