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伯尼·桑德斯正式宣布退出總統競選。消息一出,桑德斯的支持者們扼腕嘆息。而美國2020 年的大選態勢也隨之明朗——最終角逐將在民主黨競選人拜登與現任總統川普之間展開。
桑德斯作為民主黨內的左派進步人士,一向力推全民醫保、免費高等教育、提高最低工資等改革主張,希望通過政治改革縮小貧富差距,尤其受到美國年輕人的擁護。他的退選令支持者無不黯然。
美國主流媒體分析認為,桑德斯的失利,固然與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無法集會、受關注度大大降低有關,但其實早已註定。
改革?富人的蛋糕碰不得
桑德斯競選的一大核心承諾就是,如果當選,他將「從美國大企業手中奪回對民主黨的控制權,交予工人和中產階級手中」。
然而,這顯然不太可能。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政治學教授馬丁·吉倫斯就告訴《紐約時報》,雖然民主黨取得控制權後,的確會有「溫和的政策轉向」,會通過提高最低工資、實行「溫和進步」的稅收政策等為低收入階層謀取利益,但是,民主黨的主體為小康和富有階層所掌控,這決定了民主黨只擁護「有限的,經濟層面的進步措施」。吉倫斯說:「民主黨在言辭上表示與美國中產階級一致,但真正落實時,民主黨決策所反映出來的,其實都是富有階層的需求 」。
美國西北大學政治學教授班傑明·佩奇也持同樣觀點。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桑德斯失利的真正原因,歸根結底是因為「民主黨受富有階層主導」 「富人和有組織的利益集團,特別是商業公司,在制定政府政策方面具有更大的政治影響力……公眾實際上無能為力」。
粉絲?改革的願望空中飄
桑德斯的改革願景不僅利益集團難以接受,實際上,普通美國人也尚未做好準備。《紐約時報》就認為, 「並沒有證據顯示,大部分美國人真正渴望、甚至有勇氣去追求一場政治革命。」
對此,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紹莫·馬祖姆德早有研究。他在《為何進步左派在民主黨內如此不適》一文中指出,民主黨選民中,多數屬於忠實的中間派,和民主黨所代表的組織集團在利益上是一致的。僅有不到20%的選民支持桑德斯所代表的進步左派。
此外,桑德斯的支持者中,72%左右均為生活條件不錯的白人,他們的特點之一就是「動口不動手」。他們可以在網上大聲疾呼、表達對社會現狀的憤怒,但現實中卻很少貢獻自己的時間和資源。塔夫茨大學政治學教授艾坦·赫什調查發現,每天花一小時甚至更多時間空談政治,卻沒時間參與志願服務的人中,82%都是這類白人。赫什指出,桑德斯的多數支持者只能歸入「業餘愛好者」級別,他們對桑德斯的支持,還停留在膚淺層面。
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將參與政治視為一種休閒活動」,他們生活中「沒什麼真正的困難」,也不覺得自己和遭受經濟壓迫的底層有什麼命運聯繫,因此缺乏切實行動的動力。這類選民實際上已經影響了桑德斯所代表的進步派角逐政治權力的能力。 《紐約時報》對此評論說,民主党進步派支持者中過多的「業餘愛好者」,導致了其真正力量受到削弱。
退選,雖敗猶榮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行居家隔離,因此桑德斯是在競選團隊的電話會議上宣布退選的。那一刻,並沒有擁護者圍繞身邊,這使得他的退選平靜而黯然,也為78歲的桑德斯先後兩次參加美國總統大選的競選行動罩上了悲情的光環。
儘管如此,美國有分析認為,桑德斯對美國年輕一代政治理念的影響將是深遠的,並且會在美國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記。即使桑德斯的對手拜登,也對他不吝讚美:「我想要讚揚伯尼,他是一個強有力的聲音,呼籲推動美國變得更加公正公平。」
正如桑德斯在退選講話中所說:「我們一起改變了人們對國家的認識,在追求正義的鬥爭中往前邁進了一大步。」他所倡導的縮小貧富差距、免費高等教育、全民醫保、提高最低工資、減小收入不平等,正在越來越成為美國政治輿論場的關注議題。他掀起了有利於美國未來的「進步運動」,影響了美國的輿論風向。 (央視記者 武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