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母親患有頸椎病,經常要服用一種藥物叫「甲鈷胺」。一般我會去醫院請醫生開衛材製藥一個叫「彌可保」的牌子,原研藥。
我記得在第三批集採出來前,彌可保的價格大概一片在1.4元左右,一盒的價格約在28元。第三批集採的藥品出現了「彌可保」的身影,中標價是每片約在0.15元,一盒的價格是3元,降價幅度令人瞠舌。這樣的價格,對於一些慢性病患者而言,真的是天大的福音。更別說像心臟支架,骨科耗材這些高值醫用耗材價格的大幅下降,對於一些貧困的患者而言,簡直是可以救命的消息。是的,很多疾病有藥品可以醫,但窮病無藥可治。
其實從集採4+7開始,就證明確實是要對藥品改革下手,再也不是停留在純粹的喊口號,籤寫保證書。抽乾藥品從出廠到進入醫院前所有環節的水分,刪去冗長龐大的藥品通環節,把藥品價格放在陽光下,讓所有人都用得起救命藥。筆者希望再也不要看到病人因為高額的醫藥費而選擇放棄生命。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淘汰一些技術水平低,只會做仿製藥而研發能力差的藥企,倒逼國內的藥企專注研發創新,培養形成幾個實力強大的醫藥巨頭。所以從長遠的角度思考,中長線還是關注研製創新藥賽道的龍頭企業。像恆瑞醫藥,藥明康德。有研發能力,有自己的明星產品,不依賴仿製藥,對於集採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因此筆者一直看好創新藥的兩大龍頭公司。
集採會帶來什麼負面的影響呢?
首當其衝就是醫藥企業,想中標就要大幅砍價,像樂普醫療,就算中標心臟支架,也不得不迎來一波大跌但總體而言,中標對於企業長遠而言,市場擴大最終還是能帶來更多的收益。而不中標的企業,尤其是國內企業,等待他們的可能就是慢慢在市場中消失。
其次,受影響的必然是醫生。集採之後,藥企的利潤大幅下降,許多外資企業,如賽菲諾傳出直接解散波立維銷售團隊的消息。之前藥品「帶資進場」的模式必然失靈,尤其是心臟支架,骨科耗材這些有高額回扣的醫藥器械。醫生的灰色收入也會大幅下降,但沒有了令人詬病的回扣,醫療行業更加合法合規。可以通過提升掛號費,手術費等手段提高醫生的收入,讓醫生擁有一份合法合理的收入。
醫藥改革,任重道遠,採集平臺的成立,給出了一個解決困擾多年的頑疾的可能。希望讓每個患者都能用上低價藥,讓每個醫生都有一份合法合規的收入,讓國內企業更專注研發創新而出現真正的醫藥巨頭,這是筆者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