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之心守護哈尼民族色彩。供圖
對於沒有傳統文字的哈尼族來說,民族服飾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族服飾構成了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曾有人把哈尼族服飾讚譽為穿戴神話,即哈尼族人穿的是歷史,戴的是神話。
12月18日至22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於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兩個會場同期舉辦。屆時,來自雲南普洱的哈尼家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攜帶特色鮮明的哈尼服飾產品亮相時尚T臺,為觀眾帶來一場哈尼文化盛宴。
拳拳之心守護哈尼民族色彩。供圖
王冰是普洱市哈尼家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回憶起童年時代,在她的印象中,經常能得到普洱墨江當地三五成群的哈尼族姑娘、婦女,繡花、紡線、納鞋底。因為在普洱當地很多哈尼人,都保留著傳統的製衣技藝,從紡線、織布、染色,再到剪裁、縫補均是純手工製作。
一針一線間,哈尼族服裝、鞋帽上獨具特色的圖案、符號躍入眼帘,激發起了王冰對自己民族服裝文化的熱愛。於是,她也拿起針線,學著媽媽、姐姐們動起手來,手工縫、繡工藝不斷長進。
拳拳之心守護哈尼民族色彩。供圖
哈尼族以黑色為美,將黑色視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護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飾的主色調。哈尼族婦女為了美觀,她們的上裝以拼接衫為主,面料多以土布、花布、深淺士林布為主,色彩對比鮮明,鮮而不俗,常用幾種色彩的面料拼接,剪裁得體,縫工精細,裝飾性很強。
除了使用拼接,還採用滾邊、紐拌、帶飾、繡花等工藝,添上銀飾等服裝飾物,配以各色串珠、毛線墜纓。其飾物搭配簡繁有致,韻味無窮,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1999年,30歲的王冰開始了她的傳承與保護哈尼族傳統文化道路。過了3年,王冰成立了以哈尼族民族服飾為主的個體服飾作坊。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擴大,2005年,她又在個體服飾作坊的基礎上,成立了哈尼家園。
可這條傳承保護哈尼族傳統文化的道路卻不像看上去那麼容易走,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哈尼服飾漸漸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甚至有些村民還將刺繡、服裝燒毀。每每聽說這些,王冰就十分痛惜著急。
為此,王冰多次到鄉間,不惜以高價回收這些哈尼族傳統手工藝品,只為盡最大努力保護這些哈尼族古老的文化符號。儘管此時的哈尼家園,其資金僅僅能支撐日常周轉和員工薪資。
拳拳之心守護哈尼民族色彩。供圖
2014年,王冰成立了普洱市哈尼家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公司致力於利用普洱本土多樣和獨特的資源優勢,保護和傳承普洱市原生態傳統服飾文化以及旅遊產品的開發,生產經營傳統服飾、舞臺妝、刺繡、編織和手工藝產品。
哈尼家園採用手工製作方式,把買來的布匹、絲線等一系列原材料發放到當地懂手工藝的老百姓手裡,待按要求製作好之後,哈尼家園收回成品並進行銷售。這些手工藝者很多都是當地婦女和一些勞動能力較弱的殘疾人,通過哈尼家園的幫扶,這些人有了較為可觀的經濟收入,擺脫了貧窮落後的生活。與此同時,哈尼家園還積極開發哈尼族手工藝品和飾品,融入到旅遊產品開發中,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王冰說,要讓哈尼族服飾走向市場,就必須將傳統的哈尼服飾,進行一些符合年輕人需求的改進。「比如哈尼包頭,由於哈尼族支系眾多,每一個支系的包頭均有差異,如卡多哈尼的包頭大多10多米長,佩戴很麻煩。而用合適的布料改進後,演變成保留哈尼圖騰的帽子,就可以直接戴上。」
拳拳之心守護哈尼民族色彩。供圖
經過10多年來的發展,如今哈尼家園已從一家經營原生態傳統服飾的小作坊成長為擁有百萬資產的公司。對於今後的發展計劃,王冰表示,將在保留具有哈尼族代表性元素的基礎上,將哈尼族服飾進一步改進創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也易於穿戴的服裝。
王冰說,這將是她首次登上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的時尚T臺,展示作品除了有原汁原味的哈尼族服裝外,還有經過改進後,大量進入市場的服飾及飾品。「希望通過時裝周平臺,增進與各家服裝企業的交流學習,得到一些技術上的經驗和指導。」
雲南網記者 夏方海 實習生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