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鸚鵡媽媽在抱孵時弄裂了蛋殼,還有3天才能出殼的鸚鵡寶寶怎麼辦?記者從廣州動物園獲悉,因為飼養員及時發現並通過採取一系列得當的措施,「早產」的綠翅金剛鸚鵡寶寶不僅順利降生還幸運地存活下來。
保育員助鸚鵡寶寶「破殼而出」
3月16日,鸚鵡寶寶出生了,當然了,其時它還只是一枚「蛋蛋」,還不能稱為「寶寶」,至多算「蛋寶寶」。
其後,「蛋寶寶」開始被孵化。鸚鵡蛋孵化的時長需26~28天。但就在照顧鳥兒的飼養員喜氣洋洋在工作群裡和大家討論著「蛋寶寶」何時出殼的時候,意外發生了:4月9日,「蛋寶寶」媽媽在抱孵時弄裂了「蛋寶寶」的蛋殼。這時離「蛋寶寶」出殼還有3天左右。如不及時處理,「蛋寶寶」就只能永遠是「蛋寶寶」了。好在保育員森哥及時發現了危機並採取一系列措施化解危機。
為了鸚鵡寶寶幼小的生命,有多年鳥類飼養工作經驗和人工育雛經驗的森哥馬上把其從窩中取出,轉移到孵化箱繼續孵化。可是不好的情況還在繼續發生,森哥在對其照蛋檢查時發現蛋內氣室過大,而蛋殼的破裂也導致蛋內水分流失嚴重。他通過採取在蛋殼上開孔、調高孵化機內溼度等措施,保住了還是胚胎的鸚鵡性命。4月11日,在森哥的幫助下鸚鵡寶寶順利出殼了。在小手術過程中,他還給鸚鵡寶寶清理嘴、鼻,讓其保持呼吸暢順。
人工育雛是一次小心翼翼的長跑
鸚鵡寶寶出殼三、四個月後才能自己進食,需要半年左右才能適應外界環境,在這之前新出生的小鸚鵡都需要保育員森哥這個「爸爸」的照顧。人工育雛小鸚鵡是一個科學而艱辛的過程,餵食等操作中稍有大意都可能危及小鸚鵡的性命。據了解,除了上述鸚鵡寶寶,還有其它的小鸚鵡也正在人工育雛中,它們正準備著破殼而出了。
暫時由保育員照顧著的鸚鵡寶寶,目前還待在自己獨特溫暖的「房間」(育幼箱)裡。這個房間很溫暖經常保持在37℃,對人類來說可能很熱,但這是最適合鸚鵡寶寶生長發育的溫度。隨著小鸚鵡慢慢長大,保育員「爸爸」每隔一個星期會給育幼箱下調0.2℃。在房間裡有一個鋪有紙巾的籃子,這個籃子就是小鸚鵡的床,保育員每天都會進行清理、消毒、換床單,保證其生活環境乾淨整潔。
此外,鸚鵡寶寶的飲食目前也有保育員掌控。鸚鵡寶寶15天後即可睜開眼睛探索世界,滿月的鸚鵡寶寶開始長毛。現在,每天除了睡覺,鸚鵡寶寶要進食4-5次,每隔3小時一次,一天的食量約為其體重的6%-8%。食物營養調配也非常講究,以進口植物奶粉為主,並加入適量的維生素,保證營養充足。食物溫度也很有講究保持在40~43℃。隨著小鸚鵡的慢慢長大,其食物黏稠度也不同,食物的分量也會不同。
小鸚鵡每天都要稱體重,剛出生時其體重是30克,現在的體重是222.5克。
雖然小鸚鵡現在看上去還很醜甚至有些許「瘮人」,但等到它長大,可是鸚鵡界數一數二的高顏值。
據介紹,廣州動物園人工飼養鸚鵡已有多年歷史,共飼養過二十幾種鸚鵡,其中約十種鸚鵡取得繁殖成功。合理的飼養環境、科學的飼料配製、精心的飼養管理是鸚鵡飼養繁殖成功的重要因素。
知多D
人工育雛
是在特殊情況下雌性親鳥不能自己孵蛋時,通過人工幹預輔助令胚胎能順利出殼存活,代替親鳥撫育幼鳥,增加成活率。
氣室
每個禽鳥蛋殼內都有一塊沒有蛋液的地方,這個結構叫氣室。氣室是儲存氣體(氧氣)的一個空間,供未孵出的雛鳥呼吸用。隨著孵化時間延長,蛋內水分和二氧化碳不斷地通過蛋殼上的孔穴向外滲透,氣室也就不斷增大。但如果未到出殼時間氣室過大,蛋殼膜緊緊包裹,雛鳥就容易發生窒息死亡。
(信息時報記者 黃熙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