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雲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29日赴美訪問,展開為期12天的「點亮臺灣·民主夥伴之旅」,這是她繼2011年後再次訪美。蔡英文在即將開啟「大選」之前「參拜」,顯然不只是單純的政治拜訪那麼簡單。島內有分析認為,兩岸政策論述能否讓美國放心,直接影響到她的選情。
雙英先後拼訪美
民進黨公布的行程顯示,蔡英文5月29日出發,首站抵達洛杉磯,與臺僑的晚宴將有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艾斯出席;5月31日轉往芝加哥,6月1日飛抵華盛頓,這也是她此行的重點,將拜會美方行政部門、國會和智庫,具體安排被民進黨嚴格保密;6月3日將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公開演說,由前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暨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與亞洲資深研究員葛來儀主持;6月4日與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會面,次日轉往紐約,隨後赴休斯敦和舊金山,參訪思科系統公司和臉譜總部,預計6月9日深夜抵臺。
臺灣《聯合報》稱,蔡英文此行連赴美國六大城市,交通工具包括飛機、渡輪及火車,被稱為「臺版鋼鐵人行程」。《聯合晚報》28日還透露,蔡英文29日晚間前往桃園機場搭機時,將有統派團體替她「送機」,此舉令桃園市警方和機場航警高度戒備,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衝突意外。此外,繼蔡英文之後,馬英九預定7月出訪中美洲「友邦」並過境美國波士頓,屆時將重返母校哈佛大學並發表演說,此行也被一些臺媒看做馬的「畢業旅行」。據悉,馬英九自2008年上任以來已出訪10次,不僅追平陳水扁的紀錄,還訪遍所有「邦交國」。《中國時報》稱,適逢「總統大選」的敏感時刻,馬英九緊接蔡英文之後訪美,被賦予諸多聯想,「雙英輪流拼訪美,且是朝野領導人一前一後,頗為罕見」。
英美同步施壓
針對蔡英文「維持現狀」論調,大陸國臺辦27日強調,民進黨所指的「兩岸現狀」是什麼,需要做出明確回答,「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旺報》28日解讀稱,目前在兩岸關係論述上,民進黨的盤算是「單線作戰」,先說服美國,再由美國去說服大陸;不過從國臺辦的響應看,大陸方面是兩線作戰:一是施壓蔡英文,要她明確表述「兩岸現狀」;二是提出大陸的「現狀說」,要美國認清大陸的底線,表明「不管蔡英文此行是否能與美方就維持現狀說達成共識,大陸方面都不會調整其在兩岸政策上的立場」。文章還猜測,蔡英文會對美國說清她的兩岸論述,但不會對大陸和臺灣人民說清楚講明白,因為模糊的兩岸政策對她最有利。
美英對蔡英文此行的態度,也引發島內媒體的高度興趣。據《中國時報》28日報導,美國國務院宣布,國務院主管經濟與商務的助理國務卿裡夫金將於5月31日至6月3日訪問臺灣,拜會當局官員與民間部門代表,討論如何進一步深化美臺蓬勃的經濟夥伴關係。裡夫金也是繼前助理國務卿費爾南德斯2012年到訪後來臺的最高層級官員。27日,英國在臺代表機構「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宣布即日起更名為「英國在臺辦事處」。政治大學學者甘逸驊表示,英方此舉具有很深的戰略意涵,代表對馬當局兩岸及「外交」政策的肯定。
《聯合報》28日分析稱,在蔡英文即將赴美「應試」前夕,英美同時對臺灣做出聲援動作,且背後均指向一個重要事實:肯定臺灣這些年來維繫東亞區域和平的努力,勢必對蔡英文形成壓力。文章說,民眾或許可以接受蔡英文的「模糊策略」,但務實精算的英美等國會接受因此所帶來的臺海、東亞的不可測風險嗎,「屆時是否會有另一波『超越點到為止』的外交動作,這恐怕也是已視總統寶座為囊中物的民進黨必須細細思量的重要變量」。
南海問題成高爆彈
參加國民黨「總統」初選的「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嘲諷蔡英文說,就是無法讓美國信任,才會每次選前都「趕考」對美方說明;而美國為何不信任民進黨,因為他們認為蔡英文是「麻煩製造者」。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趙建民說,看現在的態勢,蔡英文離當選不遠了,但臺灣社會卻瀰漫一股不安情緒,擔心兩岸現行模式將來可能改變,「要當總統的蔡英文,必須找出讓大家安心的方法」。
《中國時報》評論認為,蔡英文此次訪美不應輕率對南海問題表態,否則不但將引發臺灣內部新的「統獨爭議」,更會讓北京對民進黨敵意快速上升,對她的選情絕對是負面高爆彈。美麗島電子報28日稱,蔡英文訪美的關鍵在於其兩岸政策論述是否被美國所認可,很顯然她要順利過關並非易事:一來她沒有辦法繼續照搬2012年的「模糊策略」來應付美國的質疑與顧慮;二來關於維持兩岸現狀的具體路徑恐怕也是美國人最為關心之處。事實上,蔡英文很難講清楚說明白,還是只能以模糊了事的策略來應對,「對於蔡英文訪美,其兩岸論述大體上早已定調,並不會因為訪美而有多少實質的調整與改變。進一步來講,蔡之訪美,與其說是與美國溝通,還不如說是做一場選舉的政治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