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美批准首個CRISPR新冠檢測,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

2020-12-14 前瞻網

《柳葉刀》:三聯用藥方案在2期試驗中表現良好

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團隊5月8日在《柳葉刀》發表論文稱,幹擾素 β-1b、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利他維林三聯用藥方案在2期實驗中表現較好。和僅使用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相比,使用三聯用藥方案進行早期幹預是安全的,並且能夠縮短輕、中症患者排毒時間(平均 7 天 vs. 12 天)。研究發現:「和僅使用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相比,早期使用三聯用藥方案同樣安全且療效更好,可緩解 COVID-19 輕、中症患者的症狀,縮短排毒和住院時間。」 該研究未納入重症患者,研究作者們強調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 3 期臨床實驗,以評估該三聯用藥方案對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美國批准首個基於 CRISPR 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

5 月 6 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一款基於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 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的緊急使用許可,這也是 FDA 授權的首款該類型試劑盒。該試劑盒由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與人合作創辦的 Sherlock Bioscience 公司研發。FDA 允許在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在經認證可提供臨床測試結果的實驗室中用它快速地檢測病毒。

瑞德西韋獲日本特殊批准,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5月8日,吉利德科學公司宣布,日本厚生勞動已經通過特殊批准途徑(exceptional approval pathway)批准其抗病毒藥物Veklury(remdesivir,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5月1日,美國FDA剛剛宣布授予瑞德西韋緊急使用授權(EUA),歐洲藥品管理局也已經啟動對瑞德西韋的滾動審評。瑞德西韋尚未在日本以外獲得許可或批准,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將繼續評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吉利德將繼續與全球監管當局合作,以確保瑞德西韋的可及性。

清華領銜研究:新冠康復者的抗體反應不盡相同,提示潛在疫苗靶點

近日發表在《免疫》、由清華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一項研究表明,康復患者體內普遍會產生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和T細胞,但不同患者的獲得性免疫應答有所差別。新冠病毒的S蛋白受體結合域(S-RBD)普遍能夠同時誘導抗體和T細胞反應,研究人員認為「S-RBD是新冠疫苗有潛力的一個靶點。」 研究人員還發現,康復者體內的IgG抗體亞型並不完全一致。

現有疫苗可能失效!新研究發現新毒株成主流,可導致二次感染

近日,由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杜克大學以及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帶來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目前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新冠病毒(SARS-CoV-2)毒株,並且該毒株似乎比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初期傳播的毒株更具傳染性。該報告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這種新毒株不僅傳播速度比此前發現的毒株更快,而且還可能導致二次感染。目前,研究人員尚不清楚該毒株具有更強傳染性的原因。

法國:一類納米顆粒或可治新冠肺炎

最近,隸屬於巴黎-薩克雷大學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蓋倫研究所開發出一種可用於治療多種嚴重炎症的有效納米顆粒。這些炎症出現在多種病理中,尤其是由於新冠肺炎引起的感染。此項成果於近日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發表。對動物模型中毒性休克進行的體內研究表明,通過利用急性炎症部位的內皮屏障功能障礙,這些多藥納米顆粒可以有針對性地傳送治療藥物,從而顯著提高生存機率。

瑞士團隊用酵母快速「重建」新冠病毒基因組

據《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合成生物學研究,瑞士一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可以快速重建新冠病毒的方法。重建病毒有助於研究人員開發診療方法和疫苗,同時,擁有合成能力也被認為是未來防治相關疫情的重要一環。研究團隊使用2020年1月初公布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作為模板,將其分成12個重疊的片段,並從一家生物技術公司訂購了14個重建冠狀病毒DNA的短序列,目的是重組這些片段,並重建出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

上海藥物所開發抗新冠肺炎藥物靶標預測及虛擬篩選網絡應用平臺

近日,《藥學學報》英文刊發表了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開發的基於網際網路的抗新冠肺炎(COVID-19)藥物靶標預測及虛擬篩選平臺(D3Targets-2019-nCoV)的介紹文章。該平臺既可以為活性化合物預測潛在的作用靶標,也可開展基於多靶標多位點的藥物虛擬篩選,有望推動抗COVID-19藥物的快速研發。

美國紐約州3名兒童死於不明原因炎症症候群 或與新冠病毒有關

美國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10日說,紐約州已有至少85名兒童患上一種不明原因炎症症候群,其中3名兒童死亡。科莫說,症狀類似川崎病和中毒性休克症候群。衛生官員正在調查這種炎症症候群是否由新冠病毒引發。川崎病是一種目前尚不明原因的疾病,會引起血管發炎等,嚴重時導致心臟損傷,此病主要影響兒童。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是由特定細菌產生的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可能危及生命。

華大基因新冠病毒檢測產品被列入WHO應急使用清單

5月11日,華大基因發布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BGI Europe A/S(以下簡稱「歐洲醫學」)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產品於近日被列入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應急使用清單(EUL)。包括華大基因在內,已有5家國內外企業的新冠病毒檢測產品被列入EUL。

男性血液中ACE2濃度比女性高或解釋更易感染新冠病毒

一項針對數千名患者的大型研究表明,男性血液中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 (ACE2)的濃度高於女性。由於ACE2能夠使新冠病毒感染健康細胞,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COVID-19。該研究於5月10日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上,還發現,服用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藥物的心力衰竭患者,例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其血液中的ACE2濃度較高。

新冠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同時逃避免疫反應 新研究解開它「狡猾」的秘密

導致新冠肺炎的SARS-CoV-2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奇怪的是,在許多病人中,它會引起較差的免疫反應,從而延長疾病的時間。這幫助了病毒的廣泛傳播,加劇了全球大流行。5月6日在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明尼蘇達大學獸醫學院獸醫與生物醫學科學系Ashley Auerbach、Fang Li、Jian Shang等研究人員等發現了一種生物化學機制,這種機制或許可以解釋新冠病毒如何在有效感染人類的同時逃避免疫反應。

日本花王公司開發出識別和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成本低易批量生產

一組研究人員說,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識別和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這可能是在更好地檢測和治療這種致命疾病的競賽中向前邁出一大步。5月7日,由日本花王公司和日本埼玉大學聯合創辦的小分子工程公司(Epsilon Molecular Engineering, EME)領導的研究小組宣布,他們成功地從100多億個候選分子中分離出了小分子。這種抗體有望在病毒診斷和測試中得到應用。VHH為小型抗體,能夠低價大量生產。對熱等的穩定性也很高,易於運輸和保存。與通常的抗體相比,它結構更為簡單,還適合改良。

嚴重缺乏維生素D患者死於COVID-19的可能性是正常人兩倍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維生素D水平高的COVID-19患者更有可能存活下來。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嚴重缺乏維生素D的患者發生嚴重併發症和死亡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兩倍。由美國西北大學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表示,觀察性證據仍處於初步階段,並警告不要隨意補充維生素D。這一發現支持了另一項研究,該研究也發現,維生素D水平低可能會增加個體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的可能性,並有助於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恢復健康。

新模型:美國有症狀新冠肺炎死亡率為1.3%

根據華盛頓大學一位研究人員的計算,有症狀的COVID-19病例的感染死亡率為1.3%,是季節性流感的十倍以上。這篇文章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衛生事務》雜誌的頭版文章上。根據研究人員阿尼爾班·巴蘇(Anirban Basu)的說法,1.3%的死亡率是基於美國各地的累計死亡人數和已發現病例,但不包括未發現的病例,即一個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症狀很少或沒有症狀。

量子雷達首次在室溫條件下成功檢測物體

量子雷達使用糾纏的「信號」光子和「閒置」光子,可以提高在嘈雜環境中對低反射率物體的檢測效率,在低信號功率下優勢尤為明顯。一項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首次驗證了該技術在室溫環境的應用,科學家在略高於絕對零度的環境中產生量子糾纏,並成功檢測到低反射率的室溫物體。該技術通過測量發送到檢測對象的信號光子被反射時,信號光子與閒置光子之間保留的相關性,對目標物體的特徵進行描述。相同條件下,該技術的性能優於經典的噪聲雷達。

散裂中子源用戶實驗成果首次在《科學》發表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是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大科學裝置,可用於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據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介紹,近日,CSNS用戶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黃明欣團隊,在《科學》上在線發表其在高強高韌變形分配鋼(D&P鋼)研發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研究團隊使用CSNS首期的三臺譜儀之一——通用粉末衍射儀(GPPD),獲得低成本D&P鋼的多項重要微觀參數信息,打破了傳統的提高強度會降低材料斷裂韌性的認識。這也是CSNS首個在《科學》上發表的用戶實驗成果。

Science 裡程碑!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的Tobias J. Erb和法國波爾多大學的Jean-Christophe Baret(共同通訊作者)等利用微流體體系模擬植物的葉綠體,即利用菠菜的類囊體薄膜實現光反應,並驅動合成酶循環過程,在細胞尺寸的油包水液滴中實現了CO2固定和光合成反應。該研究發表在《科學》上。

《科學》子刊發現可以撥動生物鐘的奇妙分子

最近,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張二荃博士和齊湘兵博士合作領銜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研究,從近萬種試驗藥物中篩選出一種化合物,可以調節生物鐘。在小鼠實驗中,讓動物倒時差所需的天數縮短了一半。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旗下側重臨床轉化研究的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基於細胞實驗,對臨床和臨床前試驗藥物、純化的天然產物以及合成的化合物等上萬種分子進行了篩選。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發現,蟲草素(cordycepin)或許可以調節生物鐘基因。

敲除一個基因,抑制免疫排斥

接受器官移植後,患者可能會終生受到慢性排斥的影響。最近,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轉基因小鼠的器官移植模型發現,先天免疫細胞一旦暴露在外源器官或組織中,就會形成記憶,並持續產生免疫排斥反應。在這一過程中,先天免疫細胞上的配成對免疫球蛋白樣受體A(PIR-A)發揮重要作用。當抑制和敲除轉基因小鼠體內的PIR-A基因時,其體內的慢性免疫反應會被抑制,移植器官能存活更長的時間。

巨型病毒感染細胞的特殊機制

巨型病毒結構複雜、大小超過300納米,有些甚至存活3萬年仍有感染能力。在一項發表於《細胞》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顯微鏡成像技術,開發一種研究巨型病毒的模型,並此發現了4種巨型病毒(衣殼為20面體)釋放DNA的過程以及感染細胞所需的關鍵蛋白。研究發現,這些病毒能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緩慢釋放基因組;低pH值、高溫和高鹽會誘導病毒基因組的釋放,但病毒進入的感染階段並不相同。

《自然》子刊:若無法達到減排目標,2100 年海平面或將上升超過一米

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如果未能實現全球減排目標,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可能會超過 1 米,到 2300 年將超過 5 米。相關論文於 5 月 8 日在《自然》旗下期刊《npj-氣候與大氣科學》發表。研究團隊指出,格陵蘭島和南極冰蓋是最大的不確定性來源。這兩個地區的冰蓋是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的重要指標,而衛星觀測發現這些冰蓋正在加速融化。但是,如果成功減少排放量,則可以限制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和影響。

人類汙染正在改變地下環境

西西里島上的Monte Conca洞穴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泉池系統,這個位於自然保護區的地下空間曾被認為是少數沒有受人為汙染影響的地方。近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發表的研究指出,Monte Conca洞穴中的微生物群落也顯示出被人類汙染的跡象。流經洞穴系統的水會引起洞穴微生物群落在旱季和雨季間的變化。旱季的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硫氧化細菌組成,這些細菌能夠利用洞穴中的氧氣和泉水中的硫化氫。大雨過後,硫氧化細菌被人類汙染物的細菌,如大腸桿菌或賴氨酸桿菌所替代。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證明了地表徑流對特有洞穴群落的微生物種群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擁有卵石形牙齒的魚龍

魚龍是一類出現時間比恐龍略早的大型海洋爬行動物,其中柔腕短吻龍(Cartorhynchus lenticarpus)是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早期,體型最小、出現時間最早的原始魚龍。在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對柔腕短吻龍頭骨化石的CT掃描發現,其牙齒呈少見的卵石形,分布於頜骨後部,可能用於壓碎蝸牛和貝類等貝殼動物。後續的研究發現,其他一些早期魚龍也具有這種特殊的牙齒,可能是它們獨立演化的產物。這項研究有利於理解魚龍的演化方式和生活習性。

脂質代謝改變會導致智力障礙

瑞士蘇黎世大學Sebastian Jessberger研究小組發現,FASN依賴性脂質代謝將神經源性幹細胞/祖細胞(NSPC)活動與學習和記憶障礙聯繫起來。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研究人員探究了小鼠和表達突變脂肪酸合酶(FASN; R1819W)的人類胚胎幹細胞(hESCs)中脂質代謝和認知功能之間的聯繫,FASN是最近在具有智力障礙的人類中發現的齧齒動物NSPC活性的代謝調節劑。來自成年小鼠模型和人腦發育體外模型的數據表明,脂質代謝改變會導致智力障礙。

細胞毒性T細胞居然能釋放「小炸彈」

近日,英國牛津大學M. L. Dustin及其團隊發現由細胞毒性T細胞(CTL)釋放的自主殺傷性超分子攻擊顆粒。相關論文於2020年5月7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能夠殺死感染的細胞和癌細胞。研究人員檢測到了細胞毒性多蛋白複合物從CTL轉移到靶細胞,並把這些複合物命名為超分子攻擊顆粒(SMAP)。SMAP從CTL中迅速釋放出來,並具有自發的細胞毒性。研究人員認為,SMAP是自主的細胞外殺傷顆粒,可根據外殼成分的特異性來傳遞細胞毒性貨物。

科學家繪製出下丘腦發育的分子圖譜

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Tibor Harkany研究團隊繪製了下丘腦發育的分子圖譜。該項研究成果於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研究人員結合外胚層來源的51199個小鼠細胞的單細胞RNA測序、基因調控網絡(GRN)篩選以及基於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疾病表型和遺傳譜系重建,來揭示了9個膠質細胞和33個神經亞型是由不同GRN控制下的中期妊娠產生。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出乎意料的趨化性增殖和引導信號,通常與下丘腦的背側(皮質)模式有關。特別是,SLIT-ROBO信號的缺失會損害腦室周圍多巴胺神經元的產生和定位。

使用再消毒的起搏器和除顫器不會增加感染率

加拿大蒙特婁心臟研究所Paul Khairy團隊取得新進展。他們分析了植入再消毒起搏器和除顫器相關的感染。該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在服務不足的國家/地區接受再消毒和再利用的起搏器或除顫器的患者中,2年內感染或設備相關死亡率為2.0%,與在加拿大使用新設備的匹配對照組患者相比,並沒有顯著差異。

中國科學家在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近日,《科學通報》發表的封面文章《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介紹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首次在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啟示。

減肥新途徑?「胖友們」腸道菌結構或不同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微生物學橫斷分析,歐洲科學家團隊發現,在肥胖症患者中,一種可能功能失調的腸道菌群結構——擬桿菌2型(Bact2)更為常見。這項觀察性研究同時還發現,Bact2在服用他汀類藥物的肥胖症患者中盛行率較低。科學家將展開進一步的研究,包括前瞻性臨床試驗,進而確定他汀類藥物對於肥胖症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

《科學》子刊:中科大團隊研發出高性能CNFP材料 有望在多個領域取代塑料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的俞樹宏院士領導的團隊研發出一種穩健可行的策略,可將纖維素納米纖維(CNF)加工成具有低密度、出色的強度和韌性以及出色的熱尺寸穩定性的高性能塊狀結構材料。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該團隊報告了一種高性能、可持續的環保結構材料,稱為纖維素納米纖維板(CNFP),可能在許多領域替代塑料,是鋼的4倍,比傳統的塑料和鋁合金還要高。

科研人員「節衣縮食」將成常態,多家高校壓減 2020 科研與教學預算

官方披露,財政部、教育部根據 2020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過緊日子」的會議精神,對部屬高校中央財政預算進行了兩次壓減。5 月 7 日,江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官網發布了《關於 2020 年基本科研業務費經費預算和使用調整的通知》。通知稱,江南大學 2020 年基本科研業務費由 5085 萬元壓減為 3745 萬元,壓減了 1340 萬元。5 月 6 日,中國農業大學也公布了該校本科教學經費調整方案,將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經費削減 517 萬元。此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多家高校都在近期對下一階段的經費使用作出了安排。

自然指數排名霸榜!中科院五次蟬聯該榜單第一

近日,2020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公布。其中,在全球化學機構Top 10榜單上,中國有8家機構上榜,表現強勢。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科學院以2524篇文章、955.76分再次位列第一。這是中科院自2016年以來,第五次蟬聯該榜單第一。

中科院與安徽省籤署共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合作協議

近日,中國科學院與安徽省在「2020年安徽省『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布暨線上交易會」上舉行共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籤約揭牌活動。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出席活動並講話,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國英主持活動。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安徽省領導鄧向陽、陶明倫、虞愛華、宋國權,中科院副秘書長汪克強出席活動。

FAST首次發現全新的快速射電暴

近日,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搜尋技術,結合深度學習,對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巡天數據進行快速搜索,並首次發現一個距離地球85億光年的全新快速射電暴。研究團隊介紹,FAST的高靈敏度使得它適合發現那些來自宇宙深處的快速射電暴,可幫助天文學家研究快速射電暴的發生頻率和亮度分布,並對它們可能的起源模型予以嚴格限制。

新研究發現月球表面仍在釋放碳

有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月球由地球和一顆火星大小的星體碰撞產生的碎片形成,這種碰撞產生的高溫會使與月球上的揮發性化合物都揮發掉。但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報導,日本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月球上現在仍然存在揮發性碳,這表明月球形成時的溫度較低,因此,這一發現對上述月球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

為求「清靜」,NASA要在月球背面安個望遠鏡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薩普塔實·班迪帕黑向NASA創新先進概念計劃(NIAC)提交了一個新方案——月球環形山射電望遠鏡項目,即在月球背面的環形山中建立一個直徑1公裡的射電望遠鏡。之所以搬到月球上,這是因為,在地球上,射電望遠鏡的觀測存在不少幹擾因素。如果把射電望遠鏡搬到月球上,它的觀測能力會比在地球時提升很多

「英偉達呼吸機」開源:計算機架構大師打造,成本暴減98%

英偉達首席科學家 Bill Dally 近日宣布了一款開源低成本機械呼吸機設計。Dally 表示,這款呼吸機的設計僅耗時幾周,對於這位職業生涯中對於半導體行業、超級計算機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學者來說,該項目相對比較簡單:呼吸機僅需使用現成的電子元件製作,成本約 400 美元,而且可以快速製造出來。

專家:狼瘡性腎炎高發於育齡期女性

專家指出,狼瘡性腎炎作為女性高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多樣化的臨床表現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諸多挑戰,當前更應強調規範治療的重要性,從診斷、治療到長期管理都需多個科室參與。5月10日,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發起、羅氏製藥中國支持、50多家醫院風溼科及腎內科醫生聯合啟動「蝶友悉望-白求恩·狼瘡性腎炎規範化診療計劃」,共同推動跨學科聯動診療。

新一代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運抵酒泉場區 專家詳解返回艙外觀

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東風著陸場,標誌著此次試驗船飛行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平安著陸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搜索回收分隊立即對返回艙進行了現場處置,並連夜將返回艙運出沙漠,停放在距離著陸點約38公裡的戈壁灘露營。而在9日,返回艙被吊裝、運抵酒泉場區。在試驗船返回艙著陸之後,它的一張照片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在這張照片中,試驗船返回艙直立在地面上,艙體上半部分露出的內部結構像兩個大大的眼睛,看起來很可愛,被很多網友稱為「史上最萌飛船」。

22天,多學科協同作戰!兩例超高難度雙肺移植手術獲成功

有這樣一批「逆行者」,他們在武漢徵戰22天,成功完成兩例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的雙肺移植,這標誌著我國對於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更是向世界展示出了肺移植的「中國實力」,以及提供了「中國經驗」。

探月重啟!俄羅斯計劃2025年前將3款探測器送上月球

1976年,蘇聯發射了最後一臺月球登陸器「月球-24」號,現在,俄羅斯希望繼續此前的探月事業。據美國太空網7日報導,俄羅斯計劃2025年前將3款探測器送上月球。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下屬知名航天企業拉沃奇金科研生產聯合體總裁弗拉基米爾·科爾梅科夫表示,新太空飛行器分別名為「月球-25」號(Luna-25)、「月球-26」號(Luna-26)和「月球-27」號(Luna-27)。

新型紫外線燈能迅速殺死新冠病毒不傷害人類

一種新型紫外線燈能否在車站、機場和學校中用於殺死危險的病毒,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的「新武器」?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此類用途的研究。哥倫比亞放射研究中心主任大衛·布倫納告訴法新社記者,該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對所謂的遠紫外線-C進行實驗,這種光線的波長為222納米,對人類來說是安全的,但對病毒來說卻是致命的。

馬斯克稱一年內完成腦機接口植入手術 人類最終將與AI共生

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多年來設想將人腦與電腦連接起來,以避免人類被人工智慧超越——這個夢想即將成為現實。這位億萬富翁在喬·羅根(Joe Rogan)的播客上說,他的公司Neuralink將在「一年內」準備好大腦植入物。馬斯克解釋說,這個過程包括移除一塊頭骨,然後機器人將電極插入大腦,把設備插入洞中,只留下一個小傷疤。「如果你不能擊敗他們,那就加入他們吧。」

獵豹啟發!研究人員造出迄今速度最快的軟體機器人

受到獵豹生物力學的啟發,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軟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在固體表面或水中輕鬆移動,而且速度比前幾代軟機器人更快。新型軟機器人還能夠輕鬆抓取物體,他們還具有足夠的強度來舉起重物。新型軟機器人被稱為「LEAP」,能夠以約3Hz的低驅動頻率,達到每秒2.7倍體長的速度——比以往快2倍以上。最新研發出來的LEAP機器人長約7釐米,重約45克。研究人員還證明,LEAP設計可以提高軟機器人的遊泳速度。與過去最快的遊泳軟機器人每秒0.7倍體長的速度相比,LEAP機器人附有鰭而不是腳,能夠以每秒0.78倍體長的速度遊泳。

長跑等運動可以激活小鼠的抑癌基因?澳國立大學發布最新研究成果!

日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顯示,長跑等運動可以激活小鼠肝細胞內的 p53 等抑癌基因,同時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緩解肝損傷,就算肥胖小鼠的體重不下降,肝癌發病風險也會大幅下降。實驗使用了肥胖/糖尿病模型小鼠,用化學致癌物誘導小鼠發生肝癌,通過讓小鼠運動的方式(跑轉輪裝置),選取實驗12周和24周的時間節點,分析小鼠肝臟出現癌灶前的細胞異常。實驗過程中,運動組小鼠在跑轉輪上一周最多跑到了40公裡。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學術頭條:俄羅斯批准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弦論三先驅獲2020年狄拉克...
    俄羅斯批准全球首個新冠疫苗《科學》網站報導稱,這也是全世界經批准的首支新冠疫苗。該疫苗的大型三期臨床試驗尚未開始,在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上列出的兩項早期試驗中,有76名志願者接種了該疫苗,但這些試驗或其他臨床前研究的結果尚未公布。
  • 加拿大政府批准首個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技術
    (抗擊新冠肺炎)加拿大政府批准首個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技術中新社多倫多5月13日電 (記者 餘瑞冬)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當地時間5月13日在渥太華表示,加拿大衛生部已經批准首個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技術。
  • 學術頭條:我國首次批准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
    新研究:「沉默突變」可能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這些突變雖然對其所編碼的蛋白功能沒有影響,但似乎使病毒具有比之前更強的生物學優勢。
  • 美批准首款非處方新冠病毒檢測系統 用戶可在家自行檢測
    本文轉自【海外網】;海外網12月10日電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當地時間9日報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緊急使用首款非處方家用新冠病毒檢測系統,18歲以上用戶可以自行購買並在家使用。
  • 學術頭條: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發現距地球最近的黑洞...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去年年底可能已全球傳播倫敦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分析了來自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超過7500個病毒基因組數據。研究人員確認了病毒基因組中198個曾重複發生的變異,從而探討病毒在人群中如何演變並逐步適應人類宿主。他們發現,這些新冠病毒共享的同一祖先來自2019年年底,這個時間段正好可能是新冠病毒跳躍到人類宿主的時間。
  • 學術頭條: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Ⅲ期臨床試驗啟動,陳薇/周強/...
    美國早期新冠肺炎病例數,可能是官方報告的80倍許多流行病學家認為,由於檢測問題、無症狀或有替代症狀的個體以及未能發現的早期病例,使美國最初的新冠肺炎感染率被低估。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Ⅲ期臨床試驗啟動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宣布,其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即將在阿聯開始國際臨床Ⅲ期研究。這標誌著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試驗(Ⅲ期)正式啟動。此前,這一滅活疫苗已通過Ⅰ/Ⅱ臨床實驗,安全性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並能使所有的受試者產生抗體。
  • 學術頭條:吸菸讓新冠感染更嚴重,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這是繼輝瑞疫苗之後第二支獲批進入歐盟市場的新冠疫苗。歐盟已批准訂購 1.6 億劑 Moderna 疫苗,由於該疫苗對儲存溫度要求較低,運輸難度或將低於輝瑞疫苗,這有望加快疫苗接種速度。歐盟國家從去年 12 月 27 日起開始疫苗接種,至今速度最快的德國僅接種 0.4% 人口,遠低於英國和美國(1%到2%)。
  • 全球疫情最新消息:美國2月初已出現死亡病例 德國批准首個新冠疫苗...
    美國2月初已出現死亡病例;義大利總理表示重啟經濟首先要保障健康安全;西班牙首相再提延長緊急狀態期限;英國數千名醫護人員被告知重新檢測;日本一幼兒園內8名嬰兒確診新冠肺炎。  美國累計確診840340例,美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出現時間或更早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疫情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23日6時30分左右,美國累計確診840340例,死亡46560例。
  • 學術頭條:中國又一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石榴促進棕色和米色脂肪...
    CGTN獨家專訪劍橋大學新冠病毒變種報告第一作者: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起源於武漢4月8日,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表文章「Phylogenetic偽裝潛入人體細胞 新冠病毒像「披著羊皮的狼」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日報導,英美科學家攜手製作出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模型,揭示了病毒如何偽裝自己,潛入人體細胞而不被發現。研究人員稱,刺突蛋白是抗體和疫苗研究的標靶,這一最新發現為開發出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重要信息。新冠病毒表面有很多凸起的刺突蛋白,病毒利用這些蛋白依附並進入人體細胞。
  • 學術頭條: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科學家喚醒1億年前海底微...
    新冠病毒導致嗅覺喪失的機制被發現:患者不用擔心永遠失去嗅覺由哈佛醫學院神經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最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嗅細胞類型。其中比較出乎意料的是,檢測嗅覺和傳遞嗅覺的感覺神經元並非易受攻擊的細胞類型。
  • 學術頭條:新冠肺炎少數族裔死亡率高,中國香港團隊打造人造眼,劍橋...
    》(A single dose SARS-CoV-2 simulating particle vaccine induces potent neutralizing activities,未經同行評審),公布一款 mRNA 新冠疫苗,並披露了全球首個關於 mRNA 疫苗動物實驗詳細數據。
  • 學術頭條:輝瑞新冠疫苗早期試驗結果積極,人類還有一個未知的祖先...
    根據她的團隊,BNT162b1是基於一種被稱為信使RNA的遺傳密碼,當它遇到新冠病毒時,幫助啟動身體的免疫反應。 實驗性新冠疫苗有效預防感染新冠的小鼠患上肺炎,由一種溫和病毒製成 近日,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實驗性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感染COVID-19病毒的小鼠患上肺炎。
  • 學術頭條:中國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湖北高校就業幫扶...
    中國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中國目前已經有3個疫苗獲批進入臨床實驗,其中陳薇院士團隊的腺病毒載體疫苗首個獲批進入臨床研究,已於3月底完成了一期臨床實驗,並於4月9日開始招募二期臨床實驗志願者,這是全球首個啟動二期臨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種。
  • 學術頭條:新冠或最早始於去年10月,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新冠病毒的新毒株或成主流 可能導致二次感染近日,一項發表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上的新研究顯示,一種新發現的新冠病毒(SARS-CoV-2)毒株正成為全球肆虐的主要毒株,並似乎比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初期傳播的毒株更具傳染性。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新毒株不僅傳播速度比此前發現的毒株更快,而且還可能導致二次感染。
  • 學術頭條:年底前可能有新冠疫苗結果出爐,《科學》封面報導人類...
    世衛組織:因嚴重不良反應而暫停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是正常程序10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針對阿斯利康公司因受試者出現疑似嚴重不良反應而暫停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無症狀感染後診斷出1型糖尿病 或為新冠直接誘發9月2日,《自然-代謝》就發表了這樣一例關聯病例:德國一名19歲男性患者在確診為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並康復後,被診斷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 學術頭條:首例新冠母嬰傳播被證實,嫦娥四號迎來第二十月晝,青少年...
    全球首例新冠母嬰傳播被證實:來自法國,新生兒有神經學症狀最新研究顯示:SARS-CoV-2(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母親可能通過胎盤,將病毒傳染給嬰兒。已康復新冠患者對二次感染平均僅產生14%的免疫力目前,不少科學家和政客希望人們只用注射一次新冠疫苗就可以獲得免疫力,但似乎這一期望很容易落空。最新的一項抗體研究明確警告稱,已康復的新冠患者對第二次新冠病毒感染僅僅會產生14%的免疫力——這表明,如果有人感染了導致新冠肺炎的100種SARS-Cov-2病毒,其中的86種仍然能夠通過ACE-2受體進入人體。
  • 美國FDA批准了,部分新冠檢測試劑盒可在家收集樣本
    美國FDA批准了,部分新冠檢測試劑盒可在家收集樣本 澎湃新聞記者 陳宇曦 綜合報導 2020-04-22 10:04
  • 雙語:英國成為首個批准新冠疫苗的西方國家
    (原標題:英國成為首個批准新冠疫苗的西方國家 下周開始接種)
  • 學術頭條:美新冠疫苗人體試驗初步結果,喝酒臉紅的人易患胃癌,中國...
    《自然》:終於搞清了新冠病毒會怎麼搞亂細胞通路,而它的弱點也暴露了近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者提取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細胞的蛋白質組,並做了分析。該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謂是把細胞通路「搞得一團糟」,影響了包括蛋白翻譯、RNA剪接、碳代謝以及核酸代謝等多個方面。但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從中找到了潛在的治療靶點。
  • 美新冠疫苗接種或12月11日啟動 美官員:明年有望實現「群體免疫」
    斯拉維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說:「我們的計劃是,在疫苗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的24小時內,就能將其運送到接種點。」他說,這個日期可能是在12月11日或12日。據說,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疫苗顧問會在12月10日開會討論批准疫苗事宜,輝瑞和莫德納等藥企表示,新冠疫苗目前的有效性至少達到了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