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2020-12-22 騰訊網

12月15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公布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其中,「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

今年10月和11月,利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科學家在《自然》上分別發表了關於快速射電暴的研究成果,首次報導了在銀河系內觀測到的快速射電暴,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磁星)是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之一,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位於銀河系內的快速射電暴,極強磁場中子星也成為了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

過去十幾年,天文學家一直在收集相關信息,只為探求真相:到底是誰發出了這種電波?如此快速閃現的射電波究竟包含了什麼信息?而這口被喻為「中國天眼」的「大鍋」,發現了這種毫秒電波起源的蛛絲馬跡。11月16日,《科技日報》發表題為《「中國天眼」的新發現》一文,終結了天文界持續多年的一場爭論。

「中國天眼」自驗收以來,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
    為了推動神經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神經科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於2020年度首次開展「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推薦工作。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方方課題組和羅歡課題組在人類注意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唐世明課題組在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
  • 2020年世界神經領域研究十大進展揭曉,華中科技大學研究成果入選
    長江網12月22日訊 近日,由梅斯醫學評選的2020年世界神經領域研究十大進展揭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王偉教授領銜全國7家醫院開展的《針灸用於無先兆發作性偏頭痛預防的RCT研究》入選。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0-01-11 2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2020-12-17 23:49:49 參與互動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項成果入選「2020年度博新計劃十大創新成果」
    12月11日, 2020年度博新計劃十大創新成果發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博新計劃」入選者張文濤提交的《基於磁性納米分離技術的蘋果汁中有害微生物捕獲—分離技術研究》成功入選。   本次共有82個單位的343名「博新計劃」入選者提交成果,通過專家嚴格評審,遴選出100個優秀成果,最終評定產生「2020年度博新計劃十大創新成果」。
  •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_發現頻道_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倫敦12月17日電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對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科研進展進行總結。該雜誌最新選出的2020年10項重大發現涵蓋了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成果。  這十大發現包含科學家抗艾研究的最新成果。
  • 南信大廖宏教授團隊成果入選「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
    根據中國科協總體部署,按照流程和標準,聯合體遴選出16個候選項目,後由15位兩院院士擔任評審專家,經過候選項目匯報、評審專家提問、匯報人答辯後,最終專家討論並投票產生。此次入選「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充分彰顯了南信大在大氣環境領域的引領地位和學術影響力。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外媒關注轉向中國天眼
    位於中國貴州省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多項基於天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其中一篇關於快速射電暴(FRB)的論文,日前被《自然》認可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中國天眼」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  「天眼」問天 潛力無限  今年1月11日,有「中國天眼」之稱的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驗收,具備開放運行條件。而今,「中國天眼」已正式運行超過300天。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外媒關注中國天眼向世界開放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位於中國貴州省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多項基於天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其中一篇關於快速射電暴(FRB)的論文,日前被《自然》認可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中國「天眼」首次發現脈衝雙星系統
    中國「天眼」首次發現脈衝雙星系統 2020-03-28 11:06: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孫自法 | 字號:A+ | A-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孫自法) 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
  • 河南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縣域經濟網三門峽訊 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深圳大學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成果入選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
    近日,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結果出爐。經過三輪評選,深圳大學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成果成功入入圍榜單,成為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之一。據悉,該研究成果將在生物醫學應用和臨床轉化中展現巨大潛力。
  •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新社鄭州12月6日電 (記者 李貴剛)河南省文物局6日消息稱,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已連續出版70餘年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自2006年開始,每年都會評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通報信息顯示,入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研發成果成功入選「2020中國智能製造十大...
    11月26日-28日,以「智能製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在南京召開。大會聚焦全球智能製造領域的最新動態和前沿技術,探討智能製造新圖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引領全球產業新發展。大會發布智能製造標杆企業和重大科技進展名單,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簡稱:31所)「航天複雜構件多品種變批量數位化柔性生產線」脫穎而出,成功入選「2020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
  • 深大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成果入選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事件
    深大 供圖中新網深圳1月6日電 (記者 鄭小紅)記者6日從深圳大學獲悉,深圳大學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成果近日獲評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鑑於黑磷具有出色的生物降解性和光免疫性能,該研究成果將在生物醫學應用和臨床轉化中展現巨大潛力。據介紹,光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始於19世紀,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光對現代醫學產生了更重要的影響,並由此誕生了生物光子學。
  • 4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這所「雙一流」高校實力超硬核
    艾瑞深校友會網2016-2019年中國大學十大科技進展排行榜是以最近4年來中國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榮獲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獎為數據基礎統計得出,旨在為我國社會各界全面了解2016-2019年中國大學綜合發展實力、學術研究水平和學科競爭力提供權威參考。
  • 中國天眼有實力看穿137億光年,如今發現了什麼,有什麼用?
    但是很遺憾的是阿雷西博望遠鏡沒有走到2021年,如今全球就只剩下了中國天眼,並且如今是全球唯一的一個天眼,它的探測能力是全球其他任何探測器都難以達到的。根據科學報告指出,「中國天眼」能夠一眼看穿137億光年的區域。並且從理論上來說,「天眼」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個距離接近宇宙邊緣,所以這個能力真的是非常強。就這一臺儀器也將讓中國在望遠鏡項目保持幾十年的世界一流地位。
  • 回顧2020年十大科技成果,每一項都讓中國人肅然起敬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中國在2020年收穫的十大科技成果,每一項都讓國人充滿自信和底氣!1、華為5G2020年被稱為5G元年,一些國家率先進入5G時代。在全球5G方案服務商中,華為、中興、諾基亞、愛立信一路你追我趕,在5G市場上攻城略池。
  • 「中國天眼」將對全球科學界開放!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
    「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