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舞臺上,平安用32年的時間,探索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成長路徑,這是一個發展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追求永無止境的故事——《無止之境:中國平安成長之路》。
《無止之境》這本書,是由著名媒體人、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帶領團隊推出的一本商業觀察力作,從外部視角紀錄並剖析了中國平安32年的發展歷程。
秦朔曾被《中國青年》雜誌評為「可能影響21世紀的100位中國青年」、先後獲得「最具影響傳媒人物」(《今傳媒》)、 「中國傳媒年度人物」(《傳媒雜誌》)等多個業界榮譽。
作為這個時代的觀察者,秦朔見證了幾代創業者,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成長曆程:1984年,海爾集團、聯想集團成立;1987年,娃哈哈成立;1988年,平安集團成立。
那是一個大起大落、大是大非激烈碰撞的年代。張瑞敏、柳傳志、宗慶後,這些披荊斬棘、日後被人們稱為「中國第一代的企業家」,成為中國創業者們的「精神圖騰」。
馬明哲正是其中一員。如今,他的名字在金融界可謂無人不曉。但在1988年,他只是深圳蛇口的眾多創業者之一,憑藉一腔熱血創辦了平安。成立之時,平安只有13 名員工,後來增加了10 名。平安人打趣說,「到1988 年底,作為中國第二大保險公司,我們已經有了23名員工。」
這些略有「自嘲」意味的話語,卻頗有些逆境之下的樂觀精神。
30多年後的今天,在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大保險金融集團中,平安資產名列第一,收入和市值名列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平安是這個名單上最年輕的企業,其餘多數都是國際上久負盛名的百年老店。
秦朔曾說過,企業家天生就是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承擔者,風霜雨雪本就是環境的常態,成長的能力往往是逼出來的。在這本書中,他用大量細節勾勒出一個個精彩的商業故事,從「平安路」、「平安人」、「平安精神」三個層面給出重要解答:為什麼是馬明哲?為什麼是平安?讓外界有機會窺見一個更為真實、更有血有肉的巨頭成長史詩。
平安「1號員工」:馬明哲其人
據粗略統計,每1000個中國人中有一個是平安人,每7個中國人中有一個是平安的客戶。但是,很多人卻不了解平安的「靈魂人物」——馬明哲。
加拿大歌手、詩人科恩曾說過,萬物皆有裂縫處,那是光射進來的地方。如果把這句話放在馬明哲的身上,那就是,萬業皆有機會,皆有他目光所及的地方。
資深經濟學家胡祖六曾評價到,馬明哲是一位了不起的企業家。他身上具備了一個優秀企業家的良好素質。一是目光遠大、具有戰略思維;二是大膽開拓、銳意進取、不斷創新;三是無比地執著;四是嚴於律己,身先士卒。
接觸過馬明哲的人都認為,除了上述這些企業家特質,馬明哲還擁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強烈的學習願望。平安集團監事會主席孫建一回憶,馬明哲從不抗拒新興事物,凡是見到有意思的東西,他都要去琢磨、去學習。平安初創時,馬明哲不懂英語。他經常坐火車到全國各地出差,路上總抱著一本英語詞典背單詞。通過自學,馬明哲可以用英語和外籍高管順暢溝通。
平安的創辦歷程,也印證了馬明哲出眾的學習能力。他半路出家,並非金融科班出身,但這並不妨礙他帶領平安成為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巨頭,自身也成長為綜合金融方面的頂級專家。
與許多企業家不同,馬明哲為人低調,不愛交際,不愛扎堆。他除了一年兩次因業績發布會在媒體聚光燈下露面,極少出現在公眾視線裡。他將時間空出來,用於構思戰略,想5年、10年甚至15年後的東西。
《無止之境》中,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孫建一說,馬明哲對生活的要求極其簡單。一天12 小時的會,可能中午只吃兩塊三明治或一個漢堡包。
「我們都說他既不會玩,也不會吃。除了必要的應酬,很多時候他就吃快餐。他也不太會點菜,不太會喝酒,一喝就容易醉。他酒量不是很好,但對別人敬酒很少推辭。平安回歸A股上市慶祝酒宴上,他多喝了幾杯,話多了一些,邊喝邊說:『我這輩子不想做別的事,只想把平安做好,讓這個民族企業和國際公司一樣好,甚至比它們還要好。』」
這段話異常真實,他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目標,數十年如一日,維持著超強、超常的工作狀態,以至於孫建一評價道:「馬明哲是用自己的靈魂,入股了平安。」
商界有這麼一條規律:但凡成功企業,必然有其靈魂人物。如賈伯斯之於蘋果公司,唐納德·基奧之於可口可樂,比爾·蓋茨之於微軟,馬雲之於阿里巴巴。
所謂「靈魂人物」,其個人氣質、性格秉性與價值觀,往往深刻烙印於企業發展之中。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正是因為馬明哲的專注、堅定、熱烈的工作激情和開闊的視野,才讓平安擁有了三十年「乘風破浪」的求索底蘊。
平安路:在曲折中前行
回過頭來看,80年代的第一代企業家身上有一點最為可貴。時代劇變下,他們曾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尚未完全建立的制度、思想與文化的衝擊、內外壓力與質疑……但他們目標堅定,從未放棄,堅持在摸索中前進。
馬明哲也是如此。平安的創辦與發展經歷了重重波折,一開始就差點夭折。
《大道平安》中記錄到:1979年,蛇口工業區建立伊始,便著手建立社會保障機制,要求在蛇口開辦工廠的「資本家們」為每一個「打工仔」、「打工妹」繳納養老、醫療、僱主責任險,繳納比例為勞務費的20%,費用由蛇口工業區勞動人事處代為收取。
後來,招商局社會保險公司全權接管了蛇口工業區勞動人事處的社保相關職能,「退休金改為由社保公司統一運作」。一年之後,馬明哲由社保公司經理助理升任副總經理,全面主持社保公司工作。
到了1986年,馬明哲卻經常犯愁。「社保公司已經成立,匯聚了工業區大量的統籌資金,將來要用作支付職工退休金,如果遇上通貨膨脹嚴重的時候,這筆錢放在銀行裡肯定要貶值。」
20 世紀80年代,那是一個萬業復興的時代,也是一個計劃體制尚未完全被打破的時代。中國保險業剛剛恢復,市場處於完全壟斷,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人保)一家公司、一種服務、一種價格,沒有其他選擇。
為了追求行業增長的「無止境」,打破既有陳規,蛇口社會保險公司開始仿照香港地區的商業保險,將僱主責任險轉變為工傷保險,並從這個險種入手,開始操持辦理商業保險。
但根據當時規定,工傷保險屬於商業保險的範疇,社保公司無權經營。社保公司如果要經營商業保險業務,該怎麼辦?答案是,要經過「監管部門允許」,也就是要獲得「牌照」。
《無止之境》中有這麼一個細節:在 2006 年的中國平安壽險明星高峰會上,馬明哲親口講述了當初去北京「跑牌照」的情景。「1986年7月16日,我向人民銀行深圳分行遞交了一份申請成立保險公司的報告,之後就帶著一個秘書、一名司機,開始了籌建。兩年間,三次北上首都,兩次直書,屢挫屢戰。」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由於外部條件不成熟,馬明哲前兩次上京,籌建報告均被打回。即便連續被潑冷水,馬明哲仍決心繼續爭取。
直至第三次到北京時,馬明哲終於把握住了難能可貴的機會。他在各部門組成的研討會上陳述了想法和思路,獲得了大部分領導的認同。儘管有些領導還是提出異議,但經過一番爭論,會議決定,採取讓新公司「限於深圳特區開展業務」的折中方案。
但即便是這種結果,也讓當時的馬明哲欣喜萬分。他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創辦保險公司即將迎來第一縷曙光。
《無止之境》書中寫到,1987年的11月,馬明哲到香港參加當地的一個保險研討會。會上,在收到的一疊名片中,香港太平、民安兩家保險公司的名片觸發了他的靈感。「以後要成立的保險公司就以『平安』命名。」
至此,「名正言順」的新生命,開始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加速度成長之路。
第一個十年,平安搭建起體制機制平臺,探索現代保險道路;第二個十年,專注於保險經營發展,探索綜合金融模式;第三個十年,平安強化綜合金融實踐,開始探索「金融+科技」。2018年,平安30歲「生日」之際,收穫了一份珍貴的禮物——平安市值突破萬億,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第29位。回顧世界金融史,平安的成長速度令人驚嘆,這得益於獨一無二的改革開放浪潮,也得益於平安自身的進取與努力。
科技的狂熱信徒
浩浩蕩蕩的30年時光,「而立之年」的平安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馬明哲在平安30周年司慶上說,平安第四個十年的最新目標是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態」,「成為世界前十大市值的科技公司、前十大市值的公司、全球領先的個人金融科技生活的服務集團」。
平安對科技的追求,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
謝虹是平安早期創始人之一。她回憶說,「他(馬明哲)說,我們公司以後要給每個人都配一臺電腦。那可是1988年!對我這樣一個學計算機的人來說,當時覺得他是在吹牛。」
馬明哲沒有吹牛。《無止之境》中寫到,平安的第一張保單就是用電腦出的單。後來當「會計電算化」流行時,平安提出建立自己的「以保單為中心的計算機數據管理系統」,要求所有分公司在開業時必須配置一臺電腦、一臺複印機、一臺傳真機。
如果公司的發展一帆風順,也就沒有了「傳奇性」。企業家人無完人,也會犯錯,尤其是在那個狂飆突進的時代。
例如甲骨文。在PC時代,微軟和英特爾壟斷了客戶端的軟體和硬體,沒有人能夠挑戰。
甲骨文的埃裡森最早(90年代)提出了網絡電腦的概念,希望把計算能力轉移到網上,把客戶端降級為終端入口。這個概念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雲計算」,但這一想法太超前,未能實現。
平安也在「超前」上跌了一個跟頭,那就是PA18。當時,這是平安科技轉型的第一次嘗試。馬明哲提出,希望將它建成國內優秀的金融網站,並創造出「第二個平安」。
但是,這個項目還是失敗了。
「PA18 太超前了。2000 年時,擁有電腦的家庭沒多少,而且網速、消費習慣都壓根兒跟不上。現在稀鬆平常的事,放在那個上網還要撥號的年代,是很難想像的。只能說,太可惜了。」
PA18 的失利讓平安認識到,網際網路充滿著不確定性。但是,項目的失利並沒有嚇退馬明哲。相反,在此之後,馬明哲反而加大馬力,進一步推動平安的科技轉型與創新。
麥肯錫全球總裁施南德在《無止之境》的序中寫道:「Peter(馬明哲)領導力的特徵之一,是能夠帶領平安持續自我顛覆,與時俱進變革組織和運作模式。他具備極強的危機感知能力和機遇識別能力,面對重大抉擇和改變時毫不猶豫,即便周圍人都沒能意識到變革的需要。」
《無止之境》中寫到,吸取第一階段的教訓後,馬明哲給平安設置的第二階段工作重點是:利用科技改良金融服務。2002—2013年,這是信息化、流程化階段,科技作為輔助手段幫助提升效率,完成了基礎的技術平臺統一和應用系統建設,以及一系列的科技平臺改造。
第三個階段:探索「金融+科技」轉型。2013年到2016年,平安在基礎科技上大力投入,建立了多個實驗室,開發出國際領先的人工智慧、人臉識別、區塊鏈等科技應用,全面賦能產品、獲客、服務、風控等金融主業的全流程。通過轉型,從2013到2019年,平安的金融客戶數量漲了3倍,網際網路客戶實現了十幾倍的增長。
第四個階段:探索「金融+生態」。2016年,平安開始構建生態圈,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與此同時,平安科技利用前一個階段形成的「牛刀效應」和「技術盈餘」,讓能力外溢,形成產品和服務向社會、市場輸出,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這種義無反顧的投入態度,讓平安進一步獲得了更多的底氣和信心。目前,平安的科技板塊旗下已有11家網際網路科技公司,2019年的市場總估值已達到700多億美元。倘若它們整合為一家公司,在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的市值僅次於阿里巴巴、騰訊、螞蟻金服,與字節跳動(今日頭條和抖音的母公司)和美團點評相當。
從金融科技到城市科技,再到醫療科技,在機會多變的今天,再沒有一套吃遍天下的招式,既定的方向,也要根據時代形勢進行變革。而科技變革,離不開牢固的硬科技根基。
平安甚至比許多網際網路公司更注重科技「底子」,長期在基礎科技研究方面持續發力,包括AI 技術、區塊鏈技術、雲等。目前,平安成立了8大研究院,57個實驗室,擁有近11萬名科技業務從業人員、3.5萬名研發人員、2600名科學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隊伍。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的科技專利申請數累計達21383項;2019年,平安在金融科技和數字醫療科技領域的已公開專利申請數分別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儘管基礎科技研究短時間內不會帶來回報,平安仍然願意每年投入集團年收入的1% 作為研發經費。經過多年努力和數百億元的投入,平安在多個領域建立了領先的底層技術和創新的應用技術,這不能不說是馬明哲的遠見與魄力。
2019年,平安的科技業務總收入達到821億元,同比增長27%。通過築牢科技根基,平安集團業務全流程得以打通,在降本增效、風險管控等方面已見成效。
與此同時,科技賦能生態持續深化。金融壹帳通於去年12月完成上市,成為平安旗下繼汽車之家、平安好醫生之後的第三家上市科技子公司。這些科技明星公司在客戶拓展、當期盈利和增厚淨資產等方面發揮反哺效應,為平安持續增長帶來強勁動力。
現下,如果談論中國的科技巨頭,有一個新詞頻頻被提及——「PATH」。這是當今中國最具創新力、引領性的四家世界級公司的拼音首字母的合成詞,即中國平安(P)、阿里巴巴(A)、 T(騰訊)、H(華為)。四家公司具有內生性、具有強烈的「民族製造」印記,在20、30年間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崛起道路。
人們公認,這些企業正在波瀾壯闊的時代中奔向勝利的頂峰。而在《無止之境》中,秦朔回憶,自己多次問過馬明哲,平安和他本人為什麼能夠成功?
馬明哲回答說,平安還沒到談成功的時候,只是永遠處於追求成功的過程之中,因此他個人也談不上成功。「昨天的馬明哲領導不了今天的平安」,平安永遠在生長,永遠在變革。
這正是「無止之境」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