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杭州,經濟發展非常好,匯集了許多文人隱士,杭州的佛教文化也非常興盛,有許多寺廟古剎。通判杭州的三年期間,蘇軾閒暇的時候,便喜歡遊覽山澤、訪尋名僧,與許多高僧隱士結為了至交好友。
蘇軾的父親和母親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徒,父親蘇洵平日喜好拜訪名僧,時常給寺廟捐贈香火;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在家供奉佛像,每日吃齋誦經、虔誠禮佛。從小受到佛教文化的耳濡目染,讓蘇軾也對佛教有著天然的親近和領會。
有一次,蘇軾約上好友一起遊覽西湖,走著走著就來到了湖畔一座名為壽星寺的寺廟。蘇軾駐足環視這座壽星寺,對好友說道:「我之前從未來過這裡,但是眼前所看到的景象,仿佛自己曾經到過這裡,覺得非常熟悉。」好友聽了蘇軾的話,知道他平日喜歡尋僧訪寺,只覺得是蘇軾內心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罷了。蘇軾卻表現得非常認真,他對好友說,從寺院的門口到院裡的講經堂總共有九十二級臺階,並描繪了寺院亭臺、假山等的布局和設置。好友隨蘇軾進去一看,布局果然如蘇軾所言一樣,再數了數臺階也剛好是九十二級。這讓友人感到十分的詫異。蘇軾卻非常淡然地說到:「我的前世是一名僧人,曾經到過這座寺廟」。
之後,蘇軾再給友人的書信中也提到此事,並在給友人的贈詩中寫道:
前 生 我 已 到 杭 州 , 到 處 長 如 到 舊 遊
蘇軾的許多文章和詩詞都涉及到了佛學文化,其中也提到過自己前世是修行的高僧:
「我 本 修 行 人 , 三 世 積 精 煉 。」
大概是在元祐初年的時候,蘇軾回到京師任職的期間,他曾與黃庭堅去拜訪一位高人,這位高人一見面,就說蘇軾的前世便是五戒和尚。關於五戒和尚的傳說故事,難以考證和判斷,在此就不做展開了。
另外,蘇軾平時自處的時候,常常喜歡穿著僧侶的衣服。當時的哲宗皇帝還饒有興趣地打探過此事。
最後,蘇軾在彌留之際,所思所言也都佛學偈語,兒子蘇邁湊身上前問蘇軾對身後事有何交代,蘇軾不作回答,盍然而逝。
在我國和世界範圍內,也曾有關於「擁有前世記憶」的類似報導,以我們現有的科學知識無法解釋,其真、假不好妄下判斷。至於上千年前的大文豪蘇軾是否擁有前世的記憶,我們把相關的內容呈現在一起,起碼可以認為,蘇軾與佛教佛學是頗有淵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