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12月19日,鍾南山院士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的新課題。面對秋冬疫情防控出現的階段性新挑戰,眾防控專家表示「環境傳人」需同時滿足幾個條件,全面科學有針對性的提前防護可以避免被感染的風險,重點首先是保護好高危人群,通過精細化不斷升級自我防護手段等,就能以低成本取得很好的防護效果。
鍾南山院士表示,近期國內一些地方出現了零星本土病例,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外部因素影響,即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
多位防控專家表示,通過青島疫情,新冠病毒可以通過物傳人就已證實,近期北京成都的檢測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北京市朝陽區疾控中心對1例核酸檢測陽性患者的居住環境採樣,發現4件陽性樣本。發現該例關聯病例後,對漢庭酒店、員工宿舍和工作場所進行環境採樣,發現宿舍區21件樣本陽性。成都市自12月7日發現本地病例後,從病例使用過的物品、住家及周邊環境中發現了15份陽性樣本。
國家感染性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專家介紹,第八版診療方案也強調了接觸病毒汙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環境傳人」並不是新冠病毒新的傳播途徑,本質上就是物傳人。感染者汙染了周邊的環境、物品,健康人接觸後就可能被傳染。「環境傳人」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 吳尊友: 第一,物品汙染比較嚴重;第二,病毒在物體的表面存活時間比較長,一般來說溫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時間越長;第三,接觸汙染的物品沒有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有可能造成感染。
鍾南山院士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秋冬季節新冠病毒又到了活躍期,疫情的長期性、複雜性、不確定性沒有變,科學精準持續守住疫情防控一線十分重要。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