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1870年代日本 正是日本明治時代

2021-01-11 網易

2020-09-26 04:00:59 來源: 看得見的歷史

舉報

  

  一組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的老照片,那時候正是日本明治時代。明治天皇上臺以後,通過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脫亞入歐,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國力日趨強盛,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

  

  茶館的女服務生。

  

  大阪的一名舞者。

  

  一位身穿傳統服裝的日本婦女與孩子合影。

  

  身穿傳統禮服的日本婦女。

  

  鎌倉大佛,是古都鎌倉的象徵,大佛淨高11.3米,連臺座高13.35米,重約121噸。佛像建造於1252年,大佛的較平的面相、較低的肉髻和前傾的姿勢等,具有鎌倉時代流行的宋代佛像的風格,是鎌倉時期的代表性塑像,被定為日本國寶。

  

  鎌倉大佛的背影。

  

  兩名身穿傳統服裝的日本婦女。

  

  兩位穿著傳統服飾的日本和尚。

  

  身穿日本傳統服裝的男人。

  

  一名日本男子。

  

  身穿武士盔甲的女子。

  

  日本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中國的維新變法卻未能獲得成功,這是為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明治時代的日本老照片:穿著精美鎧甲的武士,見習藝伎年齡非常小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明治時期的日本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見習藝伎在野外聚餐。藝伎這一職業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很高,不過能夠成為藝伎的女性卻寥寥無幾,要成為一名藝伎必須經過極其艱苦的訓練,各種樂器、各種禮儀、還有專業的舞蹈,學習時間太長,但職業生涯卻非常短暫。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橫濱港的一座西式酒店,由於在近代中橫濱是日本重要的外商暫留地,從而建築物也極具西化。
  • 日本明治時代的政黨、元老與軍部三方博弈
    「如果以二戰後日本國憲法所確立的民主主義、和平主義、人權等常識作為價值標準衡量的話,那麼明治立憲體制中對人權等的考慮是不充分的」,「簡單地把現代價值套用到明治時代是令人疑問的」〔3〕。明治憲法是由井上毅起草的,其進步的方面表現在以下:首先,憲法中對神化了的天皇作了諸多限制,這主要體現在憲法第四條、五條和五十五條中。這些條文使日本天皇成為如資產階級立憲主義中的君主。
  • 日本明治時代老照片:武士切腹面不改色,穿和服的女子翩翩起舞
    在日本的明治時代,日本逐漸從一個保守的國家變成了一個令很多人不得不佩服的形象。當時,李鴻章就認為德川後期軍事改革的各項措施很好,值得清朝學習。這些改革把傳統和技術結合了起來,他們的這些態度在明治中興初期的幾年還繼續存在。
  • 老照片:日本大正年代的女學生,為何穿皮鞋不穿木屐?
    1這些妹子身上所穿的,是日本女學生們畢業時的禮服。而這種服裝,還是百年前留下來的。日本百年前是什麼年代?2那是日本的大正天皇在位時期(1912-1926),這個時期是日本近代少有的比較安定的時期,較少對外侵略的時期。一句話,對亞洲其它國家而言,是日本二戰投降之前,最正常的時期——
  • 「慶斌晨語」明治時代的日本在借鑑他國經驗方面走得最遠,並以選擇...
    明治維新對於日本近代的崛起,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雖然已經過去152年,但現今日本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明治維新的影子。日本二戰戰敗後,能再度崛起,也是依賴於明治維新打下的制度基礎。 但是,有一個觀點,要提前說明,也是我這兩天腦瓜仁疼的另一方面原因。戴蒙德的《劇變》和本尼狄克特的《菊與刀》都有專門的章節,敘述日本的明治維新的改革,只不過,二者的著眼點不同。
  • 日本明治三年廢刀令
    廢刀令明治三年日本((1870)首先禁止了平民帶刀,明治九年(1876)又頒布了佩刀禁止令,所有除軍人、警察、穿大禮服者之外的人都禁止佩刀。而軍隊、警察一律按照西洋制式,配發少量西洋式軍刀。這些配刀有的是從歐美國家直接購買,有的是訂製,也有的是由日本新開辦的近代化兵工廠生產。
  • 老照片:1950年代日本,百貨真人泳裝展示,街頭抗議頭破血流
    1957年,日本東京市中心的街角,一名戴面具的男子舉著廣告牌,另一邊2名老年人在街頭表演。這是一組經過數碼修復上色的老照片。1950年代,日本東京,上班尖峰時段大學生被僱用成為「通勤推手」,負責將乘客塞進車箱裡。
  • 從日本人貨場的演變,看日本百年乳業巨頭明治如何乘風破浪
    第二塊如果去看人貨場中的人,日本在六七十年代人口結構,人均GDP,城市恩格爾係數等,和中國2000年初有著極高的相似度,這個相似度是各個指標之間,中日的差值不超過10%。 如果我們看人口結構,日本1970年代步入了老齡化社會,這個指標是說整個65歲以上人口佔了8%,就可以說這個社會進入了老齡化的階段。
  • 明治時期的日本,國民生活看上是慢節奏的,海濱浴場分男女區域
    1、這組罕見的老照片拍攝於1908年,拍攝者是一個美國攝影師,集中反映了當時日本獨特的文化氛圍,展示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繁榮景象。 2:明治時期的日本普通人生活情景
  • 日本老照片:203高地髻有何來歷?「潘英語」是哪種女人發明的?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日本老照片,講講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這是1867年一家理髮店,可以看到,他們的髮型都是很傳統的。但第二年,德川幕府落幕,明治維新開始。後來,朝廷頒布了斷髮令,讓日本人留西洋髮式。當時,一些武士捨不得自己髮型啊,但不把它剪了,工作都難找。
  • 5分鐘搞懂什麼是日本「明治時代」!原來這些都是「明治Style」
    明治時代」的日本快速接受西方文化,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巨變,現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東西和生活習慣,很多都是在「明治時代」就出現的喔!想要體驗明治時代的生活,不用捨近求遠,跟著「樂吃購!日本」一起從日常生活中來了解何謂「明治Style」!
  • 老照片:大右翼分子的弟弟是少女偶像,60年前日本就有了「艦娘」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日本老照片。這張拍攝於大正年代。大正夾在明治與昭和之間,是維新上升期與暴走作死期中間難得的一段悠閒時光,被稱為大正浪漫時代。從這照片可知,這些人還是很傳統的。但女人遮陽傘和男人的帽子,都是西洋產物,很時髦的物件。我們知道,日本有個大右翼分子,名叫石原慎太郎。
  • 日本平民明治以前沒有姓氏?對日本人姓氏的最大誤解
    關於日本人的姓氏,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只有武士階級擁有姓氏,平民沒有姓氏,只有名字,但事實果真如此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日本的姓氏,即「苗字名字」,但日本一開始並沒有「苗字」的概念。在平安時代以前,日本還不存在武士階層,也沒有現在意義上的姓氏,只有「氏」和「姓」。
  • 日本明治大學怎麼樣?
    明治大學是本部設在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的著名私立大學,與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早稻田大學、法政大學、立教大學合稱「東京六大校」,與青山學院大學、立教大學、中央大學、法政大學合稱東京五大名門「MARCH」。下面蔚藍留學老師為大家介紹明治大學怎麼樣的相關內容!
  •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真的是"德式"政體麼?
    作者|蕭西之水,網易歷史專欄作家,日本史作家,出版作品《誰說日本沒有戰國》《第〇次世界大戰》,目前研究方向為大正昭和時代政黨政治、昭和時代日本軍部與官僚體系等。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 日本人矮小的原因曝光,明治天皇帶頭改正後,李鴻章:要小心日本
    日本人矮小的原因曝光,明治天皇帶頭改正後,李鴻章:要小心日本飲食文化是一個國家不容忽視的,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吃牛肉?原因很明顯:牛肉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為國家富強提供支撐。很多人都知道明治維新,但很少有人知道日本還有一個「飲食維新」。
  • 在明治時代,英國報刊對日本的政治變革進行了報導
    在明治時代,《泰晤士報》等英國報刊對日本的政治變革進行了報導,主要包括了倒幕運動和日本政治體制變革方面的內容。英國媒體就對日本政局所發生的變化進行了報導,尤其關注了戊辰戰爭的情況。在1867年底,《泰晤士報》注意到日本各藩走向聯合的趨勢:「日本的消息顯示派兵活動已經開始了,這種派兵活動與長州藩達成了協議。」這預示日本政局可能發生變化。在1868年初,明治天皇正式要求幕府交出權力,隨即引發了戊辰戰爭,這也吸引了《泰晤士報》的關注:「兩派力量力圖獲得與外國交往的優勢地位,薩摩藩首領也這麼想。日本的將軍迫於各藩的壓力而辭職。
  • 他是日本明治天皇的兄長,侵略中國時中彈身亡,是唯一死在中國的...
    眾所周知,十九世紀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國家富強,但日本卻走上對外侵略道路,今天要介紹的人物,他的身份相當尊貴,是日本皇族,隨日本軍隊侵略中國,在進攻臺灣時,被臺灣抗日軍隊打死,是唯一死在中國的日本皇族,他就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 日本歷史學的「維新」:匈牙利流亡者與明治政府修史事業
    1878年,年近22歲的日本年輕人末松謙澄(1855—1920,後歷任法制局局長、遞信大臣、內務大臣)受明治政府史書編纂機構修史館學者重野安繹(1827—1910)的派遣來到英國,調查英法等國編纂歷史資料的方法。末松謙澄此時的身份是「英國日本公使館書記一等見習」。
  • 日本人到底有多矮?看這些老照片就明白了,為何叫「小日本」了
    導語:日本人到底有多矮?看這些老照片就明白了,為何叫「小日本」了在我國古代時期,稱日本為「倭」,在之後才變成「日本」。原本「倭」這個字在古漢語當中是一個具有褒義含義的字。在一些抗日電視劇中,我們也會發現「小日本」這一個稱呼,那麼,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原來早在日本奈良時代,就已經禁止老百姓吃肉食。當時佛教傳入當地,主張不殺生,所以才會有營養跟不上的情況出現。等到明治維新時期,為了能夠變成更強大的國家,日本天皇才向大家提倡要多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