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這句歌詞是《愛我中華》的頭幾句,但這並不是我們記憶中的歌詞。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句歌詞才是大部分人的記憶。其中的差別就在於第一句話到底是「五十六個星座」還是「五十六個民族」?實際上這首歌自從發表之後歌詞從未改變過,課本上也一直都是「五十六個星座」,因此說是記憶出現了偏差,並且是集體性的記憶偏差。
我認為把「五十六個星座」記憶成「五十六個民族」的小夥伴一定很多,那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集體性的記憶偏差哪?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曼德拉效應」,曼德拉出生於1918年,一生坎坷奮鬥,成為南非的首位黑人總統,在很多傳記及影視作品中都出現過他的身影,但是曼德拉給我們的印象就是生活在上個世紀中葉的人士,很多人的記憶中20世紀80年代曼德拉就已經在監獄中去世。但實際上曼德拉一直生活到2013年,享年95歲。
對很多人的採訪,他們回憶到,印象中應該看見過關於曼德拉葬禮的報導以及其遺孀的演講等,但實際上這些都是沒有發生的事情,是我們的大腦欺騙了我們。
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很多人對於法國著名雕像「沉思者」的記憶是手握拳並且抵住額頭,但「沉思者」的真實形象是用手託住下巴,並為沒有握拳。很多人曾經模仿「沉思者」拍下的照片,也全部都是握拳抵住額頭,但這就是一個錯誤的姿勢,卻一直深深的刻在我們的記憶中,那麼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這些奇怪的「集體性」記憶偏差的案例背後原理都被稱為「曼德拉效應」,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奇幻效應。
曼德拉效應仔細思考起來,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到底是我們的大腦記憶機制出現漏洞,導致記憶偏差?還是有外部力量介入,在悄無聲息地控制著我們的視覺、聽覺、記憶等所有的一切,我們所看到、感知到的所有事物都是「別人」希望我們看到的。
記憶是大腦內神經突觸的一種習慣重複行為,相同的信號不斷地通過神經突觸,一遍不行那就兩遍,兩遍不行那就三遍,次數多了就被大腦記憶下來。那麼曼德拉效應的記憶偏差,不可能憑空出現,這意味著在過去的某些時刻,我們大腦的神經突觸一直在接收這樣的信號。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信號到底是誰給我們的?
接下來從三個角度出發討論一下:
1、平行世界和多重宇宙理論造成記憶混亂
在很多科幻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橋段就是平行世界或者多重宇宙理論,其實科學家也曾探討過平行世界的可能性,尤其是量子力學崛起以後。量子力學中核心的理論就是量子的「不確定性原理」,簡單來理解就是微觀量子一切性質都是不確定的或者說是疊加狀態的,那麼在被觀測的瞬間才會坍塌成一種確定的狀態。
薛丁格曾用「薛丁格的貓」思維實驗來嘲諷量子力學哥本哈根派提出的這個原理,在密閉的盒子中有一隻貓、一套巧妙裝置、一瓶毒藥,打開盒子才能確定貓是死或者活,但如果盒子沒有打開,那麼就認為貓是處在既死又活的疊加態,這是非常瘋狂的說法。
藉此延伸出的平行宇宙理論認為貓的死和活在打開盒子的瞬間同時存在,只不過處在兩個宇宙中,每一次選擇都會出現不同的宇宙。那麼平行宇宙中的你是否有著某種聯繫,這造成了記憶上的偏差?
2、「缸中之腦」喚醒真實記憶
《黑客帝國》大家應該都看過,影片中講述未來人類被人工智慧所奴役,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虛假的,真實情況是大家都安靜地躺在房間內,身體上連接著各種維生設備,大腦被控制。
希拉蕊·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1981年闡述了一種「假設」細思極恐,如果一個人的大腦被從身體上摘除放進裝有營養液的缸內,再通過計算機連接到大腦神經末梢上,通過控制電腦可以實現向大腦傳送模擬信息,這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身處藍天白雲之下,並且可以快速地奔跑,可以感受到勞累、可以有痛苦,當然也有喜怒哀樂。
那麼我們如何保證自己不是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這就是非常著名的「缸中之腦」假想。宇宙很大930億光年的可觀測直徑,宇宙也很古老擁有138億年的歷史,如果存在一個高度發達的生物文明,它們是否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大家可以天馬行空的設想一下。
3、某些環境機制下,單純的記憶錯亂
這第三點應該是最能被現代科學接受,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例子中《愛我中華》的歌詞,很多人都把歌詞「五十六個星座」記憶成「五十六個民族」。其實還有這樣一首歌,名字就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那麼很多人的記憶出現偏差,跟這首歌有很大關係。
有些記憶並非是我們特意去記住的,而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這就會出現一種問題,很多情形都是片段的,但是我們的大腦機制想要把這些片段連接到一起,最終就出現了偏差性的模糊記憶。
曼德拉效應中出現的集體記憶偏差,仔細思考起來還是挺恐怖的,這個世界或許並不真實?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