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奴 古人愛貓,雅致至極

2021-01-20 華西都市報

\\\"萌寵的奇妙世界\\\"系列報導 貓①

狸奴 古人愛貓,雅致至極

清石灣窯陶塑金絲貓。

日本東京今戶神社中的貓塑像。

古埃及貓女神貝斯特想像圖。

日本化貓節上的化貓愛好者。

古埃及的貓木乃伊。

宋靳青《雙貓圖》。

古埃及壁畫中的貓女神貝斯特。

  眼睛裡有星辰大海,腳爪下是翩然輕功,肚腩上懷柔軟美夢……貓咪,可說是集可愛與神秘於一身的減壓神物,令無數「鏟屎官」拜倒在它們的魔爪下。在這個「看臉」的時代,擁有高顏值的貓咪小日子過得相當滋潤,只要扭扭軟萌的身子,「喵喵」地叫上幾聲撒撒嬌,「鏟屎官」們就會心甘情願地跑過來伺候它們。
  人們不僅喜歡養貓咪,還為貓咪畫像、吟詩、以貓咪為原型製作出精緻的藝術品。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萬物有靈——神奇的文物動物園特展」上,展出了多尊出品於清朝、與貓相關的陶瓷作品。既有毛髮生動自然、雙目炯炯有神的「石灣窯金絲貓」,也有造型生動、憨態可掬的「白釉褐斑貓形枕」。如此萌物,讓前來看展的觀眾久久駐足,大呼可愛。
  軟萌的貓咪是從何時開始被馴化的?各國與貓咪之間又有哪些因緣際會?在不同的時期,貓咪經歷過哪些幸福或是痛苦的時光? 

1古埃及:貓神貝斯特,掌管月亮和豐收

  早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就出現了最早的一批貓奴(愛貓成癖的人)。
  當時的尼羅河兩岸土地肥沃,出產了很多糧食。吃不完的糧食囤積下來,導致鼠害發生。古埃及人馴化了貓,將其作為捕鼠幫手。
  貓在古埃及人的王權和日常生活裡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它們不僅能夠捕鼠,而且身形優美,神秘而高貴,被視作是神明的化身。
  在埃及神話中,太陽神拉曾經化身為貓,擊敗了阻止太陽東升西落的巨蟒阿波菲斯。
  到第二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890年),在下埃及和尼羅河三角洲地區開始出現對貓神貝斯特的崇拜。
  在上埃及地區,代表戰爭和治癒之神的塞赫邁特則以獅臉人身的形象出現。上下埃及統一後,兩神也合二為一,以貓臉、女人身的形象出現。
  貓的瞳孔會隨著光線的強弱而發生改變,在古埃及人看來,這與月亮的陰晴圓缺相互呼應。貓又擁有夜行、捕鼠的生活習性,所以,貓神貝斯特掌管著月亮和豐收,象徵著月亮的溫暖和女性魅力的力量。
  古埃及人對貓的崇拜,在今人看來,可謂是達到了狂熱的地步。
  如果誰故意殺掉貓,是會被處以死刑的。要是不小心誤殺的話,則要按照女祭司的要求,賠償相當數量的錢財。如果自家養的貓意外死亡,為表示哀悼,全家人都要把眉毛剃掉。
  在古埃及的神廟壁畫中,到處都可以見到貓的形象。不但如此,愛貓如痴的古埃及「鏟屎官」還會在貓死後,將其做成木乃伊,旁邊放上木質的魚形陪葬玩具。
  考古學家曾在埃及的一座神廟中發現了30多萬個貓木乃伊,足見當時貓的數量之多及古埃及人愛貓程度之深。

2中國:買魚穿柳,迎聘貓咪進駐家裡

  《詩經·大雅·韓奕》中有這樣一句話:「有熊有羆,有貓有虎。」將貓與猛獸熊、虎相提並論,說明最開始的貓並不是現在所看到的那樣溫馴可人,而是兇猛的野外掠食者。
  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中對貓的解釋是:「貓,狸屬。」貓是屬於狸的,是從狸進化來的。
  什麼叫狸呢?是一種爪子鋒利、兇猛異常的野獸,尤其擅長抓老鼠,也叫錢貓、山貓、豹貓、狸貓、野貓等。換句話說,狸就是體型較大的貓。
  正因為貓和狸有這樣的淵源,所以,我國古代文人寫作時,經常將「貓」、「狸」兩字通用,還經常在後加個「奴」字並用,稱「狸奴」,以表明貓被馴養後與人的親密關係。
  我國馴養家貓的歷史也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中國史前考古專家吳汝祚先生曾撰文說,河南湯陰縣白營村,有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曾經挖掘出一塊貓骨,其年代測定為公元前2160年。
  與古埃及類似的是,貓在我國古人心中的地位極高,當時的人對貓充滿了敬畏之心。
  《禮記·郊特牲》記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迎貓,為其食田鼠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古人眼中,貓是八蜡之一,八蜡指的是古代中國人所祭祀的8種與農業有關的神祇。
  也就是說,古人奉貓為神。每年臘月,當朝天子都要舉行隆重的迎貓祭天儀式。
  為何貓與人能夠結緣?那是因為貓與人擁有共同的敵人——老鼠。
  我們可以從宋代陸佃在《埤雅》中的記載窺到端倪:「鼠害苗,而貓能捕鼠,去苗之害,故貓字從苗。」
  意思是說,在農耕時代,鼠患對人類的影響是致命的,而貓恰好是捕鼠能手,可以保護莊稼不被老鼠侵擾,所以貓字的右半邊是「苗」。
  老鼠不但偷吃糧食,還經常亂咬書籍,這對愛書如命的古代文人來說可是不能忍的。
  所以,古代文人也逐漸開始養貓來保護自己的書。古人特別雅致,還賦予此項行為一個美稱——「聘貓」。用「聘」字,滿含尊重、愛護之意,也說明文人們對貓咪寄予了厚望。
  黃庭堅曾寫過一首《乞貓》,記錄了向朋友討要小貓崽的過程:「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翁翻盤攪夜眠。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秋天的時候,老鼠見家裡的老貓死去了,特別肆無忌憚,翻箱倒櫃,吵得我一夜都睡不著。聽說朋友家的貓生了多隻小貓,我買魚穿柳討要了一隻,迎回府邸,以求書籍無恙。
  這首詩中有兩個說法很值得玩味。
  一是「買魚穿柳」,即將新鮮的魚和順手摺下的柳枝作為「聘禮」去迎接貓咪。這是古代領養貓的習俗之一,如今在西南邊陲地區,依舊保存著這一古老習俗。
  二是「銜蟬」這一說法,跟「狸奴」一樣,也是貓的別稱。據說此別名來源於後唐時代的瓊花公主的一隻貓咪,因為它嘴上有花斑,看上去很像嘴裡銜著一隻知了,所以被命名為銜蟬。後來,這一說法逐漸流傳開來了,成為貓咪的又一別稱,雅致至極。
  當人們解決生存問題後,漸漸開啟了以貓做寵物的時代。
  貓邁著優雅的小碎步,走進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家裡,過上了「睡美人於懷中魚肉食之」的小康生活,不用再以捕食老鼠為生。
  人們開始從情感上依戀貓,美學上欣賞貓,無數的貓奴由此應運而生。
  唐朝時,貴族官僚率先淪為貓奴。到了宋朝,曾掀起過一陣轟轟烈烈的全民養貓熱潮。
  到了明清時期,古人養貓多年,養出了經驗,清朝鹹豐年間,黃漢專門編著了《貓苑》,介紹貓的種類和故事。

3歐洲:曾當作撒旦化身,差點被滅絕

  歐洲中世紀,也被稱為哥德式黑暗時代。這個時代,戰火橫流,疾病肆虐,宗教衝突持續爆發,人民生活在恐慌中。
  那個時候,貓咪們也命運多舛,激進的教徒將美麗優雅的貓咪跟巫術聯繫在一起,給黑貓扣上邪惡的帽子,人們對貓的神聖崇拜迅速成為歷史。
  貓被視作是撒旦的化身,邪魔的寫照。今天我們在很多歐洲電影或卡通中都能看到,邪惡的女巫身邊,總有一隻黑貓伴隨左右,或者女巫變成一隻黑貓,在暗黑裡從事各種邪惡的交易。
  於是乎,教徒開始對貓進行漫長的審判和殘殺,在14、15世紀,幾乎把貓趕盡殺絕。
  中世紀在歐洲曾爆發過一場駭人聽聞的黑死病,使得歐洲的人口減少了近三分之一。很多學者研究後認為,黑死病的肆虐與這場貓的大屠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對貓的殘殺持續了數百年,導致貓的數量銳減。老鼠缺少了貓這一天敵,得以迅速繁殖。鼠疫的滋生和快速蔓延,造成了黑死病由來的至佳條件,這也是當今科學和考古學界解釋黑死病來源的著名鼠疫理論。
  文藝復興後,歐洲貓的日子才稍微好過了些,繼續在「馴化人類」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1598年,英國的溫切斯特舉辦了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次貓展。這一次的貓展,雖然並不正式且規模不大,展示的貓和展覽規則已不可考,但從那之後,人們逐漸了解到貓的各個品種並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培育。
  1871年7月13日,全世界第一次正式的貓展,在英國倫敦水晶宮舉行,貓登上了大雅之堂。
  那一次,有150-210隻貓參展。它們顏色不同,形態各異,品種包括暹羅貓、曼島貓、波斯貓、英國短尾貓等。另外,還有一些及其罕見的貓,如玳瑁貓、阿爾及利亞貓等,讓世人大開眼界。
  這次貓展舉辦得非常成功,幾個月後,在水晶宮又舉辦了一次貓展。
  第二次貓展不僅有來自貴族家庭的貓,也有工人階級家養的貓。在兩次貓展之間,還有企業家自行舉辦了4次私人貓展,有兩次在倫敦,另外兩次在蘇格蘭。
  而後,附庸風雅的美國人也效仿英國,於1895年在紐約麥迪遜花園舉辦了一次貓展。不久後,英美等各國的貓咪協會陸續開始成立。

4日本:有貓寺和貓神社,還有化貓節

  作為動漫第一大國,在日本的很多動漫作品裡,貓咪經常作為主角出現。其中最為著名的形象,非機器貓哆啦A夢莫屬。
  這隻以貓為原型的藍胖子,來自未來世界,愛吃銅鑼燒,能從兜裡掏出各種有趣玩意兒,滿足小朋友的各種願望,風靡全球,人見人愛。
  當然,還有女孩子為之瘋狂的凱蒂貓,宮崎駿筆下會報恩的貓伯爵,新海誠動畫短片《她和她的貓》裡陪伴女孩成長的黑貓……
  它們或溫柔善良,或機警聰明,或孤傲犀利,但都擁有強烈的治癒力量,帶給無數人難以磨滅的美好回憶。
  據相關考證,日本的貓咪是從日本到中國的遣唐使帶回去的。
  因此,貓首先出現在日本的宮廷裡,身份十分高貴,是貴族才能擁有的寵物。到江戶時代,貓咪才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
  日本人愛貓,像愛櫻花一樣,可說是已經深入到了骨子裡。貓不僅在動漫、電影等作品中經常出現,還滲透到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有專門為貓建立的貓寺、貓神社,還有全民COS貓妖的獨特節日化貓節。
  在日語裡,有句話叫「神佛各奉」,意思是神社和寺廟各自尊奉自己信仰的神靈。但在日本的很多貓寺、貓神社裡,都將貓作為神靈進行供奉。
  貓寺的來源,跟商店裡經常見到的招財貓息息相關。
  在日本民間,有很多關於招財貓的傳說。其中一則說,在江戶時代,彥根藩第二代藩主井伊直孝打獵歸來,經過東京世田谷的豪德寺時,有隻貓正好從寺裡出來,向他招手。
  他覺得納悶,就跟著貓走進寺裡。沒想到,他剛進去,外面就下起了瓢潑大雨,還電閃雷鳴,十分危險。
  井伊直孝覺得是那隻招手的貓咪救了自己,就出錢給豪德寺重新修葺,這寺從此被稱作是貓寺。後來,貓咪去世了,廟裡的住持特地建立了供奉招貓觀音的招貓殿,造了一隻高舉在耳邊的手,這就是招財貓的雛形。
  如果你到東京的今戶神社去,還能在拜殿前看到兩隻胖嘟嘟的招財貓。
  招財貓舉起的左右手,分別代表不同的寓意,左手代表能招進來客人,右手代表能招進財富。
  如果想求姻緣,你還可以在這裡買到將兩隻招財貓連在一起的結緣貓。其中,有斑塊的代表男神,純白的代表女神。
  日本的貓寺、貓神社,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可每年10月18日在神樂坂舉行的化貓節,或許就有些小眾了。
  化貓是日本民間傳說中無數妖怪中的一個,為何要興師動眾地專門為貓舉辦一個節日?那是因為數世紀以來,日本人都認為貓擁有神秘的力量。
  貓在日本人眼裡,是高貴、神性、權勢的象徵,可以為家人帶來財富和姻緣。
  在日本民間傳說中,化貓可以用兩條腿走路。所以,數以百計的貓迷們發揮想像力,用油彩在臉上畫出貓的神態,穿上各種各樣的貓型服飾,一邊遊行,一邊隨著音樂起舞,以此來紀念化貓。
  這個節日面對所有人開放,參與者沒有年齡、性別、國籍的限制。
  除了化貓節,每年2月22日,日本還有另一個紀念貓的節日貓之日。創辦這個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呼籲社會要善待動物。
  每年到這個日子,各地貓咪愛好者會為「貓主子」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見習記者陳荷

相關焦點

  • 「主子」原來是「奴才」:中國古代為什麼將貓稱為「狸奴」?
    不過貓在中國古代卻被稱為「狸奴」,比如陸遊有詩「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那麼中國古代為什麼將貓稱為「狸奴」呢?如今的家貓是食肉目貓科貓屬家貓種,最早生活在中西亞以及北非一帶,東漢時才傳入中國。在家貓傳入之前,中國最常見的貓是豹貓(食肉目貓科豹貓屬豹貓種),中國古代稱為「狸」。
  • 【古人有癮】貓奴詩人陸遊:一邊擼貓,一邊喝酒
    &nbsp&nbsp&nbsp&nbsp但是你知道嗎,800多年前,養貓就已經是一種流行了。&nbsp&nbsp&nbsp&nbsp如果宋人可以穿越到2018年,愛貓人士應該會喜不自勝。而在諸多古人中,第一個被鏟屎官們引以為知己的,恐怕就是大詩人陸遊。
  • 上下五千年,東西兩萬裡,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養貓的嗎?
    黃庭堅被鼠所煩,聽聞別人家的貓要有小貓了,"買魚穿柳聘銜蟬",趕快帶著小魚乾前去聘貓。愛國詩人陸遊也曾寫到:"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他用鹽做聘禮,聘貓捉鼠護書。宋·靳青 《雙貓圖》用鹽來聘貓由來已久,且不同地區有用不同物品去聘貓的習俗。古人養貓主要用來抓鼠和看家,既然是要為家裡做事,選貓自然要慎重,加之古人迷信,因此帶貓入家宅的手續也自然變得十分繁瑣。
  • 奇聞野史,原來古人是這樣「吸貓」的
    這段文字側面反映了西漢時期已有馴養的家貓,至少在皇家宮廷已經有貓的存在了,當然,當時其貓咪的主要用途還是用來捕鼠。到了隋唐就的時候,貓好像被渲染成了一種神秘氣息,相信很人看過電視劇《武則天》,裡面講述了關於貓的傳說。
  • 美民·民俗丨陸遊的書房有隻貓
    小美正忙於《江南尋宅記》微課的營業如今,鏟屎官的數目可謂龐大,古人是否也同樣對吸貓難以自拔呢?對於這個話題陸遊非常有發言權。作為以高產著稱的詩人,他有不少作品是為愛貓所作。從陸遊的詩中來看,養貓經歷了一個相對複雜的心路歷程。
  • 愛畫貓的她,堪稱是藝術界教科書級別的鏟屎官
    自古愛貓者甚多,宋有陸遊吸貓成癮,多以貓作詩,「夜長暖足有狸奴」將貓喚作「狸奴」,可見愛貓情深。明有宣宗朱瞻基以貓入畫,繪《花下狸奴圖》;熹宗朱由校設置「貓兒房」,飼養大批的御貓。朱瞻基 《花下狸奴圖》近代以來,擅畫貓者同樣也是資深的愛喵人士。前有曹克家畫貓寫神,貓之諸般神情絲絲如微,細膩逼真。
  • 從「猛獸」到「萌獸」,古人是如何成為貓奴的?連皇帝都淪陷了
    到了唐代,貓已經可以在家中作為寵物飼養了,加之貓捉老鼠確實戰力非常,所以對於古人來說非常有用,之前說的祭祀也好,後來的飼養也好,貓都漸漸深入著古人的生活。《唐朝名畫錄》中有「盧弁,善畫貓兒」的記載,可見唐代的時候貓已經作為一種寵物廣泛地被人們接受了,甚至有畫家長於畫貓。
  • 古人的生活可以雅致到什麼程度?
    古人的生活會雅致到什麼程度?而古人最愛做的,是把自然山水濃縮到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園子不論大小,都有山有水。假山和水池是常見的,也可以有鑿井和人工瀑布。他們又喜歡收集天然的水飲用,譬如雨水,秋天的最好,黃梅天的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夏天的暴雨最不可,風雷所致,尤其傷人;雪水煮茶最好,但不能用新雪,有土氣,需要存放一段時間。
  • 盤點古今中外三大貓奴,連皇帝都經不住誘惑:這貓真香
    壹 中國古代貓奴大賞中國古代的貓,可不叫主子,它們叫「狸奴」,意思是嬌小、可愛的狸,你瞧,這就和貓奴的奴不一樣了吧。於是,在可愛狸奴的招引下,古人也是在吸貓的路上越走越遠。八卦博主沈榜就曾在宛平知縣任上編寫的《宛署雜記》中記錄了嘉靖皇帝和他的愛貓霜眉的故事。黏人精霜眉很討皇帝喜歡,天天圍著皇帝轉,吃喝拉撒都離不開皇帝,於是嘉靖皇帝就封霜眉為「虯龍」。據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后妃反映,嘉靖皇帝喜愛霜眉喜愛到,霜眉跑到哪個后妃的宮門口,他就睡到這后妃屋中。
  • 古人擼貓四大技能:買吃的、起名字,寫書都小兒科,第四個才厲害
    要說現在什麼寵物最受歡迎,我想說貓應該沒人反對吧?現在的年輕人,生活中各方面壓力都大,就愛養只貓來調節調節。即使養不起貓,那也會在網上雲吸貓。貓是當今快節奏生活的解壓特產嗎?絕對不是!早在多年以前,古人就開始養貓了,而且古人吸貓程度絕對不比當代人吸貓程度低,可以說是你想不到的瘋狂啊!
  • 古時貓奴:為貓寫詩,為貓寫詞,為貓做不可能的事
    不僅在影視劇裡,在古代,也有不少人愛貓成痴,為貓寫詩,為貓寫詞,為貓做不可能的事。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陸遊了。陸遊是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遊晚年蟄居故鄉山陰,家中藏書眾多,奈何鼠患一直破壞他的藏書,讓他不勝煩惱。「殘我架上書,禍乃及斯文」,盡顯陸遊無奈與惱怒之情。
  • 絕對生動形象,看到奶牛貓竟然饞了
    而半橘則叫做「金被銀床」 像不像專供皇室的「御用貓」呢? 話說,獸醫小明已經想起那個小貓咪揍大老虎的表情包了 你們呢?
  • 宋人與貓,一個瘋狂擼貓的時代
    #拍一拍宋朝#狸奴即指貓,貓是貓科貓屬的統稱,貓出現在中國典籍裡最早是在《詩經大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貓已經被人工馴化。至唐代,養貓的人開始多了起來。在唐代時貓傳入日本,成為日本皇宮中的新寵。一、 宋代的狸奴眾生相1、宋代人養貓實用價值宋代大部分人養貓是為了捕鼠。
  • 你的貓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縱觀身邊養貓的人,給貓取得名字,可謂五花八門。 你知道古人是怎麼給貓取名字的嗎?他們給貓取名字的時候腦洞非常大,大都很形象和有雅趣。
  • 古人對這些事物的雅致別稱,驚豔了時光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產生了太多美好的東西,從最初的沒有語言,到現在享譽全球的漢字,可以看出,古人憑藉他們的智慧,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智慧的結晶,特別是古人對身邊事物的雅稱,真的是溫柔了歲月,那種言語中帶著綿綿感情的潤物細無聲的別稱,不像現代的詞彙那樣,簡單淺顯,太細膩了。
  • 沈周文徵明徐悲鴻,他們都愛「吸貓」
    沈周《寫生冊》中的貓 貓是人類最親密的寵物之一。2002年,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國際貓咪日。需要說明的是,在古人語境中,對「狸」的理解歷來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狸」就是「貓」,宋人將「貓」喚為「狸奴」;另一種說法認為,「狸」與「貓」有區別,「家貓為貓,野貓為狸。」讓我們再來看看「山塘七狸」石刻,它們頭部滾圓,雙耳貼腦,兩目凹陷,五爪銳利,活脫脫一副「喵星人」形象。因此,「山塘七狸」其實就是七隻狸貓。
  • 貓在古代的地位:祭壇上的神靈,傳說中的忌憚
    在我國古代人心目中  貓亦神亦鬼、亦正亦邪一邊把貓作為神靈來祭祀一邊又流傳出許多貓鬼的傳說鼠這個媒介讓人和貓聯繫起來。貓捕捉田鼠,對農作物重要的保護作用,使貓在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信仰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古人的帶貨天團,都有誰?
    假如古人也需要直播帶貨,組個帶貨天團,都會有誰?陸遊:寵物周邊帶貨王,最愛在直播間裡寫小作文養貓成為了現代人的時尚潮流,但把寵物帶進直播間的,還是少之又少,這件事還發生在了陸遊身上,太讓人詫異了!我們都知道陸遊愛國、愛唐婉,但不知道他竟然還愛貓!
  • 貓的神話雜談:神秘個性、貓妖軼事、九命傳說、貓與文人的故事!
    就查了關於貓的歷史記載,發現其實「貓」這個字在早期古文中並不存在,在春秋戰國之前,人們一直稱「狸」,所以也會叫貓為「狸貓」,在《包公案》中有著名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在古代家裡飼養的家貓會被稱為「狸奴」,宋代陸遊就寫過一首很溫暖愜意的詩來寫古人與貓的,叫「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