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由疫情帶來的對企業抗壓能力的大考中,如東經濟開發區企業展現出了較強韌性。一季度,實現工業應稅銷售105.4億元。
「科技創新厚植髮展優勢,撐起了工業發展的『豔陽天』。」如東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翟建華說。
貼身服務護航復產
節後一上班,江東合金技術有限公司就進入滿負荷生產。作為中天科技集團布局通信、電力、新能源產業鏈上的重要子項目之一,江東合金得益於上遊中天海纜訂單激增,生產的高精度銅杆、銅單絲、導體等產品需求旺盛,一季度,公司實現銷售7億元。
「企業之所以能迅速恢復常態經營,離不開園區的貼心服務。除安排專人深入企業駐廠服務,指導部署防疫措施外,區管委會在圍繞開工復工產業鏈條,助力企業解決好用工、原料、運輸、資金等方面問題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江東合金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愛華告訴記者。這家企業專家和技工家在外省,如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駐點服務「小分隊」超前規劃,幫助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使這批人員經過隔離,很快投入到工作中。高技能人才的「加碼」,讓企業迅速步入正軌。2月中下旬以來,江東合金日均產能達800噸,恢復正常產能。
江東合金的快復工、步正軌僅是如東經濟開發區「兩手抓」「兩手硬」的一個縮影。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全區10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步入正常發展軌道。
產業鏈鏈出競爭力
重通成飛風電設備江蘇有限公司大功率葉片生產車間內,焊接、塗裝、裝配……生產重現往日的繁忙。公司副總經理何宏斌告訴記者,在去年底前交付300臺套海外、海上訂單的基礎上,今年公司在手訂單已增至500臺套。
風電裝備製造、智能通訊及電網裝備、生命安全防護、汽車電子、食品……作為如東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如東經濟開發區已逐步建立起較為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
在環環相扣的產業鏈上,提升企業之間的協同發展能力,才能儘快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復工復產的整體效率。葉片只是如東經濟開發區重點培育的風電裝備製造產業鏈上的一環。在重通成飛按時有序復工的同一天,風機塔筒製造企業江蘇海力風電設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風電主機製造企業江蘇海裝風電有限公司、風電機組主控系統製造企業江蘇國科智能電氣有限公司等一批產業鏈企業均「轉了起來」。一季度,如東經濟開發區風電裝備製造業上下遊企業應稅銷售突破10億元。
疫情之下,如東經濟開發區第一時間支持產業鏈長、帶動能力強的企業「動起來」,幫助相關中小企業疏通脈絡,從而推動全產業鏈貫通復產。同時,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通力合作,增強風險抵禦能力。
創新育出新動能
「今年以來,我們生產的『稀土+碳技術』電池訂單激增,銷售份額超出總額的半數以上。」作為如東經濟開發區骨幹製造企業,江蘇海寶電池科技有限公司發展勢頭強勁。
「我們每年用於研發的資金佔全年銷售額比重的3.5%以上,今年剛剛完成的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主要針對鉛碳低速電動車電池,下一步,公司將繼續深耕『稀土+碳合金技術』,不斷升級改造現有產品性能。」海寶電池公司董事長沈煜婷告訴記者。
科技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海寶電池依靠技術進步贏得市場主動權,強勢實現逆勢增長,今年以來,實現銷售收入2.15億元,同比增長25%。
機遇垂青於創新不輟的企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武漢市內醫院不同程度地出現醫療物資告急情況。江蘇盛納凱爾醫用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一體式吸氧管、一次性使用無菌敷貼、體表導管固定裝置、一次性霧化吸入器等產品。由於長期與武漢醫院合作,接到求援後,2月3日便完成各項手續報批,正式復工,其後,每天向武漢地區發運1000箱產品。
「公司生產的一次性吸氧管可採用一步連接法,方便、快捷、牢固,結合螺旋和快接的優點,還可耐高壓。」盛納凱爾公司董事長馬建軍坦言,自主研發的產品能為前線疫情防控盡一份力,他感到很自豪。2016年,盛納凱爾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目前擁有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1項,創新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本報記者 楊新明 徐愛銀
本報通訊員 徐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