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眾測用戶 @圖拉鼎,首發於糖紙眾測。
序
從 2010 年 10 月初次使用 iPhone 4 開始,我用 iPhone 已經差不多快十年了。這十年,除了中間因為手機被盜而更換過短暫時間其他品牌的手機外,一直都是用 iPhone 下來的。我還從 2015 年 4 月開始用初代 Apple Watch,過去五年也像 iPhone 一樣不離身,天天戴在手腕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iPhone + Apple Watch 已經成為了生活習以為常的一部分了,在去年的時候,這個「日常生活」又多了一個成員,那就是 AirPods。
iPhone 和它的周邊設備,已經牢牢地在我的生活佔據一席之地了。有時我會想,真的非 iPhone 不可嗎?單獨拿出每個設備(手機、手錶、耳機)去談的話,Apple 的可能都不算最強的,然而整合在一起,特別是再結合軟體生態的話,Apple 的這幾樣設備,確實讓人離不開。
這篇文章,則是借著參與愛範兒旗下的「糖紙眾測」之「iPhone 和它的協作夥伴」評測最新使用 Apple 設備的機會,好好總結和對比一下,十年來圍繞著 iPhone 體驗的變化,也算是對當下的移動數字生活做一個快照。
在這次評測體驗之前,我手中的設備分別是:2017 年購入的 iPhone X、2018 年購入的 Apple Watch Series 4(40mm)和 2019 年購入 AirPods Pro。其中 iPhone 在之後已經迭代了兩款,Apple Watch 也有了新的 Series 5。糖紙眾測則提供了當前最新的 iPhone 11 Pro Max 和 Apple Watch Series 5。對我來說,重點便是體驗這兩款新設備了。
無縫的設備遷移體驗
每次開箱新設備帶來新鮮勁都會讓人感到愉快,但是很快就會面臨著一個問題:如何將資料從舊設備搬到新設備上。
作為老用戶,我曾經體驗過從電腦備份中恢復和從 iCloud 備份中恢復兩種方式。兩者都不錯,但都不是很方便:前者需要手動備份至電腦上再恢復,步驟繁瑣;後者從 iCloud 備份恢復受網絡影響較大,通常比較費時間。這次設置新手機,我採用了新的直接「手機互傳」恢復的方式。不僅操作簡單,速度也非常快,只花了一個多小時就將用了一百多 GB 的 iPhone X 一模一樣的恢復到了新的 iPhone 11 Pro Max 上。
同樣方便的還有 Apple Watch Series 5 的設置,不過我想重新設置錶盤內容,於是選擇的是設置成新的手錶而沒有從老的備份中恢復。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我還戴著原來的 AirPods Pro,由於它是和 iCloud 帳戶關聯的,無需重新配對就直接就可以在新設備上聽歌了,非常方便。
新老設備之間資料的無縫傳遞和遷移,Apple 已經把它做得趨於完美。這麼多年來 iPhone 的資料一直就是這樣一個個遷移下去的,可以說沒有這個體驗,繼續用 iPhone 就會少了一個理由。
無法抗拒的大屏體驗
從 iPhone 4 的 3.5 寸用到 iPhone X 的 5.8 寸,本以為 5.8 寸屏幕是我可以接受的極限了,但用了 iPhone 11 Pro Max 的 6.5 寸一段時間後,我很快就習慣了這個大小,並開始覺得 5.8 寸小了。除了單手打字有些不便,需要通過 iOS 設置單獨的輸入法模式,其他用起來感覺非常好。現在回顧從 3.5 寸小屏一路用來的日子,無論是消費內容還是創造內容,大屏都會比小屏要更加遊刃有餘,且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同樣的還有 44mm 的 Apple Watch Series 5。起初我不覺得大了 4mm 會有什麼特別 —— 當時自己選擇購買 40mm 的 Series 4 是因為自己覺得 40mm 夠大,適合自己偏瘦的手腕。但當我戴上 44mm 並體驗了一會後,我發現我錯了:通過設置一樣錶盤,44mm 錶盤的信息量比我預期中的要多了很多:
* 多了一個位置可以放額外功能,於是我新增了 Spotify;
* 天氣溫度不僅是顯示當前氣溫,還會顯示今天的最低溫和最高溫;
* 我常用的「在意空氣」除了顯示指數意外,還有圓環信息,指示當前所處的等級;
* 日曆信息除了顯示今日有沒有行程之外,還有完整的月份和日期信息。
大屏幕帶來的優勢除了能展示更多內容外,當然還有一個非常有用的地方 —— 續航。之前用 iPhone X,即使在電池容量 100% 的情況下,想要用一天基本上都比較困難,而 iPhone 11 Pro Max 的電量哪怕在狠狠玩的情況下,都可以撐下來一天。甚至有時候外出需要手機做熱點,也可以毫不猶豫。如此一來,就更離不開大的設備了,儘管新增了一點點重量和略微不便的單手操作,但相比其優勢,這是可以妥協的。
無論是手機還是手錶,這次我徹底被大屏體驗折服了。
通勤路上的沉浸世界
手機一直以來都是消磨碎片時間的最佳工具,這個碎片時間常常就在通勤路上。不過以往只有手機時,在擁擠不堪又有較大噪聲的地鐵環境內,無論是看內容還是聽內容,體驗都會大打折扣,直到 AirPods Pro 的出現。
在地鐵上,我通常會聽聽播客,如果是往常的話,除非把音量調到很大才能聽得清播客,但通過 AirPods Pro,只需用一半的音量,就可以進入沉浸的環境來享受音頻內容了。即便只是進入純降噪環境不受聽內容,看 iPhone 也會更專心一點。
有時候,在擁擠或者在其他並不想掏出掏進手機的情況下,在 Apple Watch 上操作聽個東西也非常自然。我通常會在錶盤上加入 Spotify,這樣就可以快捷訪問到,或者通過調出多任務的方式進入,直接開始選擇我想聽的節目,點擊播放就立刻開始通過 AirPods Pro 來享受播客或音樂了。
以前用 AirPods 第二代,用輕觸兩下 AirPods 的方式來切換歌曲,現在在 Pro 上,也早已習慣用按捏的方式來切換,或者長按鈕來切換降噪模式和通透模式。
說起外出通勤,也是我必用 Apple Pay 的時候。杭州是國內比較早支持 Apple Pay 雲閃付功能刷地鐵 + 公交的城市,2017 年底就支持通過 Apple Pay 來坐公交和地鐵了,但目前為止還不支持通過公交卡模式(北京上海深圳已經支持)來刷卡。不過雲閃付也有其優勢,比如你不用考慮充值,可以綁定信用卡,只管刷而不用操心餘額,於是也可以非常省心。
通過 iPhone + Apple Pay 用雲閃付,因為有一個驗證過程,在疫情期間摘口罩略嫌麻煩,這時 Apple Watch 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通過 Apple Watch 來刷地鐵過閘機,只要雙擊按鈕,然後過地鐵就行。
有了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Pro,隨時就能在通勤路上創造出一個屬於你的沉浸世界。這在只有 iPhone 的年代是做不到的。
Hand-free 的居家小能手
Siri 是 2011 年引入的,至今已有 9 年。老實說,我一直覺得 Siri 沒有大用處,直到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Pro 都能用 Siri 後:Apple Watch 讓我能一抬手腕就能下達指令,而 AirPods Pro 則什麼都不需要做:只需要講話。這種徹底 Hand-free 的體驗,讓它們在我的居家生活中幫上了很大忙。先拿下廚來說吧。
iPhone 在下廚時的角色相當於是參考手冊,基本上是下廚前看看菜譜什麼的,真正開始下廚時,打交道的比較多的就是 Apple Watch 了。我目前用的最多的功能則是計時器。作為一個新手,還無法用感覺去做菜,於是什麼東西放多少鹽、開水煮多久,我通常都儘可能去精確執行,比如遇到水煮東西需要計時,我就會對著 Apple Watch 說「嘿 Siri,計時 90 秒」之類。記完時間後,我就可以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了,等待 Apple Watch 在計時結束後,通過震動來告訴我:該進行下一步了。這裡還有個小技巧,可以將計時器功能加到錶盤上,這樣就可以隨時查看進度了。
餐後的洗碗,則是我必定會使用 AirPods Pro 的時候,像洗碗這樣比較機械又重複的家務活,在還沒有採購洗碗機前就只能自己來,那麼這段時間要怎麼打發讓它變得不那麼痛苦,對我來說就是一邊洗碗一邊聽播客,開啟降噪模式後,聽不到衝水的聲音,也聽不到盆子碰撞的聲音,把機械的洗碗的過程,也能好好用來享受音頻內容。
以上便是只要是宅家下廚,我肯定會開啟的一個場景。iPhone 和 Apple Watch 更多參與家居生活的過程,則是以「遙控器」的形式存在的。這裡我想談談的是,iPhone 在串聯起其他智能家電的過程中,起到的控制中心的作用,Apple Watch 則在這個控制環節中增加了便利程度。
在購買家電的時候,我有意識地去選購那些支持智能化的家電產品,主要是想體驗一下智能家居的應用過程。在購買過程中,我主要是選擇了米家生態圈的產品。這裡沒辦法評測 Apple 自家的 HomeKit 的一些使用場景,但總體過程和用法應該都差不多。
拿我最早購入的石頭掃地機器人為例吧,這是最適合我這樣的懶人的一個智能家居產品,剛買來的時候,我只能通過米家 app 去控制它清掃,後來隨著米家 app 對 iOS 以及 Siri 的支持越來越好,我現在直接通過對手錶講話就可以控制它了。每次我想要它打掃衛生時,我就對著 Apple Watch 說「嘿 Siri,開始掃地」,幾秒後,就能看到掃地機器人接到指令後開始掃地了。
另外一個幾乎每個開始玩智能家居產品的人都會去嘗試的場景,可能就是控制吊燈了,這裡我用的是一盞飛利浦的吊燈,利用 iPhone 和相關 app,我可以調整不同的燈光亮度和色溫,滿足不同的需求;另外我還買了一個智能插座,設置了每天定時開關;還有一個米家新風機,也會用 app 去控制它。
由於我的智能家居環境仍在構建中,比起一些真正的智能家居達人只能算入門。但是通過 iPhone、Apple Watch 和其他設備的協作,我嘗到了通過手機這個控制中心去方便的控制一切的甜頭,相信在未來我還會繼續不斷去增添相關設備。
最後值得一提的還有 HomePod,雖然我還沒有這個設備,但可以想像有了它以後,家庭裡不僅僅是增加一個音響而已,也是多了一個可以大範圍接收指令的渠道,有了它後,你無需關心是對 iPhone、Apple Watch 或是 AirPods 下達指令,HomePod 能在更大的範圍聽到並去執行你的命令。讓指令可以在任何角落都被聆聽,智能家居才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吧!
行動裝置運動史
自打各種運動 app 出現後,健身運動帶上手機就成為了運動過程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不然會有「今天白運動」的感覺。
回顧十年前到現在的和我有關的行動裝置「運動史」,整個體驗的變化是巨大的:
* 十年前,開始用 iPhone 記錄跑步,我是把它綁在手臂上的 —— 想當年 iPhone 4 還很小很輕,這還挺現實,但是到後來,iPhone 越來越大、越來越重,綁在手臂上或者腰上去運動,越來越不現實了。
* 五年前開始用 Apple Watch,大多數情況下,運動可以只戴著它了,但是如果擔心錯過電話,那麼還是必須同時得帶上 iPhone。
* 自 Apple Watch Series 3 開始支持蜂窩網絡,不過國內的運營商一直沒有支持,直到去年,幾大運營商相繼推出了 eSIM 的支持,支持多終端使用一個號碼,終於讓體驗獨立的 Apple Watch 成為了可能。
為了完整地體驗這次 Apple Watch Series 5 和周邊設備的協作,我特地去開通了 eSIM 的支持,體驗不帶手機的運動過程。
我試著不帶手機、只戴 Apple Watch Series 5 和 AirPods Pro 進行散步、跑步和騎車,有時還一邊用播客 app 聽播客。沒有 iPhone 11 Pro Max 這個半斤重的設備在身上,運動起來都感覺輕盈了不少,十分自在。路上還能順便用 Apple Watch 撥打一個電話 —— 經測試,通話質量非常高,讓我感覺和通過手機打電話沒有什麼區別。
另外,Apple Watch Series 5 的傳感器越來越多,相對於前一代,它新增了羅盤,也就是指南針,特別適合戶外探險。有個周末,我戴著它進行了一次戶外遠足,用 Apple Watch 的運動 app 記錄了整個過程。我去爬了一座小山,在整個過程中不僅隨時可以檢查當下的海拔、高度、目標方位,也可以看到自己在運動過程中的心率、時間等,提醒自己要適當休息下。
我戴著 Apple Watch 進行最多的運動還是跑步。還記得最早開始用 Apple Watch 時,當時功能很弱,需要自己打開 Apple、選擇做什麼運動、然後進行不同的類型(時長或程度),現在只要語音下達就可以了,例如「嘿 Siri,跑步 30 分鐘」、「嘿 Siri,跑步 5 公裡」。跑步的時候,我最喜歡的一點就是可以通過手錶來看心率、配速,這樣可以對比自己日常的水平進行調整,心率高了,就調整呼吸、放慢點速度;心率低了,配速也慢了,就適當調整節奏快起來…Apple Watch 就像一個隨身教練,指導著運動歷程,而不是漫無目的的奔跑著。
值得稱讚的還有 Apple Watch Series 5 的電池續航。在開啟了 eSIM 的情況下,外出運動 30 分鐘以上,還用它來看各種消息推送,早起 100% 電量戴上後 12 小時,我的體驗是基本上都還剩餘 40%~50% 左右的電量。可以想像即使相對高強度的戶外活動,它撐下來一天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雖說基本上還是要一天一充,但是充電很快,即使是準備戴著手錶睡覺,在晚上洗漱時摘下手錶去充電,也基本可以完成了,充電對我來說完全不是負擔。
十年後的今天,出去運動可以不需要戴手機也能接聽或撥打電話、聽音樂、完成行動支付等常見的操作。科技的進步就是這樣顯而易見,而且切切實實地改變了生活方式~
從「通訊設備」到「健康助理」
十年前開始用 iPhone 那會,完全沒有意料到十年後它會從一個單純的通訊設備變成了一臺和個人健康息息相關的產品。 嚴格來講,是 iPhone 和 Apple Watch 等設備,共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個人健康助理。
從 2014 年的 iOS 8 首次引入 HealthKit 開始,Apple 就開始正式把「健康」作為手機的一項重要功能了,但當時還僅限於通過人工或其他的 app 使用來記錄相關數據,2015 年推出的 Apple Watch,才算把 HealthKit 的生態給補完了。自此 iPhone 負責健康數據處理中心,Apple Watch 負責健康數據檢測和追蹤的分工就越來越明確了。
本節就簡單列舉下,當下我一直有在使用的和「健康」有關的特性吧。
我最喜歡 Apple Watch 的一個健康特性,自然就是站立提醒了。像我這樣工作就是坐在電腦前的人,一旦進入專注狀態,常常就是好幾小時不動。一旦被 Apple Watch 檢測到過去一小時沒有過至少站立 1 分鐘,它就會用輕觸手腕的震動來提醒站立,現在已經成了每天成了提醒我休息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剛買 Apple Watch 那會,我還特別喜歡玩心率監測功能,時不時用它測試一下心率,跑步時後跑步後都會測試,觀察讓自己感覺到比較累的心率是多少,跑步後恢復成標準心率又要花多久。就這樣對自己的身體素質有了一個非常明確的了解,在做運動時,也更會注意極限,做到既要保持運動,又不能過度運動。
雖然 Apple Watch 還不支持睡眠監控(據說下一代會有),但已經有很多第三方 app 開始支持了。比如我用的是 AutoSleep,它很易用,用戶幾乎啥也不用做,只要把手錶戴著睡覺就可以了。第二天,AutoSleep 就會根據各種數據,顯示出睡眠質量。睡得好還是不好,一目了然。
平常沒事還會在 iPhone 上打開「健康 App」進行瀏覽,看一看過去一段時間的匯總:最近的運動量怎麼樣?和上個月相比是多了還是少了?和去年同期相比呢?健康 app 一目了然的圖表和文字,讓我對自己的狀況非常了解,也可以據此去做改進和調整。此外還有深呼吸提醒、AirPods 音量分貝監控,也都是非常實用的讓用戶保持健康的功能。
回顧過去幾年,特別是 Apple Watch Series 3 加入了 ECG 這個標誌可以看出,Apple 是很堅定地要繼續在健康領域深耕,雖然這項技術至今無緣中國大陸用戶,但是可以預見,未來 Apple Watch 還會增加更多和健康有關的特性,成為用戶真正離不開的隨身健康助理。
讓隨手拍變成專業拍
過去十年我用 iPhone 拍了幾萬張照片 —— 如果隨手拍也稱得上攝影的話。iPhone 是名副其實的最佳隨身攝影工具,便捷性加上簡易的照相工具,幫我記錄下每天一個個瞬間。
從早年幾款單攝像頭的 iPhone,到 2017 年購買的 iPhone X 的雙攝像頭,再到這次眾測用的 iPhone 11 Pro Max 的三攝,我本以為只是多了個攝像頭,只是讓 iPhone 捕捉到更多的生活的場景,但深入把玩後,覺得它的能力已經完全超出了我作為一個普通隨手拍愛好者的認知。
iPhone 11 Pro 新增了一個超廣角的攝像頭,擁有 13mm 的焦距,可拍攝 120° 視角。對於我習慣拍風景和建築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適合不過了。我拿著 iPhone 11 Pro Max 去了自己曾拍過很多次照片的地方,重新用這個 0.5 倍的攝像頭拍攝,拍到了完全沒有想像過的風景。當然新的視角意味著需要新的構圖,完全按之前的思路來拍攝,顯然在構圖和敘事上是有所不足的,這方面我還需要不斷練習和學習。
iPhone 11 Pro Max 結合 iOS 13 的新的拍攝系統,也讓我這個老用戶感受到了不斷迭代軟體交互與體驗帶來的提升。一個是焦段的切換,以往 1x 和 2x 的切換,需要去點按鈕切換,變化很生硬。現在多了一個 0.5,老的交互依然可以用,但是新增了直接滑動來選取需要的焦段的過程,整個過程非常平滑,可以在整個取景過程中充分掌握變化的場景。
另外一點就是新增的「拍照變錄像」的新交互,這個實在是太方便了。以往打開相機 app 想錄視頻,需要點一下功能區塊的「視頻」標籤,然後再點開始拍攝才行。這個時候,萬一是想抓拍點什麼就會錯過了。新的交互就方便了,只要把拍攝按鈕往左拖拽,就會立刻進入錄像模式開始拍視頻了,這時無需回到拍攝的界面,還能點右邊的原型方塊來拍下瞬間。錄好視頻後,直接拖拽回來即可停止拍攝。用習慣了以後,就可以非常快捷的在拍照和錄像模式之間操控了。真正達到了拍照和錄視頻兩不誤。
儘管 iPhone 只是一個手機,但它支持通過各種各樣的外設來輔助進行拍攝,完成各種大片,相信大家都看過用一些著名導演用 iPhone 完成的影片創作。買各種攝影輔助裝備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有點遠,其實我們只要用好 Apple Watch,就能完成一些只用 iPhone 完成不了的一些拍攝了。這裡最實用的,就是「遠程控制」iPhone 拍攝了。
很多時候需要風光大片需要在一些特殊的「機位」才能拍出來,但把 iPhone 固定在這些獨特位置時,又很難去操控了。這個時候,只要亮出 Apple Watch,使用上面的「照相」app,可以通過遠程控制的方式,隨時完成以前只能貼身點擊完成的快門或錄像操作。相當於有了一根無繩的快門線,一下子打開了 iPhone + Apple Watch 在攝影世界的各種可能。
另外還有自己還沒來得及去實踐的,使用 iPhone 11 Pro Max 的多攝像頭能同時工作的方式,來拍 Vlog 或進行各種形式的創作。我拍視頻還比較少,這次就沒有深入體驗了。
此外還有新增的夜拍功能,也是改善了 iPhone 之前夜景相對較弱的缺點,讓 iPhone 攝像幾乎可以全天候工作了。在把玩了 iPhone 11 Pro 的攝影系統幾天後,作為一個普通的隨手拍愛好者,我在面對 iPhone 11 Pro 的三攝照相系統產生了一種敬畏,裝備的提升並不能直接提升攝影水平,它對我來說最直接的意義在於,解鎖了全新的場景和各種可能,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去發揮和創作了。
解鎖電腦,解鎖更多可能
前面幾節大多描寫都是 iPhone、Apple Watch 和 AirPods Pro 這些設備之間的協作,其實還有一個 Apple Watch 與 MacBook Pro 之間的協作場景,是我天天都會用到的,那就是:自動解鎖解鎖電腦。只需要到 macOS 的「系統偏好設置」裡面的「安全性與隱私」處,勾選上「使用 Apple Watch 解鎖 app 和您的 Mac」,從此以後,基本上就可以和輸入電腦密碼說再見了。比如,每個人都會在結束一段工作後,合上電腦,或進入屏幕保護狀態,待工作回來後就會輸入密碼(或按指紋)繼續使用並開始接下去的工作。開啟了這個特性後,每次在需要解鎖系統時,電腦都會檢測配對的 Apple Watch 是不是在旁邊,如果是的話,就會自動解鎖而免去使用密碼,非常方便和快捷。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登錄系統後,在其他的地方用到密碼的時候,比如 Safari 裡面輸入密碼,或者系統設置裡面要進行一些高級設置,也會提示 Apple Watch 進行解鎖,這時只要按兩下 Apple Watch 的按鈕就可以解鎖。可能有人會問,這真的會比輸入密碼、或指紋更方便嗎?當然。比如我在工作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合上電腦用外接顯示器來工作的,這時就無法用指紋,電腦的解鎖密碼又比較複雜,沒有按 Apple 兩下來的方便快捷。
可以說,有了 Apple Watch 這個貼身的「解鎖」神器,在保證原本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大增加了使用電腦的便利度。
儘管 Apple Watch 與 MacBook Pro(或其他 Apple 的電腦)之間可協同的事情沒有與 iPhone 那麼多,包括 iPhone 也是。但是相信未來隨著 Apple 不斷對軟硬體的迭代,會增加越來越多的特性,讓我們使用各種設備來完成工作更加無縫、高效。讓我們來一起期待下個月的 WWDC 吧!
總結
回顧一些十年前的「基本款」iPhone 使用經歷,再到現在 iPhone + Apple Watch + AirPods Pro 的複合全方面體驗,可以發現,它們串聯在一起,構成一個個生動的生活場景,讓生活變得更加方便。
我相信,在未來還會不斷增強體驗,擴展場景。下一個十年結束的時候,無論它們還是不是現在這個模樣,但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一定會變得更加的美好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