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人類的朋友,與人類形影不離。近讀祁雲枝的《植物哲學》,我沉迷於作者生動、優美、風趣的筆調和細膩、舒朗、開闊的文風,祁雲枝饒有興趣地將她的植物朋友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其筆下的植物,靈動、純淨、溫柔、可愛可敬而又充滿哲思的風採。作者透過這些我們身邊平時司空見慣的花花草草,精準地詮釋著人類與植物世界的紛擾沉浮和自出機杼的世界觀。
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件藝術品,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去欣賞它。植物沒有美與醜之分,沒有高貴與低賤之分。人類之所以獨愛某一種植物,不愛另一種植物,只是人類的某種嗜好或者什麼心情的寄託不同而已。自然條件下,各種各樣的植物世界組成的是一種和諧的美,一種異樣的美,一種令人無限嚮往的美。誠如盧梭所言:「不管對哪個年齡段的人來說,探究自然奧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於膚淺的娛樂,並平息激情引起的騷動,用一種最值得靈魂深思的對象來充實靈魂,給靈魂提供一種有益的養料。」祁雲枝不僅將自己與植物的「交流」寫成美文,用她生花妙筆「為植物代言」,書的封面也是她手繪的花與樹,簡約大方。
祁雲枝採用擬人手法書寫植物,這樣的植物有了「人性」,看上去親切有趣。各篇文中信手拈來唐詩宋詞,運用得貼切自然猶如畫龍點睛,給植物增添了詩意,點綴在字裡行間,也展現出作者的博聞強記。這些美文不僅令讀者領略其在植物學的研究心得,也讓一篇篇文字像花香般沁人心脾,感到開卷有益。
《植物哲學》更是採用擬人手法為我們闡述植物的生存哲學,而這些則可以被我們運用到日常的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當中。這本書分了四部分「適者生存」「舍與得」「無所不被,則無所不寡」「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運用生動的語言,通過植物成長特點,生存方式來闡述積極樂觀的生活哲理,有很強的啟迪意義。誠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懷著一顆敬畏植物的心,用一雙懂得草木的眼睛,一顆善解花意的心靈,悉心聆聽花言草語,運用細膩生動的文筆,富有哲理的漫畫去詮釋解讀這些鮮活而靈動的植物,思考人與植物、人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喚醒人們對身邊一草一木和生存環境的熱愛。」閱讀此書能夠對各種植物有所了解,同時有所思考,喚醒人們對瀕危物種的憂患意識,每個人都能用實際行動關愛珍稀動植物,為自然保護貢獻出綿薄之力。
特定的植物題材、鑽研的科普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清新自然的文筆,再加上紮實的漫畫功底,讓祁雲枝的植物散文具有一定的文學性、科普性、直觀性和趣味性。這本書可以稱為是科教和文學並存的美文集,無論是從植物的科普角度去看,還是從美文的欣賞角度去看,都卓爾不凡。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光能領略到作者對植物的深情關注,還能了解到每種植物的「成長道路」和「性格特點」。在普通人眼裡,植物可能大多時候只是我們裝扮生活的一種物態,而在祁雲枝的眼裡,這些都是她的好夥伴,是她人生不可或缺的知己、朋友或者愛人。她善於用詼諧、風趣、靈動、凝練的筆墨給我們勾勒出植物不為人知的一面,讓我們在了解植物生長習性的同時,也被它們的品性所折服。《最輕靈的降落傘——蒲公英》裡寫道:「天氣晴朗的二級和風裡,蒲公英大概可以飛翔1公裡左右。」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蒲公英居然蘊藏了這麼大的能量。它看似弱小,其實有著無比強大的生命力,最主要的是,蒲公英可以由低處往高處飛翔,而人類發明的降落傘,只能夠從高空緩緩落下。人和自然界相比,立見高下。
在寫植物的歷史淵源時,祁雲枝語調輕快調皮,像「當老家在南美的土豆,首次抵達歐洲時,沒幾個人待見它,找個落腳點兒都難。原因竟然是它那呆頭呆腦的長相和是『不開化、被徵服種族的主要食物』的身世……」然而一旦涉及植物的科普知識,她馬上又變得嚴謹起來,措詞翔實、精準,且帶有科普人員特有的「嚴肅」。這「嚴肅」代表了祁雲枝面對植物、面對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不得不說,這些有生命卻不能言語的植物,在祁雲枝的筆下鮮活了起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祁雲枝筆下的植物,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色和命運轉折,它們或傲然絕世,或淡泊寧靜,或頑強不屈,或脆弱懦小,全都借著祁雲枝的筆傾瀉而出。銳氣十足的茅草像血氣方剛的漢子,垂掛枝頭的玉蘭花朵兒像俠骨柔情的妹妹,執著鉤刺的蒼耳像個脾氣固執的小老頭兒;那水上漂浮的「葉子鍋」王蓮,多像一個個頑皮的小孩兒……植物似乎已經不再是植物,而是我們生活裡密不可分的小夥伴,雖然我們讀不懂它們的語言,它們卻似乎懂得我們。你瞧,因為茅草,魯班發明了鋸子;因為蒼耳,千治發明了尼龍搭扣;因為竹子,人類製造了空心管;紫羅蘭讓科學家波義耳研究出了石蕊試劑,現在廣泛應用到檢驗溶液的酸鹼性……這些都是植物給人類的饋贈,如果植物不懂人類,怎麼可能傳遞和釋放給我們這麼多的啟發和靈感呢?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植物的一生,就如同人的一生,這種意境,只有心裡自己知道。「靜對花朵,心變得澄澈而透明。」心系草木的祁雲枝帶給我們一個美好、清新、質樸、睿智的植物世界,是我們苦苦求索的精神家園。有人說植物的美主要是美在它的花朵,也有人說美在它的葉片,還有人說美在它的根和莖,更有人說,植物的美是一種整體美,是一種自然美,一種和諧美,一種對稱美,一種螺旋美,一種鑲嵌美,是一種靜態與動態的有機結合美,是一種歷史記憶與世代變遷不斷追求之美,是一種生存競爭與突變淘汰的不斷變換之美,是一種生長與發育、結構與機理的協調統一之美。
早在2000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在《論植物》的開篇就廓清了植物的靈魂問題,因為那時關於植物是否是生物的各種看法甚囂塵上。雖然阿那克薩戈拉和恩培多克勒堅持植物有感覺和理性,但亞里斯多德認為植物有靈魂,但靈魂不完全。因為植物沒有感覺,而「感覺是生命光耀的原因」。所以植物是有部分靈魂的生物,介於動物和非生物之間。祁雲枝深諳此理,在《植物哲學》這本植物散文集中,她沒有生硬地給我們「惡補」科普知識,而是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魅力給我們心靈以享受,信手拈來就是一篇美文,不經意就觸動我們的心弦,怎能教人不愛上這人世間的精靈——花草樹木。如作者在《林黛玉與絳珠草》中寫道:「瞧這『紅姑娘』多皮實,有土即生,漫山遍野都有她喜滋滋生長、兀自成型、結果的身影,怎麼可能是『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的林姑娘?同樣叫『姑娘』,這性格差異也太大啦!」把一株草和林黛玉的弱柳扶風聯繫起來,這樣的創作和觀察有著寬泛的視閾,字裡行間透露出一種閒適,也使筆下的植物世界變得豐富、直觀。文學作品所呈現出的強烈美學氣質,進而也建構起了由詩性語言、細膩情感等元素交織成的植物王國。用自我的心靈投射來反映有趣的生命,以平和自然來表現隱忍與艱辛,凡此種種看起來很美,聞起來很香,可誰又知道這些綠色和花香背後竟也有著與人一樣的生命歷程。這種獨特體驗下對生命的思索和心靈的震撼延續成多彩的世界,讓讀者在色彩與生活的觀瞻下,不斷領略詩意與美感的植物世界,感受花草散文的獨特魅力。在對植物情感的處理上,作者不時還會閃現出理性哲思的靈光。對於貌似有著閒情逸緻的祁雲枝來說,這樣的思考和感受經過系統化的梳理,更加含蓄雅致。
《植物哲學》從一枝一葉入手,充滿靈性地書寫自然世界之美、生活情趣之妙,具體而微地表現出生命的強大意志以及植物物種鮮為人知的背景知識。這種美文的可讀性在為創作提供了諸多想像空間的同時,也讓人在空明澄淨的世界中感受著詩化語言下的純粹,以及詩意棲居的天人合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