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三八線上的家書:抗美援朝珍貴文物背後的故事

2020-12-03 騰訊網

圖為謝偉禮寫的最後一封家書。(資料圖片)

「今天已是10月6日,這封信上段是在9月28日寫的,現在才接下去寫,時間實在是太緊迫,軍郵也很不方便。多少天我們同日月相伴,爬過白雪皚皚的高山,涉過刺骨寒冷的冰河,身體像刀割一樣的生痛。我們不能有光,敵機在頭上盤旋……」

「陽曆新年我們是在大雪紛飛向南挺進的路上度過的,按實說確實是艱苦的,但一想到祖國人民現在正是歌舞盡歡的快樂時光,我們就覺得特別有意義,我們的勁頭也就更足了。」

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居民謝倚蘊家中,保存著十幾封來自抗美援朝戰場的書信。祖母去世前,它們被慎重地交到謝倚蘊父親手上。2018年,84歲高齡的父親又把這些書信交託給了謝倚蘊。泛黃的信箋頭上是一排紅色印刷字「慶祝志願軍出國二周年紀念信箋」,中間印著志願軍五角星徽章。落款處的繁體鋼筆字蒼勁有力:「男 偉禮 於朝鮮三八線前線」。

偉禮,是謝倚蘊的大伯謝偉禮,他是謝家幾代人心中的英雄。1947年,謝偉禮投筆從戎,後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軍69師,於1952年9月赴朝作戰,曾擔任69師警工營書記。1953年3月,因在撤離途中折返回去搶救重要文件,謝偉禮犧牲在戰場,年僅25歲。

「在我們家,對大伯的追憶氛圍一直都很濃,刻骨銘心。」 已經58歲的謝倚蘊說,在她的童年記憶裡,別人家的堂屋掛匾額舊畫,而謝家則掛著正方形紅絨底、燙金字匾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書「光榮之家」。長輩們一遍遍告訴她:這是你大伯用年輕的生命,為家族留下的無上榮光。

祖屋靠路邊的東廂房,是謝偉禮生前住過的,也是謝倚蘊中學時代的住處。有一段時間,每天放學後,謝倚蘊都會在靠窗的八仙桌上,就著垂吊下來的燈光,一頁頁翻閱伯父的遺墨。

信中有戰場環境的艱苦:「溫度低至零下三四十度,墨水結冰,鋼筆要在火上烘烤好久才能寫。軍輸很困難,常常吃不上飯,即使吃也是抓把雪和著面下肚,胃老是痛……」

有與敵人鬥智鬥勇的經歷和殲敵的喜訊:「守衛在三八線上,敵軍的炮火在向我們射擊,飛機在空炸,我們白天隱蔽在防空洞,晚上出來行動,出其不意地攻擊敵軍的防禦。」

也有一腔柔腸和濃濃孝心:「信弟最近學習怎麼樣了?以後沒有文化就不能好好的為黨工作,一定要努力讀書。」「二妹也生了個女兒叫紅蘭是嗎?等我回來,該會叫我舅舅啦!」……

謝偉禮的書信,一些是寫給家裡的,一些則是寫給同窗兼好友寶永年。據謝倚蘊介紹,1978年秋,時任江西日報社主任編輯的寶永年經多方打聽,找到了謝家,進門便對著謝母下跪:「兒子來看你了。」他帶來一包用牛皮紙嚴嚴實實包裹著的文件,小心翼翼地打開來,是兩本線裝的泛黃信箋和兩本日記本。信是謝偉禮從朝鮮戰場寫來的,日記則是謝偉禮出徵朝鮮前交與寶永年保存的。兩人約定,勝利歸來,原物奉還;如以身報國,由寶永年轉交家人。

「要是我們不能在三八線上守住,大量殲滅美國侵略者的話,也許敵人就會到我們祖國的東北,祖國人民的和平生活就無法保障了……生命也許在必要的時候貢獻在抗擊美帝上,但是我們毫不可惜,因為我們深深地知道我們死是光榮的……」

這是1953年3月1日謝偉禮寫給寶永年的信,也是他寄出的最後一封信。1953年6月12日,寶永年接到謝偉禮所在部隊寄來的訃信:六十九師警工營書記謝偉禮同志於本年3月13日遭受敵人炮擊光榮犧牲。

謝偉禮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千千萬萬為保家衛國而犧牲的先烈之一,像這樣的戰地家書故事還有很多。它們浸染過猛烈的炮火、紛飛的大雪,帶著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穿越時空,給人以啟示和信心。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八個字,在謝家人心中有很重的分量。據謝倚蘊回憶,小時候每當有抗美援朝的電影,長輩們都會帶她去看,直到現在,謝倚蘊都能清晰講出《上甘嶺》《英雄兒女》等電影中的情節。謝倚蘊也把伯父的故事講給自己的子女,女兒在識字階段最早能讀的字就是祖屋牆上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現在,謝倚蘊將伯父家信送到鎮海區招寶山街道家書館複製保存,原件還留在家中妥善保管,「要一代代傳承下去」。從鎮海區民政局退休後,她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多年資助貴州貧困地區學生讀書。「我的孩子現在都是黨員,我們繼承著伯父的血脈和秉性,盡最大努力為祖國和人民做些貢獻。如果伯父英靈有知,一定會感到非常欣慰。」謝倚蘊說。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作者 郭興

編輯:應曉燕

流程編輯 吳越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珍貴文物背後的故事:擔架見證鋼鐵戰士
    圖為抗美援朝擔架隊運送傷員的情景。(抗美援朝紀念館供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趙宇航報導在遼寧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有一件特殊的文物。它長300釐米、寬67釐米,由幾根原木和草繩組成,長方形的木頭骨架之間,部分草繩已經破損斷裂。
  • 軍團策劃|「軍號、十字鎬、衝鋒鎗……」探尋抗美援朝文物背後的故事
    「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展出文物一千多件 而每一件文物的背後 都有著令人動容的英雄故事
  • 「我在外面不需要記掛,見信如見面……」 抗美援朝上的那些家書...
    「溫度低至零下三四十度,墨水結冰,鋼筆要在火上烘烤好久才能寫。」「軍輸很困難,常常吃不上飯,即使吃也是抓把雪和著面下肚,胃老是痛……」「我在外面不需要記掛,見信如見面,以後將你的心意寫信說明,以免我在外掛念……」滑動查看更多家書
  • 銀幕中的抗美援朝·青年官兵對話劇中人|《三八線》
    開欄的話 歲月如流,彈指一揮間,北緯38°線上的炮聲已遠去,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經整整70周年了。回眸歷史,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時時喚醒著國人記憶中的那份熱血與感動,志願軍英雄的銀幕形象也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的榜樣。
  • 韓戰在三八線開始,又在三八線結束,這是巧合嗎?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中國人民志願軍在1950年10月份開始趕赴朝鮮戰場,開始了為期3年零一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但是韓戰在三八線開始,又在三八線結束,這是巧合嗎?在蘇聯武器的支援下,中國志願軍猶如熊熊烈火再次「燃起」,古詩中「大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很形象地形容了中國志願軍,雖然沒有武器上的優勢,但是中國志願軍有強大的毅力,抱有目的性的戰爭,很快便挽回戰局,再次將美軍打回三八線。最終止於三八線,這是巧合嗎?並不是,而是戰爭實力的最終結果。
  • 龍希雲:三八線上築和平
    ,曾在三八線上駐防了近三年的時間。1952年的六七月間,他隨部隊乘火車從福建到了安東,參加了抗美援朝。龍希雲說他們跨過鴨綠江後,直接從新義州連夜步行趕赴三八線一帶駐防,行軍中都是晝伏夜出,平均一夜能走一百多裡路。「那時候年輕一心想將美國鬼子趕出朝鮮去,行軍途中雖然經常遭遇美機轟炸,但從來沒沒感覺到累過,更不害怕。」談起那次長途行軍龍希雲依然記憶猶新。
  • 抗美援朝,艱難決策背後的考量
    10月3日凌晨,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他通過印度總理尼赫魯把中國政府的態度轉告給美國,再次向美國當局發出了嚴正警告:「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他們判定,中國在軍事上不具備單獨進行幹涉的能力,不會冒險插手解決朝鮮問題,不敢同組織有序的美國三軍進行較量。朝鮮 發出求援信出兵還是不出兵?同樣是在10月3日,毛澤東收到了一封由金日成和樸憲永聯名寫的求援信。信中直截了當地說:「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 紀念抗美援朝影視作品密集 影視劇不止《金剛川》……
    《英雄兒女》 《英雄兒女》共6集,每集52分鐘,按照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進程,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現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壯麗圖景,凸顯抗美援朝的偉大精神和現實意義。值得一提的是,此片對101名志願軍老戰士進行了搶救式採訪,披露了十分珍貴的歷史影音資料。
  • 文物中的抗美援朝丨英雄旗幟篇:「黃草嶺英雄連」獎旗
    央廣網8月10日消息(姜廷玉)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70周年了。抗美援朝戰爭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還給我們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物。這些珍貴文物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感人的故事,它們從不同側面見證了抗美援朝戰爭這一驚心動魄的偉大歷史,折射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廣大指戰員不畏強敵、浴血奮戰、不怕流血犧牲、不怕艱難困苦的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艱苦奮鬥精神,反映了全國人民在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
  • 家書信封背後的「東方奧斯維辛」故事——探訪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
    原標題:家書信封背後的「東方奧斯維辛」故事——探訪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參考消息網9月18日報導參考消息報社駐瀋陽記者徐揚和趙洪南近日探訪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並發回題為《家書信封背後的「東方奧斯維辛」故事——探訪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的特別報導,內容如下
  • 志願軍老戰士創作歌曲《三八線上凱歌旋》
    昨日,年近九旬的志願軍老戰士張布清老人再度高唱起自己和兒子一起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年而創作的歌曲《三八線上凱歌旋》。「1953年的秋天,三八線上凱哥高旋……長白山上紅旗招展,鴨綠江畔碧波翻騰,為勝利高呼祖國萬歲。」慷慨激昂的歌詞讓在座的人們都激動得流下了熱淚。
  • 韓戰始於三八線,為何又止於三八線?是巧合還是必然?
    1950年6月25日,朝鮮在蘇聯的默許下突破三八線進攻韓國,隨後美國進行了武裝幹涉,使本來是內戰的韓戰演變成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中國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也被迫以志願軍的名義參加了這場戰爭。隨後又示敵以弱,在東西兩線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將敵誘致預定地區後,實施戰役迂迴、分割包圍,一舉殲敵3.6萬人,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志願軍僅用兩個月時間,便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之後,志願軍克服困難,乘勝追擊,一度將戰線推進到三七線附近。
  • 韓戰為什麼起於三八線又止於三八線?看完你就知道了
    韓戰(朝鮮內戰)從三八線地區爆發,美國立即進行武裝幹涉,使本來是內戰的韓戰演變成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中國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也被迫以志願軍名義參加了這場戰爭。整個韓戰歷時三年零一個月,於1953年7月23日朝鮮停戰協定籤字,韓戰又在三八線地區結束。為什麼韓戰起於三八線又止於三八線?
  • 《傅雷家書》背後的真實故事
    昨天世界聞名的 華裔鋼琴演奏家傅聰去世了,從而在華夏大地又颳起了一陣《傅雷家書》旋風。說起這本書,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小有影響,但是它真正在中國大陸大熱還是在2017年入選教育部編寫的全國初中語文課本以後了。現在連一些街頭販夫走卒之類的都會互相打聽哪個書店有賣《傅雷家書》,為啥?
  • 「三八線」上的哀思
    幾乎每天上午,69歲的康明都會戴著花鏡,坐在陽臺,打開智慧型手機,點開衛星地圖,按著牢記在心的大致經緯度在屏幕上不斷放大,直到手機上顯現出當地的衛星圖片影像。那是朝鮮半島聞名世界的「三八線」附近的一處墓地,康明的父親、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軍第7師第19團團長康致中長眠於此。
  • 飛越三八線擊落美軍戰機
    江蘇省軍區蘇州第五幹休所離休幹部施光禮回憶往昔—— 飛越三八線擊落美軍戰機 ■張慧軍 本報記者 李建文 「不能忘記歷史 這位精神矍鑠、身體硬朗的老人,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朝鮮戰場上,他先後擊落4架美軍戰機,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 「我是1945年5月入伍,1949年10月經過嚴格挑選,被送到空軍第四航校學習飛行,歷任飛行員、中隊長和副大隊長。」蘇州的雨季,總會讓施光禮回憶起70年前的那場戰爭。
  • 「和平的界限」,軍事上的「三八線」究竟是怎麼來的?
    1850年10月25日,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作戰,掀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特殊的抗美援朝戰爭,而這場戰爭中,中國不僅確立了自己無與倫比的地位,更關鍵的是,朝鮮半島上的局勢也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一頁。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籤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
  • 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展數字展館線上參觀指南
    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展數字展館線上參觀指南  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數字展館」終於和大家見面啦,打開數字展館,讓您足不出戶如親臨博物館,不僅如此,還可以將展櫃中的文物「點」起來,與文物近距離「接觸」
  • 抗美援朝最後一戰!解析巨製戰爭片《金剛川》,背後的故事
    近年來,主旋律的獻禮片層出不窮,獻禮主題也各不相同,2017年,獻禮建軍90周年;2019,獻禮建國70周年,而今年,2020年,國慶獻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獻禮抗美援朝戰爭七十周年的影片,《金剛川》也將在紀念日前夕,10月23日,全國上映。
  • 這艘軍艦上,7名官兵的祖輩是抗美援朝老兵!
    海軍新聞訊(張海龍 楊鴻軒 吉建城)10月26日,齊齊哈爾艦水兵餐廳座無虛席,該艦7名官兵講述自己祖輩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故事,這些老兵有的已經過世,有的「深藏功與名」,但他們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深深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名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