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現恐龍足跡算什麼,你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吃恐龍」嗎?|遠讀重洋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遠讀重洋

這兩天,「重慶發現恐龍活動證據」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熱搜。

事情的起因是:有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發現了一堆「雞爪印」一樣的腳印。只不過,這些腳印可要比正常的「雞爪印」大很多,就像這樣:

而且,這些「雞爪印」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片,到處都是。在下面這張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那些腳印分成好幾層,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那塊巨大的巖石上:

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留下了這些腳印呢?

經過古生物專家團隊的鑑定,這些腳印既不是「雞爪」,也不是景區工作人員做的「浮雕」,它們竟然是一種恐龍留下的足跡。

留下這些足跡的,是1億9千萬年前生活在侏羅紀的一種食肉恐龍,它大概長這樣:

當時,重慶的這個地方並不是什麼山區,而很可能是河邊;很多這種恐龍在河邊溜達,於是就留下了這樣的腳印。

科學家已經把相關發現和研究成果發表在權威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他們認為,這組腳印的年代和完整程度,在整個亞洲都實屬罕見。

話說回來,為什麼那些腳印長得那麼像「雞爪子」?因為——恐龍就是鳥類的祖先,而鳥類(包括雞)其實就是活到今天的恐龍!

這個說法是不是很不可思議?恐龍不是早就滅絕了嗎?

想要弄明白這到底怎麼回事,有一本書可以幫你——它的名字叫做《古鳥:恐龍時代的中國古鳥類》。有趣的是,這本書也選擇了一隻大「雞爪子」來當作它的封面。

雖然書的名字是「古鳥」,但是關於遠古時候鳥類的故事,是必須要從恐龍講起的。

· 01 ·

恐龍家族「三巨頭」

恐龍生存的那個時代,叫「中生代」。這個時期主要包括三個漫長的地質時代,分別叫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你肯定知道「大陸漂移」這個說法。由於大陸漂移的關係,那時候的世界版圖和現在大不一樣。

比如,開頭提到的重慶恐龍腳印的那個時期,非洲和南美洲還是「粘」在一起的,印度、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也連成一塊,沒有分開。

那時候的氣溫和現在也不太一樣,總的來說,三疊紀又幹又熱,侏羅紀溫暖潮溼,而白堊紀的氣溫漸漸變得類似現在。

那恐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答案是2.3億年前的三疊紀。同時期的動物還有鱷魚的祖先和能夠飛翔的翼龍。恐龍就是在跟它們競爭的過程中發展壯大的。

一開始恐龍的個頭很小,後來逐漸變大。到了三疊紀末期,恐龍的種類變得很多,出現了「大繁榮」的局面。從那時候起,恐龍才真正成為地球陸地的統治者。

那個時候的恐龍也已經分化成了兩大類型。根據它們不同的骨盆結構,一類名叫「鳥臀目」,一類名叫「蜥臀目」。

「蜥臀目」下面又包括了兩大類:一類叫「蜥腳類」,一類叫「獸腳類」,這樣就出現了三個大的類群。

我們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鳥臀目」,指的是在科普書籍裡經常看到的劍龍、三角龍等;

「蜥腳類」,指的是那些長脖子、長尾巴的巨大恐龍;

「獸腳類」,指的是兩條腿行走的食肉恐龍,比如霸王龍。

這樣,三大類型的恐龍「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就確定了。

那麼,這跟鳥類的出現有什麼關係呢?別急,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 02 ·

兩億年前就埋下的「伏筆」

剛才講了獸腳類恐龍,它們都是用兩條腿直立行走的動物。你覺得這一點像誰?答案顯然就是:鳥。

兩條腿直立行走有多重要呢?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直立行走,那麼前面兩條腿永遠不可能解放出來,就永遠不可能變成翅膀。

其實,早在恐龍剛出現的時候,兩足行走的基本姿態已經確定下來了。下圖是一隻2.3億年前的埃雷拉龍骨架,它是最原始的獸腳類恐龍之一。

我們發現,即使在這麼原始的恐龍身上,它腿部的骨骼結構、行走方式,甚至肌肉的細節,都跟現在的鳥類非常相似。

可以說,當地球上剛剛出現獸腳類恐龍的時候,它們就已經為鳥類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這一點並不是沒有人注意到。早在19世紀,英國著名的解剖學家託馬斯·赫胥黎就指出,某些獸腳類恐龍和鳥類在解剖結構上,存在諸多的相同點。

△ 託馬斯·赫胥黎

不過,這個觀點在20世紀初被人推翻了。那時候大家認為,恐龍不可能是鳥類的祖先。不過隨著更多恐龍化石的出土,人們慢慢意識到赫胥黎可能是正確的。

直到很久以後,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耶魯大學的約翰·奧斯特羅姆讓人們重新開始討論起恐龍和鳥類的關係。

當時,科學家陸陸續續發現了一些「邪門」的恐龍骨骼,這些骨頭都屬於「奔龍類」(Dromaeosaurids)。

說它「邪門」,是因為它們的樣子實在太像鳥類了,誰也沒法無視這個特點。它們的骨頭和復原圖長這樣:

說起「奔龍類」,你應該還「見過」它們——在經典電影《侏羅紀世界》當中,那些看上去聰明伶俐又兇殘危險的恐爪龍,其實就是「奔龍類」的一種。

其實,奔龍類屬於一個更大的恐龍大家庭,這個家庭的名字叫做「手盜龍類」(Maniraptorans)。

「手盜龍類」,其實就離鳥兒們不遠了。

· 03 ·

恐龍的「迷惑行為」鑑賞

「手盜龍類」的獨特之處在於:以前人們認為只有鳥類身上才有的特徵,早就出現在「手盜龍類」的身上了。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你就會驚訝地發現,這些恐龍越來越沒有「恐龍樣」了。

1.帶有氣囊的呼吸系統。

我們在中學生物課上學過,鳥類擁有一套獨特的呼吸系統:它們的肺連接著一些「氣囊」,這些氣囊可以促進氣流交換,提高呼吸效率。

△ 鴿子氣囊示意圖,白色的那些都是氣囊

當年的生物老師或許告訴我們,鳥類有氣囊是為了幫助飛行。但事實上,它一開始可能跟飛行沒有半毛錢關係。在「手盜龍類」恐龍的身上,早就有氣囊了。

恐龍身上有氣囊之後,它們的呼吸效率會更高,體力會更好。可以想像,這些恐龍絕不是慢吞吞的動物,肯定跑得嗖嗖快。

2.獨特的產卵和孵蛋方式。

巧的是,科學家發現了一些正趴在蛋上的「手盜龍類」恐龍。他們驚訝地發現,這些傢伙孵蛋的樣子,像極了我們熟悉的——老母雞。

比如,有一種叫「傷齒龍」的恐龍,就跟老母雞一樣,直接坐在蛋上,用自己的體溫「加熱」下面的蛋。

還有一種叫「竊蛋龍」的恐龍,不僅趴在蛋上,還會用兩個翅膀「抱住」蛋,畫風如下:

除了鳥兒之外,我們沒見過哪種動物是這樣孵蛋的——鱷魚會用枯枝落葉和泥土堆一個「小山包」,然後把蛋產在裡面;龜、蜥蜴和蛇一般產下蛋,就扔那兒不管了。

其實,就連圓溜溜的恐龍蛋本身,也在提示我們它們和鳥蛋之間的關係。

鱷魚蛋、烏龜蛋、蜥蜴蛋、蛇蛋和很多恐龍蛋,兩頭都是一樣大小的;但是,「手盜龍類」恐龍的蛋,往往是「一頭大一頭小」——這是雞蛋、鴨蛋以及一切現存鳥蛋的共同特徵。

3.羽毛和翅膀。

剛才沒有在開頭就講這一條,是因為我不想太「劇透」。

當你看到「手盜龍類」恐龍化石上清晰的羽毛痕跡,看到它們明顯的兩隻大翅膀,你不必是什麼專家,也能馬上聯想到這些傢伙的親戚是誰。

△ 帶有羽毛和翅膀的恐龍化石

提到長羽毛的恐龍,就不得不提到中國遼寧西部的某些地區。

正是在這些地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罕見的、難得的恐龍化石,正是依靠中國科學家出色的研究成果,鳥類和恐龍之間的關係才落下了「實錘」。如果沒有這一批中國化石,這個謎團還不知道要過多久才能解開。

比如,下面圖片裡這種恐龍,叫做「赫氏近鳥龍」。這傢伙如果出現在你家小區裡,你可能會誤以為它是喜鵲。它跟喜鵲差不多大,而且會飛!

△ 科學家通過化石裡的黑素體,還原了赫氏近鳥龍羽毛的顏色

再比如,有一種叫做「小盜龍」的恐龍,它翅膀上的羽毛和羽毛生長方式,跟現在的鳥類一模一樣,顯然它也是一種會飛的恐龍。

經過還原羽毛的顏色,科學家發現它長得就像一隻帶有長尾巴、四個翅膀的烏鴉。這個畫風一開始我也不太能接受,不過貌似這就是現實:

△ 小盜龍復原圖

講到這裡,「恐龍」和「鳥」兩者之間的界限,已經無比模糊了。現在拿出一塊化石,哪位專家也不敢說能一眼看出,這到底是恐龍還是鳥。

事實上,正是一些手盜龍類的恐龍,最終把前肢進化成了翅膀,變成了如今的鳥類。

· 04 ·

「我要飛得更高」

從會飛的手盜龍類恐龍,最終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熟悉的鳥,還有兩件事沒做完:

第一是讓翅膀變得更適於飛行。

雖然剛才提到的一些恐龍已經可以飛行,但它們的飛行能力還遠不如現在的鳥類。

看一種動物飛行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是這樣兩個因素:

1.「展弦比」(aspect ratio),即整個翼展(一個翅膀尖到另一個翅膀尖的長度)÷翅膀中間的寬度

展弦比小的動物,翅膀又短又圓,機動性強,非常靈活,適合在樹林裡飛行,比如麻雀;展弦比大的動物,翅膀又長又窄,穩定性強,適合在開闊地區長距離飛行,比如信天翁。

2.「翼負荷」(wing loading),即動物的體重÷翅膀的面積

翼負荷大,飛翔能力差,扇動翅膀次數多,比如家雞或者野雞;翼負荷小,飛翔能力強,扇動翅膀次數少,比如鷹或者雕。

從這兩個標準去看,後來的鳥類遠遠優於那些會飛的恐龍。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始祖鳥」,它的翼負荷就要比那些會飛的恐龍親戚小得多,說明始祖鳥更加擅長飛行。而且,相對體型而言,始祖鳥的翅膀比任何一個手盜龍類恐龍的都大。

當然,跟今天鳥類相比,始祖鳥的很多結構仍呈現出原始的狀態;它的飛行水平,估計也就跟現在的野雞差不多。

△ 始祖鳥復原圖

第二是去掉尾巴。

現在的所有鳥類,尾巴都只是一撮毛而已,拔毛之後就只剩下一個光禿禿的「雞屁股」,沒有恐龍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尾椎骨。

那麼,恐龍的大尾巴哪兒去了呢?答案是:長長的尾椎骨漸漸癒合到了一起,變成了一整塊短短的骨頭,叫做「尾綜骨」。

尾綜骨不僅是現代鳥類的特徵,它還促進了鳥類飛行能力的提高。

△ 現代火雞(左)和白額雁(右)的尾綜骨

我們可以想一下,那條帶有羽毛的大尾巴,肯定在飛行中能起到控制氣流的作用;一旦大尾巴消失了,控制氣流的能力就減弱了,這可怎麼辦呢?

方法是——尾巴不行翅膀補:

它們胸部用來控制翅膀扇動的肌肉,變得更大了;

它們的翅膀形狀變得更加修長,而且更便於控制了;

它們還發展出了翅膀上的「小翼羽」,在落地、起飛和慢速飛行中,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 鳥類翅膀示意圖,其中粉色部分就是「小翼羽」

△ 空中盤旋的美洲隼,正在把小翼羽張開

做到這兩步,離真正的現代鳥類,只有咫尺之遙了。

從陸地上嗖嗖跑的恐龍,到樹枝間飛來飛去的恐龍,再到我們熟悉的鳥類,整個的過程也就介紹完了。

現在你知道了吧——鳥類不僅是恐龍的後裔,其實它們就是恐龍。

所以,不少科學家認為,現在的鳥兒應該統稱叫做「鳥類恐龍」;而那些已經滅絕的、我們在《侏羅紀公園》裡看到的恐龍,應該統稱叫做「非鳥類恐龍」。

現在再想想你吃的辣子雞丁,或許它還有一個更霸氣的名字:

互動問題

說說你最喜歡吃的「恐龍菜」是什麼?

相關焦點

  • 四川少年發現的恐龍足跡,說明了什麼?
    5歲男孩楊哲睿在家人陪同下前往四川通江老家山中,發現「怪腳印」並稱其可能是獸腳類恐龍足跡。這些恐龍足跡到底能為科學界帶來什麼呢,它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呢。
  • 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當時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
    重慶歌樂山地區發現的恐龍足跡群 | 邢立達供圖作者 | 劉森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展覽部主任責編 | 高佩雯清晨的陽光灑滿湖面,一隻恐龍開始了一天的覓食之旅。它邁著悠閒的小碎步,想起昨天發現的一個小水窪,一些魚兒因為湖水漲落被留在那裡。
  • 「恐龍」來了! 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本報訊(通訊員 侯小龍 記者 李星棋)1月11日,記者從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獲悉,該廠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近日被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查證實,這一發現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龍巖繼續發現50餘枚恐龍足跡
    ▲發現恐龍足跡的小山丘已披上層層「外衣」▲從遠處觀看這座小山丘▲足跡化石發現地邊上的巖石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在龍巖上杭共發現240餘枚,距今8000萬年,系我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消息一出,引發眾多關注並點讚:龍巖乃真「龍巖」!
  • 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肉食恐龍證據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6月1日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由攀巖愛好者在重慶主城區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附近發現的一堆「雞爪印」,經組織相關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的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 19000萬年的「恐龍之城」被發現,研究者:它們聚集在我國重慶
    重慶發現侏羅紀肉食恐龍足跡根據報導,在2019年3月,一群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遊玩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堆「雞爪印」,因為此前在重慶地區已經發現過很多次恐龍化石,所以,他們也立刻向有關部門進行了匯報,最終在經過大量的調查分析後,前段時間,這群「雞爪印」終於找到了主人
  • 重慶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最強肉食恐龍證據
    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研究人員現場描繪恐龍足跡(央廣網發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央廣網重慶6月1日消息(記者陳鵬)近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經該局組織的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確定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發現的「雞爪印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圖為2020年11月10日,福建上杭,考古現場發現的鴨嘴龍類足跡。(圖片來源:中新社)中新社報導,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
  • 安塞油田恐龍來過!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一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三名職工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隨後,延長油田這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專家:相信還將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
    專家表示,福建在恐龍化石資源方面的潛力還很大,相信今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被發現,不僅恐龍足跡,還有恐龍骨骼,甚至恐龍蛋化石。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彭光照在發布會上解釋道,恐龍足跡和恐龍骨骼化石是恐龍不同性質、不同埋藏環境狀態下形成的,一般情況下,在比較小的範圍同一地層中,恐龍足跡和恐龍骨骼化石是不會同時出現的,但如果在比較大的區域(比如上杭盆地)、不同沉積環境、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中,兩者都有可能發現。
  • 重慶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大型肉食恐龍出沒證據:正在「小跑」
    1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由發現的一堆「雞爪印」,後經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 重慶公園裡發現奇特足跡,其外形像雞爪,這是什麼史前怪物?
    如果你在森林公園進行爬山活動時發現旁邊的石頭上存在著一個特殊的印記,你是否會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以至於聯繫森林公園的相關人員對該印記進行調查呢?相信大多數人並不會這麼做,因為土壤中、石頭上的印記十分常見,沒有多少人會在意它們。
  • 重慶中心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最強肉食恐龍證據
    新華網 發  新華網重慶6月1日電(韓夢霖)近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2019年3月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發現的一堆「雞爪印」,經該局組織的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確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 福建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初步勘察,該恐龍足跡點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距今約8000萬年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 四川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 是國內最小年紀恐龍發現者
    四川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 是國內最小年紀恐龍發現者 2020-10-10 14:48:55  來源:北京青年網
  • 了不得: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連種類都鑑別出來了
    了不得: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導讀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 「別人家的孩子」發現恐龍足跡,創造一個紀錄!
    近日,四川一位5歲小男孩 發現恐龍足跡 成國內最小年紀恐龍發現者 讓網友直呼「了不起」 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
  • 看過《侏羅紀公園》的伶盜龍嗎?伊朗發現了兩趾恐龍足跡
    2017年7月13日,中伊等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伊朗北部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區域的中侏羅世地層發現了神秘的二趾型恐龍足跡,這意味著一類長有羽毛的兇猛恐龍在1.7億年前曾經漫步在伊朗大地上。在過去幾年中,伊朗的地質學者在巴拉代地區發現了一批恐龍足跡,並邀請中國同行一起做了大量細緻的野外調查。「巴拉代的足跡非常棒!它們非常『新鮮』,是近幾年修建公路才暴露出來的,這對我們研究非常有利」阿巴西副教授介紹道,「這裡的足跡多數是圓形的蜥腳類足跡,三趾型的肉食龍足跡,但是,在和邢立達的一次考察中,我們意外在山腰發現了2個小小的足跡,足跡非常小,長還不到10釐米。
  • 為侏羅紀恐龍足跡
    為侏羅紀恐龍足跡 西藏神秘「大腳印」為侏羅紀恐龍足跡 遊人經過,都要特別留意一下「大腳印」:懸崖上至少8對「腳印」由上往下而行,其中一對腳印最長達1.7米,近觀猶如巨人光著腳丫踩在泥濘上而留下的印跡。今年1月15日出版的《地質通報》上刊登了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博士生邢立達等學者撰寫的研究報告《中國西藏恐龍足跡的首次記錄》。文章揭示了「大腳印」遺址是來自侏羅紀時期的大型恐龍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