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身上總有一種迷一樣的氣質,
讓人捉摸不透。
我,自認為曾經也是一枚文藝青年。寫詩,寫小說,攝影,畫畫,當一個理想主義者。沒事兒就擺出一副思考狀的樣子,不是吾故意為之,而是由內而發……於是別人就叫你——文藝青年,於是就沾沾自喜了。
畢業後忙成狗,不過「文藝青年」的標籤還在,空了看看文學書,拍照不忘凹造型,畫畫為了發朋友圈,最重要的是外表夠酷看著夠文藝。我和大多數文藝青年一樣,成了裝逼扯範兒的代名詞。文藝青年就是一出荒誕的行為表演藝術。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有多少人真正熱愛藝術,並堅持熱愛它,並堅持熱愛它的時候,不讓發展成一場為了表演的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在我生了娃之後,遊走在詩與遠方的心靈一下子被拉回到現實。我這毛病居然神一樣的好了。會一手抱著孩子一手炒菜,會邋裡邋遢推孩子出門神逛,會大量閱讀各種育兒經典,小兒醫術,故事書,國學。邏輯變得門兒清,我老公從此辯不過我了。遇到討論話題,動不動就上升到人性,社會,家庭,責任感。我突然發現我有了煙火氣。呵呵。我很幸運,我的「偽文藝青年」被一個孩子治癒了。但有好多人,沒這麼幸運。也可能是我中毒不深?
我有個朋友,也是大家公認的文藝青年。他一直以被稱作「文藝青年」為榮。年輕的時候無法適應公司制度,人際關係不好,頻繁跳槽。永遠瞧不起庸俗的事,因為有點才華高傲,遭到同事擠兌。在我們穩定工作了兩三年,他仍然沒有安定下來,輾轉於五六個大城市之間,沒有工作的時間佔一半。如今畢業已經9年,他仍然躑躅不前,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這剛好契合了網絡版對於文藝青年的釋義:
第一,沒有生活能力,掙不到錢;第二,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痴呆而固執;第三,愛好文藝,喜歡電影、音樂這幾個特徵互為因果,愛好文藝,所以不會掙錢,窮,因此更加痴呆。
還有一個朋友,同樣也是文藝青年,比上一個例子更加不幸的是——他結婚了,並且還有了小孩。很不幸,他沒有像我一樣被小孩治癒(可能因為他是個男的),經常因為錢和老婆吵架,沒有了時間堅持理想,讓他怎麼活下去?同時又要掙錢,然而他的那些愛好無法支撐他賺到錢。憂鬱而自卑,自卑而憤怒,後來居然離婚了。他的生活仍然沒有征服理想,他變得更窮、固執、痴呆。額……
文藝,從來不是當今社會才出現的辭藻。我們大多數人對於「文藝青年」有著極大的誤區。
要說文藝青年的鼻祖,應該是孔子。凡符合文藝青年的標配,他不但具備,而且基本每一項都是「骨灰級」玩家。
作為一個文藝青年,孔子對語言有潔癖,他教導兒子鯉說:「不學詩,無以言」。當然,孔子不僅是個文學愛好者。他還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主編,沒有他,中國的詩歌寫作不知還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孔子還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孔子的音樂老師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高手,他曾經訪樂萇弘、學琴師襄。他還是享譽圈內的藝術顧問,魯國的首席舞蹈評論家。「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是一代聖人大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也是一個接地氣的文藝青年。
乾隆皇帝也是實打實的文藝青年,他每次南巡,堪稱現代版的「旅遊攻略」,做過四萬多首詩,還喜歡畫畫,經常把自己Cosplay(角色扮演)成菩薩、文人、採藥師等模樣。除了虛擬角色扮演外,他在生活中也扮演著詩人、畫家、收藏家、鑑賞家、園林設計主導者、博物館館長等多重角色……。他還分外重視國家的文化事業。乾隆簡直就是一個被皇帝耽誤了的文藝青年,同時他也不失為一個好皇帝。
再說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朋友,曾困在格子間裡的文藝愛好者,喜歡詩詞歌賦,熱愛迷戀用金屬製作器具。於是,他白天勤奮工作,夜裡和周末則用來研究相關典籍和資料,幾年來做了大量筆記。不久前,他辭了職出了書,還開了間小店,賣自己手工銅器。他是下苦功鑽研過的,所以她的生意,沒有流於表面的俗氣。
不是非要讓你把你的文藝轉化成現金,但如果你的學識、研究、審美、修養,能正面發揮、成為你本人獨特的技能,又何樂不為呢?
真正的文藝青年,不是懶惰和無能,
只知道一個躲在自己套子裡。
真正的文藝青年,是成長和擔當,
不是叛逆期無限延長的中二病。
正如亦舒所說 「有藝術家的脾氣,沒有藝術家的本事。」
當今社會,一提起文藝,
就成了矯情的代名詞。
藝術的本質,文藝的本質源於生活,
脫離了生活之源的文藝才顯得矯情,
文藝成了遮羞布,終究圖窮匕見。
我們不僅要仰望星空,看月亮,
還要腳踏實地,拿著六便士。
用一句孔子的話概括「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藝青年的生活方式與現實不應當是相悖的。
真正文藝的人生,不應當單單是喜愛藝術、旅行等生活方式,這只是表象,只是比較符合社會對這個群體的普遍認知。真正文藝的人生,是應當能夠從容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懂得欣賞人生的美和缺憾。
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波折,都波瀾不驚,努力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境。
我認為,這樣的人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義的文藝青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