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老闆,我們這裡好久送過來?你前天送來的草莓已經賣完了。」
「快了快了,您看嘛,我和我老婆正在分揀、整裝呢,一會就出發了…….」在江口縣太平鎮太平社區謝氏草莓大棚裡,基地負責人謝國峰一家一邊忙著分揀、整裝剛採摘下來的草莓,一邊與銅仁水果批發商通過微信視頻,對接市場銷售,忙得不亦樂乎。
謝國峰的妻子鄭井正在分揀草莓。
太平社區謝氏草莓基地,位於江口縣城到太平鎮國道線邊上,這裡土地平坦,水資源豐富,交通便捷。但是,之前這裡的群眾都是一直種植水稻、玉米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不好。
「我的家鄉是草莓之鄉,但是土地資源很緊張,在這裡種草莓,土地成本很低,相對也比較划算。」謝國峰說,之前,他在家鄉浙江省建德市從事草莓種植,但是,隨著全國草莓市場的不斷發展,當地種植草莓的人逐漸增多,土地資源也越來越緊張,為了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他把目光轉向西部地區。
江口縣太平鎮太平社區謝氏草莓基地。
2018年6月,當地政府前往浙江招商引資,向謝國峰拋出了「友誼之手」,而他本人也被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吸引,毅然決然奔向太平,在社區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1100元/畝,流轉了14畝土地,修建起了現在的大棚,並發展起草莓。
「市場這一塊根本不用擔心,我們只愁不夠賣。」謝國峰自信地說,除了大部分以18元/斤批發到銅仁水果市場外,一小部分通過零售,或者遊客體驗式採摘,每一季都被批發商提前預定,備受市場歡迎。
整裝待發的草莓。
除了通過引進外商,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外,當地政府和社區還鼓勵群眾,積極轉變產業發展思路,盤活現有土地資源,最大限度利用、發揮土地價值。
「你們運氣不好,這幾天已經沒有多少了,現在有的才開花瓣,有的才結果,只要氣溫回升,很快又可以品嘗到了。」在該社區苗匡服務區草莓基地裡,負責人吳國成,帶著遊客走進大棚裡,一邊採摘,一邊品嘗。
吳國成妻子正在為客人採摘草莓。
與謝氏草莓基地一樣,苗匡服務區草莓基地也是在當地政府和社區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之前,基地負責人吳國成與大多數村民一樣,大半輩子守著一畝三分地,種包穀、紅薯和洋芋,一年忙到頭,只能勉強填飽肚子。
2016年,妻子突發心臟病,高昂的藥費導致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貧困深淵。當年,政府把他家納入貧困系統,作為貧困戶給予相應的幫扶。
但是,人窮志不短。「倔強」的吳國成並不甘心,也不願長期靠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過一輩子,於是決定自主創業,擺脫貧困。
同年,他利用國家5萬塊錢的扶貧資金,再通過東拼西湊,借來9萬塊錢,在村裡流轉了8畝土地,發展起現規模的草莓。
江口縣太平鎮太苗匡服務區草莓基地。
「自己發展,賺錢硬氣一點,同時也可以帶動周邊這些父老鄉親一起賺錢嘛。」吳國成樂呵呵地說,從2016年至今,每一年付給周邊群眾勞務費3萬多元,雖然錢不多,但是為大夥增收開闢了新路子。
要想富,先修路。但是對於太平社區,交通順暢,地形也相對較平,但是產業的選擇和發展,卻至關重要。
「草莓佔地不多,但是產值產量,相對其它高效農業都較高,算是優中選優吧。」太平社區居委會主任龔文平說,草莓採摘期高達5個多月,管理得當,每畝可產2000斤,按照平均價格20元/斤,畝產質達4萬元,對群眾和基地來說算是雙贏。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周濟
通訊員 童秋豔
編輯 江佳佳
編審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