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乾卦有用九爻,其辭曰:
「見群龍;無首,吉。」
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易傳《小象》是這樣解釋的:「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那麼,究竟什麼是「天德」?天德又為什麼不可為首呢?
原來,秘密就在《小象》的作者身份上。
不妨細細讀來。
一、「天德」的定義
我們說過,絕大多數的易傳,包括《周易》本身,都是思孟學派的作品。
《小象》的作者同樣也不例外。
他在所說的「天德」一語,在思孟學派的《天降大常》中可以找到明確的解釋:
昔者君子有言曰「聖人天德」何?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郭店楚簡《天降大常》
也就是說,「天德」乃是聖人之德,它唯有通過「慎求之於己」才可能得到。
所謂「慎求之於己」,就是思孟學派常說的「反求諸己」、「君子以反身修德」,也就是《周易》所說的「反覆其道」、「復自道」。
孟子說:「反身而誠」,通過「慎求之於己」,達到的「天德」,實際上就是「誠」——我們說過,在《周易》中,這個「誠」,又寫作「孚」,還和「反覆其道」的「復」字相通。
「誠者,天之道」。巧的是,乾卦正有天行之象。
因此,在解讀乾卦的時候提到「誠」這個「天德」,可以說是思孟學派中人最明顯的標誌。
二、何謂「用九」
那麼,《小象》的這位作者,為什麼要在「用九」之後提到「天德」呢?
我們不妨來說說這個「用九」。
在易經的術語中,它被稱做爻題,比如「九三」、「初六」、「九五」、「上六」這些名稱,都是各爻的爻題。陽爻就稱「九」,陰爻就稱「六」。
但是,在《左傳》中所引的卦爻辭裡面,從來不稱爻題。
比如引用乾卦的初九爻,稱的是《乾》之《姤》;
比如引用乾卦的九二爻,稱的是《乾》之《同人》;
……
《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曰:『龍戰於野』。」——《左傳》
發現了嗎,當引用「用九」這句爻辭的時候,《左傳》裡說的是「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
也就是說,在《小象》的作者眼中,乾卦的「用九」實際上指的是《乾》之《坤》。
三、坤之「無首」
說到《乾》卦的用九爻辭實際上是指《坤》卦,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說「天德不可以為首」了。
因為一個有著天德的聖人,他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順天常」——用《周易》的話來說,就是「黃常」。
坤卦的卦名「巛」,正是「順」的本字。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同樣也明確指出了坤卦的意象是「順」。
《周易》的作者將象徵大地的坤卦排在象徵天道的乾卦之後,同樣也傳達著「順承天」、「順天常」的寓意。
坤卦,本身就有「無首」之象,所以,下卦為坤的《比》卦爻辭裡才會說:
「比之無首,兇」。
為什麼坤卦有「無首」之象呢?原來,「首」本身就有陽的意思。
魁,鬥之首;首,陽也——裴胭《集解》引孟康
坤卦六爻純陰無陽,與乾卦六爻皆陽截然相反,故曰「無首」。
坤卦的「無首」之象,不僅僅表示卦象中純陰無陽,同時還象徵著柔弱守雌之道。《坤》卦的爻辭說「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正是以爭「先」則「迷」,甘為人後則「得主」的意思。
巧的是,同樣的道理在《天降大常》裡也出現了:「津梁爭舟,其先也不若其後也」——這與《周易》的「先迷後得主」何其相似!君子修性之時,當安靜如牝馬行地,不可效群龍爭先,故曰:見群龍,無首,吉!
#乾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