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前段時間野釣釣不到魚,野生資源的匱乏是因為環境條件的問題。釣魚人多只是一方面,但更多的問題在過渡捕撈,電魚,環境汙染等問題,而延伸出來的整體大環境下的「魚」少。
很多地區像從大自然環境中「野釣」,已經沒有太多好的資源,很多只能去放魚池來釣黑坑了。
「黑坑」並不是自然經濟,塘主直接買來的大魚是為了快速的更大利益化,勢必犧牲大部分「釣魚人」的利益,無法形成生態的循環經濟體。
當下經濟環境和「釣魚」異曲同工之處。
資源是養護出來的,現在資源少,正常需求多,只能通過合理的規劃和管理來「養」出資源,吸引更多合適「釣魚人」來組成循環經濟。
如何催生更適宜資源環境?動力源自於什麼?
環境資源不是靠會省,或吃拿卡要就能形成的;也不是放羊式的管理就能形成最優環境。
要從「魚(資源)」的生存條件,及「釣魚人(投資者)」的理想種類,大小等為基礎,然後根據正常的發展條件來慢慢形成的。
是要更會「花」錢來營造更優價值的野生環境,讓更多的魚吸引更多的釣魚人,完善的管理及管控體系,讓「魚情」生生不息,且讓釣魚人的投入有理想回報,再回饋部分於「資源環境」,形成野生生態的良性循環。
但催生這種資源環境,大多需要地方管理者來實現,而這類前期看著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都不願意去做。
但現在「魚情」匱乏已是不爭的現實,想要發展已經看誰更願意早去鋪墊,現在管控的再嚴,或者熬天吃飯,已經為時已晚。
現在無數行業已經競爭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大家都在搶資源,從資源之上變著花樣的各種模式,最後只有一地雞毛的沒有贏家;也許沒人願意去做的時候,反而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就在眼前。
如何去營造一個好的「資源環境」,讓循環更長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