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相較於足球和籃球,排球的規則更複雜,也更難懂。但即便是剛剛開始關注女排的球迷在看過比賽後也應該也知道一些排球名詞,比如卡輪、反輪、兩點換三點等。
這些名詞聽起來很專業也很厲害,尤其是兩點換三點,一聽就很有格調。既然如此,為什麼中國女排在去年世界盃的比賽中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呢?這與排球輪次和中國女排目前整體實力以及各個位置球員能力有直接關係。
排球比賽中輪次非常重要,隊員在場上的站位失誤會導致直接丟分,中國女排在裡約對陣巴西的淘汰賽中就曾因此吃虧。排球場地被分成6個區域,前後排各三名隊員,前排從左往右分別是主攻、副攻、接應,後排從左往右分別是副攻(自由人)、主攻、二傳。這是場上攻擊力最強的陣容,因為前排有三名攻手可以參與進攻。
但排球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每次交換球權時都會轉動一輪,每個位置的球員都會向右移動一個位置,所以隊員在場上的位置並非一成不變。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當二傳輪到前排而接應輪到後排時,我們在網前就只有主攻和副攻兩個進攻點,可能會出現進攻火力不足的情況。
這種少一個進攻火力的輪次就是所謂的弱輪,此時也是對方追分或者拉開分差的最佳時機。排球比賽的規則是只要你能一直得分,那麼你就可以一直發球,場上的輪次不會發生變化。如果中國女排在弱輪被對方一直得分,那麼這種情況就是卡輪,即對方卡住了我們的輪次,這也是球員和教練在比賽中最不願意見到的畫面。
但中國女排在世界盃中有成功案例,對手被我們卡輪,她們十分難受。相信大家都記得張常寧在對陣日本女排時的「奪命七連發」,張常寧連續發球7次,5次直接得分,另外兩次發球最後都是中國女排得分。日本女排在張常寧發球輪次直接丟掉7分,而一局比賽一共只有25分,這是什麼概念?這就是卡輪的兇險。
那麼萬一出現卡輪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換人,通常是兩點換三點。卡輪的原因一般都是進攻火力不足,那麼解決辦法就是加強進攻。具體操作就是用替補二傳換下在後排的主力接應,用替補接應換下在前排的主力二傳,這樣前排就重新變成三點攻。
反輪的意思是四號位主攻手和二號位接應互換位置,因為輪次原因場上肯定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時要麼接應在四號位進攻,主攻在二號位進攻,即兩人角色互換,但這種情況對隊員全面性要求很高。另一種情況就是兩人在發球之後迅速跑回自己原來的位置參與進攻,但缺點是時間可能不夠用,戰術效果打折扣。
不論是卡輪還是反輪,兩種情況都不如強輪打起來舒服,也容易出現被對手針對、進而連續丟分等後果。但球迷在去年世界盃很少看到中國女排因此而陷入危機,也很少見到兩點換三點的情況,這又是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因為中國女排整體實力上升,前排兩點攻也能撐住這一輪。我們不但有朱婷的超手進攻,還有袁心玥的高點背飛,在一傳到位的情況下,這兩招都很無解。而接應龔翔宇在後排時又是中國女排一傳和保障最好的時間,所以我們沒有明顯弱輪,也很少被對手卡輪,自然也就不用兩點換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