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是什麼?與分子、原子、電子有什麼關係?
說的簡單一點兒「量子」指的就是:「一個不可以再繼續分割的基本單位。」理解了這句話之後,我們就會明顯地發現分子、原子、電子它們都不是量子,因為它們是可分的!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因此分子可分,分子很明顯就不可能是量子;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原子也可分,原子也不可能是量子;電子理論上認為電子可再分為空穴子、自旋子和軌道子,但是目前只是處於觀測階段,不能獨立存在於材料之外。
-
什麼是量子?與我們熟知的分子、原子、電子是什麼關係?
量子力學自從1900年被普朗克提出後,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完全融入我們的生活中了。可以說,沒有量子力學就沒有能帶理論,就不會用我們如今的電子產品,網際網路。量子力學是信息革命的巨大引擎。人們一提到量子力學首先會問什麼是「量子」。
-
澳科學家製作無核的「人造原子」:電子越多,量子計算越穩定
人造原子把電子人工組裝成原子的想法並不新鮮,相關理論最早在1930年代就提出了,隨後在1990年得到實驗證明。這類人造原子還有個更時髦的名字,叫做「量子點」。我們可以理解為,把半導體材料上的電子在三維方向上的運動都限制在很小的尺寸內,形成一個狹窄的電子「監牢」,近似為一個點。
-
什麼是正電子?它與電子是如何作用的?
氫原子是最重要的物質構建塊之一,存在於具有特定磁量子數的激發量子態。即使它的屬性是明確定義的,某些問題,例如「這個原子中的電子在哪裡」,只有概率確定的答案。為了理解電子,你必須首先理解成為粒子的意義。在量子宇宙中,一切都同時是粒子和波,其中許多精確的屬性不能完全知道。您嘗試並確定粒子的位置越多,就會破壞有關其動量的信息,反之亦然。
-
什麼樣的粒子才是量子?與分子、原子、電子又有什麼關係?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關於無限細分的典故有好多個,比如戰國時期的《莊子·天下篇》中描述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也有古希臘時期的「芝諾悖論」,還有之諾悖論演繹的「阿喀琉斯追龜辯」,都說明了我們的物質世界都可以無限細分,儘管古人並不知道微觀世界是個如何的樣子
-
中美實現分子、原子之間量子糾纏,繼續拓展量子信息技術應用邊界
最簡單的量子系統是一個量子比特(qubit),一般有兩個狀態——「0」 和 「1」,但是不同於經典數位狀態只編碼兩種信息,一個二狀態量子比特實際上可在任何時間為兩個狀態的疊加態,也就是說可以編碼很多信息,而這也是量子比特能夠承載更多信息的緣由。就最新的發展來看,由單原子和單分子構成的複合型量子糾纏系統已經誕生,對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產生推動作用。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量子?糾纏?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
量子糾纏很不同卻也難以理解,不過也有方法可以讓它很容易被理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艾瑪爾(Amar Vutha)的解釋如下:圖解:糾纏是粒子性質間的一種「量子糾正」。(示意圖如上)量子計算機、量子密碼學和與量子相關的東西都經常在新聞中被報導。關於他們的文章不可避免的都會提到糾纏,量子物理學的性質使得這些神奇的裝置成為現實。
-
80年前的馬約拉納猜想,和當今火爆的拓撲量子計算有什麼關係?
看到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有一大堆問題。首先,什麼是馬約拉納費米子?基本粒子要了解馬約拉納費米子,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費米子。大家熟知的粒子是原子、分子。物質世界就是由這些原子、分子組成的,它們是保持物質性質最小的基本單元。如果把原子、分子再往下分,就會分出很多被叫做「基本粒子」的東西,比如夸克、輕子、膠子、光子等。它們比原子分子更小,是組成物質世界的單元,我們叫做基本粒子。這麼多的基本粒子要怎麼研究呢?
-
分子和原子的概述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與原子 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質量和體積都非常小,彼此間有間隔,在不停地運動,都既有種類之分,又有個數之別,都不顯電性。分子總是在不斷的運動。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從概念上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的分子,性質不相同。
-
天天科普 | 被熱議的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近年來「量子」一詞頻繁出現經常聽說量子科技又有新的進展然而很多人不免發出疑問究竟什麼是量子科技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什麼是量子?為什麼說量子力學是量子科技的基礎?量子科技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量子1900年,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用來解決困惑物理界的「紫外災難」問題。
-
中國有了最先進的「原子分子攝像機」
中國有了最先進的「原子分子攝像機」 原標題: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提供 在解釋「大連光源」是什麼之前,先講一個科學史上的小故事。 19世紀末,有人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馬在奔跑時有沒有四蹄同時離地的瞬間?一時間,大家莫衷一是——因為僅靠人眼觀察,實在無法判斷。直到有人設計出一套連續拍照的裝置,將馬連續奔跑的過程「分解」為一幀幀照片,才得出了結論。
-
書單|量子科技火了,究竟什麼是量子?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世界?
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我們所處的世界?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麥可·D.菲爾在《啤酒與肥皂》裡寫道:你早上起來,上班、吃飯、睡覺、回家,不知道月亮是什麼,但也還是很開心。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也不知道它們的屬性。我們生活在物理現象的海洋中,它可以像海浪一樣把我們掀起。可能我們無法控制周圍的世界,但是對它一無所知真的合理嗎?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有網友問:都說分子振動,原子振動,粒子振動,為什麼振動?本質是什麼?運動是這個世界的根本屬性,而振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最簡單的運動形式有四種,即勻變速直線運動、拋體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其中,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和拋體運動是不可重複的運動,因此是運動狀態是拓撲關係;而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看起來可以重複更簡單,其實不然。
-
新工具 「開啟 」超冷分子的量子氣體
JILA的研究人員開發了 "開啟 "超冷分子的量子氣體的工具,獲得了長距離分子相互作用的控制權,以實現量子計算和模擬的數據編碼等潛在應用。將分子氣體推移到其最低能量狀態(稱為量子退化)的新方案,同時抑制分解分子的化學反應,最終使得探索所有分子相互作用的奇異量子狀態成為可能。這項研究發表在12月10日的《Nature》雜誌上。
-
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量子力學描述物體在分子、原子和亞原子等水平上的運動,例如光子和電子。量子力學是一非常成功的科學理論,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和許多生活方式都依賴於量子力學的應用,但它卻也使人難以理解。這個理論被證明很有效,但是它似乎讓我們去追逐奇異的東西:波是粒、粒是波;貓既是生、又是死;「遠距離的怪異作用」等。
-
一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全面認知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學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在許多學科和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量子物理學的基石是量子力學,它相當複雜,許多人對其眾多概念及其聯繫感到頭疼。這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對量子力學有一個全面的認知。這些現象主要有:氣體吸收並發射特定頻率的光,稱為原子光譜。這是一個謎,對此沒有已知的經典物理解釋。人們對原子是如何穩定的感到困惑。在古典物理學中,電子會不斷輻射能量坍塌入原子核。
-
中美學者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分子與原子間「跨界」量子糾纏
新華社合肥5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兩個原子的原子核為什麼距離那麼遠?電子怎樣維持原子的體積?
他給電子的穩定性做了一些假設,他認為原子周圍存在固定的軌道,電子只能在這些軌道上運動,不能隨意地活動。這些軌道之間切換需要能量的吸收和釋放,吸收和釋放的能量是光子。不同的軌道之間能量差不同,吸收和釋放的光子也不同。波爾幫我們較形象地理解了電子不會掉下去的問題,所以直到現在學校裡學量子力學都是先學這一段。但是波爾的解釋,有一定的的誤導性,比如我們現在還是把電子的活動範圍叫軌道。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幾年前,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他試圖調和原子的兩個已知性質:帶負電荷的電子和電中性的原子。電子帶負電,原子是中性的,那麼一定有東西是正的。因此,湯姆遜想出了一個在當時有意義的分配方案——以古怪的英國方式,他稱之為李子布丁模型。李子布丁模型,又稱棗糕模型、葡萄乾蛋糕模型、湯姆孫模型、洋李布丁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