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光 不怕路遠
——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致敬第一書記群體
舞臺上,一幕幕生動場景激勵人心。
舞臺上,一幕幕生動場景激勵人心。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秦 雯文 鄧 華圖
以文藝譜寫初心,以作品致敬楷模。9月17日晚,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百色市委、市政府,自治區文旅廳出品,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百色市民族文化傳承中心、中央歌劇院聯合出品的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首演,以「時代楷模」黃文秀感人事跡致敬第一書記群體,濃縮呈現全國扶貧攻堅戰線的奮鬥與榮光。
「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展現奮鬥在基層扶貧第一線的駐村幹部、第一書記等黨員幹部勇於擔當、永不懈怠的扶貧精神,讓黃文秀們的精神和力量傳播得更遠、影響得更深。」編劇、導演田沁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扶貧路上》通過對黃文秀事跡的再現,挖掘廣西扶貧主戰場百色這片土地上的先進典型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現全國脫貧攻堅戰線廣大幹部群眾的精神風貌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讓觀眾切身感受扶貧事業的壯闊歷史徵程,共同傳遞「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定信念。
1 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致敬真切滾燙的不滅初心
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是廣西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組織創排的精品劇目。該劇入選了2019年度全國現實題材及革命歷史題材舞臺藝術重點劇目、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扶持項目,由田沁鑫任編劇、導演,印青任音樂總監、作曲,宋小明作詞,王麗達、高鵬、王澤南等人擔綱主演,匯聚國內一流編創團隊和我區文藝骨幹力量。
該劇的創排過程歷時兩年,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主創團隊數度深入百色採風,反覆調整劇本十餘版,不斷打磨、精進的成果,更是文藝家們傾情展現英模形象、用真心鼓舞人心的實踐——
2018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組織國家藝術院團的藝術家奔赴百色展開創作採風活動,先後到了百色7個縣(市、區)的26個扶貧點,近距離感受扶貧前後的變化,感受貧困地區基層黨組織和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決心。2019年6月中旬,《扶貧路上》劇本初具雛形,而幾乎就在同一時間,黃文秀不幸遇難的噩耗傳來……得知這一消息,田沁鑫等主創立刻奔赴百色,冒著可能遇到洪災的危險,到黃文秀遇難地點實地考察,在採風中發現她寫的三大本扶貧日記……
黃文秀作為一位默默奉獻的基層青年黨員、一個工作在扶貧一線的扶貧幹部,用個人的選擇與犧牲,詮釋新時代的精神風貌,這個年輕的生命在止步的時候,時刻心系個人所在地區的民生、基建……這樣的黨員幹部值得謳歌和抒寫,戲劇舞臺需要這樣的正能量。深受感動的主創團隊很快確定全新的創作方向,以銘記、還原「時代楷模」黃文秀事跡的形式,致敬290多萬奮戰在「扶貧路上」的駐村幹部、第一書記,以及犧牲在扶貧崗位上的一線幹部,從廣西百色一個村的「扶貧之路」,照見全中國貧困地區的小康大道。
「創作《扶貧路上》的過程,是一次向人民學習、被人民感動的過程,戰鬥在脫貧攻堅戰一線的幹部群眾,賦予了《扶貧路上》最大的靈感與最深的內涵。」田沁鑫說:「黃文秀有她的個性,也代表了第一書記的共性,她以自己的行動照亮生命,用青春的火炬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很多人,我們藝術家要用最好的文藝作品傳遞這份光亮,傳播這種精神,這是對英雄最好的致敬!」
2 紮根本土,激蕩情懷,用音樂演繹民族奮進畫卷
「山歌飄在雲霧間,日子一天又一天,布洛陀拜了千百拜喲,百姓的生活盼改變……」隨著序曲《好大的事情在身邊》響起,壯鄉的好山好水鋪展出畫卷,打動人心的扶貧故事開啟篇章。作為民族歌劇,《扶貧路上》演唱部分融匯了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經過精雕細琢的音樂和唱詞,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很多音樂和唱段具有濃鬱的廣西特色,悠揚的山歌和民族曲調唱出了壯鄉兒女對家鄉的熱愛和奮進的決心。
音樂總監、作曲印青介紹說:「在音樂創作中,我們力圖堅持藝術性和人民性的完美統一,廣泛汲取了百色當地的民間音樂素材,加以改編和創新;同時又注入了現代性的音樂語彙和表現手段,著力刻畫出黃文秀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突出了劇中眾多人物的鮮明個性和時代感,也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和情景性。希望這部劇的音樂既能體現壯鄉廣西的民族特色之美,又能展現當代中國的恢宏壯麗之氣。」
女高音歌唱家王麗達在劇中飾演黃文秀,聲情並茂的演繹直擊人心——「蝴蝶啊,空中飛,身輕力不虧,年年引得東風到,歲歲與春歸……」充滿希望的詠嘆《蝴蝶飛》唱出開展扶貧工作的興奮和期待;《我問》傳達幫助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急切心情;《五星紅旗》點燃紅色信仰,匯聚走在扶貧路上的前進力量……優美的歌聲中,一個感村民所感、急村民所急的扶貧幹部形象感人至深。在最後一幕結束時,王麗達淚流滿面:「這是我演出的第十部歌劇,也是我藝術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部劇。我一直懷揣著崇敬和感恩的心來飾演文秀,她對父母的孝,對百姓的親,對國家的忠,一心一意建設家鄉的赤誠深深打動了我,排演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提升和洗禮。」
其他角色各自的特點也在歌聲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超生的燕來媽唱的是「閒得沒事就生娃哎,富養窮養都不怕,小豬都是一群養哎,七長八短都長大」;酗酒的班統豐唱的則是「我本山中一吶醉漢,坐在坡上四呀下看,窮人吶窮天又窮地哎,不如醉裡做神仙」……百姓的唱段充滿家長裡短的煙火氣,也顯示出受條件所困的認識局限,反映了扶貧路上的各種不易。
「我們都是共產黨員,扶貧路上擔當奉獻,我們都是第一書記,努力奮鬥為了人民!」開場一群「第一書記」的合唱氣勢恢宏、群情激奮,隨後他們成為「歌隊」,在黃文秀思緒萬千時,以伴唱的身份出現,與之「對話」,使得人物內心的展現方式藝術而多元。對個體生動真摯的描摹始終與群像展示相結合,也時刻提醒著觀眾——這些散布在華夏大地上各個角落的「第一書記」是一群人,都是一個個為人民著想的「黃文秀」,共同傳遞那份「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定信念。
3 豐富的意象,凝練的表達,講好脫貧攻堅的生動故事
《扶貧路上》以黃文秀的「駐村日記」為主線進行回溯敘事。從黃文秀任駐村第一書記後的集合動員大會,到她挨家挨戶走訪村民、組織集體抗洪救災,從廣大村民對黃文秀的懷念呼喚,到背後站起更多接力奮鬥的扶貧人員……一幕幕生動場景再現了黃文秀的扶貧足跡;一曲曲動人旋律傳達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真摯情感;一篇篇日記頁面,不僅拼寫出了黃文秀的精神,更立體地拼寫出了第一書記的群像……演出現場,觀眾一次次被「黃文秀」這一人物形象綻放的青春力量和優秀品格深深打動,掌聲和淚水錶達了大家對她的不舍和敬意。
貫穿全劇的重要意象「蝴蝶」是該劇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符號。主創團隊在百坭村採風時,看到一隻黃蝴蝶飛了過來,據當地傳說,逝去的人想念家人時會化作蝴蝶飛回來……這個有些悽美的傳說讓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文秀的存在。於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美麗、美好、多情」涵義的蝴蝶,在創作中被賦予更豐富的意義——它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壯闊的山河裡飛」;而後在「黃文秀」的歌聲中,象徵著第一書記們「飛入」村村寨寨;再出現是在風雨中,但「大雨壓不跨、狂風不能催」……「蝴蝶」和「黃文秀」完整關照,營造出「柔弱身軀」與「強大精神力」之間的反差和張力。
凝練、簡潔、多空間的舞臺設計,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與服裝,多媒體手段營造的廣西百色地貌及百坭村的環境,與劇情、音樂相得益彰,使該劇的視覺呈現充滿鮮明的時代氣息。雖然故事發生在廣西的山水之間,但主創團隊並沒有著意展現優美的自然風光,「扶貧扶的是人,不是風景,要讓觀眾看到大山裡的一個個人家」,田沁鑫說。舞臺左、右、後3個方向都有高大的三層框架結構,既像是廣西的群山,又營造了更為立體的舞臺空間,當劇中人遊走其中時形成流動的畫面,讓故事的講述多了一層詩意。
據悉,該劇南寧演出結束,將於10月17至18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隨後於10月24、25日亮相上海大劇院,把生動鮮活的扶貧故事寫進人民群眾的心坎,以充沛的正能量點燃新時代的精神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