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星野喵0ww@bigfun社區
《靈籠》是本季度登陸B站的幾部經典國創作品之一,除了它優秀的3D技術,精巧的故事設置,與獨樹一幟的末日背景外,該作背後傳達出的社會價值與人文含義依舊是不可被忽視的對象。
在馬克隊長帶領的「獵荒者」再一次遭受到噬極獸等怪物的毀滅性打擊後,《靈籠》又一次將其故事的深度展現了出來。
所以,在這部國創動畫已經播出十餘話之際,筆者就用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下《靈籠》到底為我們傳遞出了多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靈籠》世界為什麼總是充斥著悲痛與憤慨?
在筆者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靈籠》已經播出了十集加一個外傳。但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故事進程,觀眾們的情緒也悄然改變,從一開始對這部「末日科幻」的好奇,到現在表現出悲痛與憤慨。
如在第10集中,當大家看到「獵荒者」大量犧牲,看到馬克隊長被光影會奸細割喉,看到這些在末日時期還為人類開疆拓土的勇士們走向絕境,我們是不是會因為怕被「發刀」,而不願讓他們去冒險呢?
在第7集中,「塵民」(《靈籠》世界中處於下層階級的群體)少女病重,但因為基因缺陷的塵民,被「燈塔」的生命公式系統判定為沒有治療價值。所以看到這裡的觀眾們是不是血氣上湧,感到氣憤,認為「燈塔」過於冷漠,甚至想要打抱不平?
相信很多觀眾在觀看靈籠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上述感覺,但問題在於我們為什麼能夠感受到這些情緒?
從表面上考慮,如神秘怪獸出現人類無力對抗,「上民」為了一己之私剝削「塵民」,這些亂象的刻畫都導致了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悲傷或者憤慨。但這樣說本身是很片面的,不足以命中《靈籠》的核心矛盾,也就是引發整個故事最本質的原因:資源匱乏。
在「末世劇情」中,怪物入侵是一個很常見的設定,這樣做不僅是為了體現人類的渺小,更多的是為了擠壓人類生存空間,放大現實生活中人們為了爭奪資源呈現出的種種窘境。記得筆者在上一篇介紹《靈籠》的文章裡,就提到近代史上歐洲著名的哲學家奧爾特加·加塞特曾提到:小城鎮人滿為患,出租屋供不應求,酒店一房難求,火車上座無虛席,咖啡館裡人頭攢動,公園裡散步者比肩繼踵,名醫診療室裡的病人絡繹不絕。
而這寥寥幾個字,揭示的就是世界人口數量伴隨著工業革命產生了爆發性增長,但資源匱乏,又導致了人們生活質量降低,甚至無法享受到基本生存保障。
所以,《靈籠》中那位被生命治療公式判定為沒有治療價值的小女孩,生活條件惡劣且困頓的「塵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從事高危行業的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畢竟在這個世界上一樣有難民,有飽受饑荒折磨的人,更不要說醫療和教育的欠缺,究其原因也確實和《靈籠》一樣:資源有限。
更進一步來說,《靈籠》中通過種種條件淘汰所謂劣質人口讓他們成為「塵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需要和他人在學習與工作上不停的競爭,畢竟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淘汰,以致無法進入到心儀的學校或者失去合適的工作崗位。
但這些被淘汰的人真的不夠優秀嗎?並不是。
就如同故事中那些「塵民」,他們一樣能夠吃苦,一樣有不錯的智慧。只是資源匱乏,能夠享受正常生活的位置只有那麼多,所以不得不去採取這樣的制度保持社會運作。
所以《靈籠》故事中的核心矛盾:資源匱乏,說到底就是對現實社會的一次足夠折射與真實寫照。
無法選擇的命題:是為自己還是為大家
上文提到《靈籠》通過種種事例讓我們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資源匱乏導致生存競爭加劇,可以說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但在這裡,估計有不少觀眾還是不滿於這種故事設定。
畢竟就算是「末日」,人類生存空間被擠壓,但也沒有必要在故事中展現的那麼殘忍,不需要把「塵民」完全當成工具,而「上民」如馬克隊長這樣還要去開荒,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
的確從設定角度來說,我們真的沒有必要那麼殘忍,只要合理控制人口,就不需要「獵荒者」們頻繁地冒險去尋求資源,而老年人或者「塵民」中生病的孩子,也可以因為低人口數量而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這種想法確實美好,但在《靈籠》中幾乎沒有被提及。相反的是,我們可以發現在「燈塔」世界中無論是「上民」還是「塵民」數量都是龐大的,甚至是超負荷的。即使如此,作為「燈塔」繁育機構的「晨曦大廳」依舊照常運轉,甚至不惜設置種種制度來保留優秀的人類基因。
於是問題又出現了,既然大家退一步都可以「安度末世」,又何必像現在這樣「你死我活呢?」
原因很簡單,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而這也是《靈籠》的點睛之筆。
從個體角度上來說,只要自己生活順心,不受到波及,沒有太多挑戰,哪怕外部世界是洪水猛獸,又有什麼關係?這也是眾多觀眾的視角,我們關注的只是每一個具體的角色,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離死別,所以我們才會對他們進行情感投射,同情生病的小女孩,同情馬克,只要他們順利活著就好,哪會管這些人承擔的責任以及「燈塔」的興亡。
但站在集體角度,並非如此。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這些古希臘哲學家開始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們締結成組織是為了藉助大家的力量進行生存,讓人類這個種族保存下去。所以當個體難以適應環境的時候,就會組建家庭,結成部落,而這些初級組織再次面臨生產資料匱乏,極端自然災害時,又會結盟組建城邦。
所以「燈塔」本質就為城邦這樣一個共同體,那麼自然也會承載著將人類文明繼續延續下去的願望,正如它在每一話片頭所說「無論面對何種困難和挑戰,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都應拋棄偏見團結起來,在時間的長河中砥礪前行。」類似的設定不僅在動畫中,如在《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電影裡也是如此,裡面的宇宙空間站就是人類能夠再次復興的砝碼。
如此,我們便可以發現,《靈籠》其實就是利用資源匱乏將集體和個人間的矛盾集中展現出來。
畢竟在看動畫的時候,觀眾們可能會指責「燈塔」法律冷酷,指責「末日社會」不近人情,感嘆「塵民」們的卑微,以及質疑統治者們的能力。
但如果將大家放在統治者的位置上就會發現,一面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必須通過犧牲來保留文明的持續,並為後代提供復興的土壤。另一方面則是必須要讓很大一部分人獻出正常生活的權利,否則所有人都會因為資源缺乏社會失序以至消亡。為此在這種進退維谷的情況下,在個人生活與人類文明的天平下,通過理性思考或許也只能發出一聲嘆息了。
畢竟從末世突圍是人類的責任,但如果不放棄一部分人,又該如何度過難關?
只能說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悖論。
冰冷之外,尚有溫度
如果說《靈籠》僅僅是一部過於理性的動畫,那麼這部國創,最多只能收穫一個還不錯的評價,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得到眾多觀眾的追捧。所以,《靈籠》除了告訴我們絕望之外,還為我們展現了很多生的希望,而這也是吸引大家最主要的原因。
還是以第7集中那位「塵民」女孩為例,雖然為了救助她,不少「塵民」受到了懲罰,甚至獻出生命,但最終結局還是好的。換句話說,即使「上民」與「塵民」格格不入,但關鍵時候還是有人願意伸出手來幫助這位少女,也就是等級制度雖然殘酷,但人性光輝依舊閃耀。
同樣,在馬克的師父在準備「遠行」時,他很自豪地對馬克說道:「孩子,我願為你而行。」而這,也是一位前輩通過寄語為後輩提供於盡頭處再開拓的勇氣。
這些內容說起來雖然微末,但細想卻很有溫度。它們的出現就是想說明,「靈籠」世界即使再昏暗,再殘忍,但在故事中總會有角色可以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依舊呈現出善意進而關愛他人,就如同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或許大多時候我們都無能為力,但是力所能及的關心還是可以做得到的。
要知道,觀眾本質為感性的集合體,對於動畫而言大家除了欣賞跌宕起伏的劇情外,還希望接收到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讓身心放鬆下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傳統意義上講的「黑深殘」作品大都比較小眾,因為壓抑的氛圍自然會讓觀眾心情低落,感到痛苦。而那些能夠讓我們挖掘出希望的動畫,才是真正的寄託,畢竟觀眾最想看到的還是美好的東西。
所以觀眾才會去支持《靈籠》,畢竟它在揭示了深刻含義後,依舊給予了我們可能會發生「大團圓」式結局的幻想,而不是讓大家內心暗淡無光。
總歸,在筆者看來《靈籠》確實是國創之光。它是一部從末世中到曙光中去的作品,那麼對於今後的故事,筆者相信《靈籠》也一定會為我們帶來一份別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