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和老虎是地球陸地上最頂級的捕食者了,按照生物學中關於天敵的定義,在自然環境中,沒有任何動物專門以獅子和老虎為食,因此它們二者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既然沒有天敵,那麼是否就意味著獅子和老虎都是自然死亡(比如老死或者因病致死)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它們在捕獵和棲息生活中,也會受到各種威脅因素,有些因素都還是致命的。因各種意外致命以及自然死亡後,獅子和老虎的屍體我們卻很難看到,這是什麼原因呢?
獅子在歷史上曾經分布區域比較廣泛,不過由於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的捕殺,目前獅子僅分布在非洲,而且主要的分布區域位於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草原地帶。由於非洲獅為群居動物,除了單獨活動的流浪雄獅以外,無論是一個正常的獅群,還是由若干流浪雄獅所組成的雄獅聯盟,由於明確的工作分工和團結協作的捕獵模式,都明顯提升了獅群的戰鬥力,在正常情況下沒有任何動物敢於挑戰一個穩定的獅群。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獅子在成長和生活過程中,能夠引發其死亡的因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然死亡,二是因疾病死亡,這兩點是任何生物都無法避免的。除了這兩點之外,還包括侵入尼羅鱷的領地被拖入水中死亡;落單的雌獅、幼獅被成群的鬣狗圍攻被「掏肛」而死;為侵奪獅王,雄師之間展開激烈搏鬥,落敗的一方因受傷嚴重而死亡;在捕獵大型食草動物,如野牛、角馬等,有時也會遭受重創而死;最後就是人類的捕殺了。
從以上能夠引起獅子死亡的各種因素來看,被尼羅鱷和鬣狗群捕殺之後的獅子屍體,自然就被它們直接吃掉;而被人類捕殺後的獅子,有一些則被人為處理作為它用,有一些僅被當作娛樂消遣和滿足攻擊、炫耀等欲望的對象,最終被留在了草原上。與此同時,自然死亡、因疾病死亡、雄獅爭鬥後死亡以及被大型食草動物反殺的獅子屍體,也是自然留在了草原上。而非洲草原上的食腐動物有很多,最典型的莫過於鬣狗和禿鷲,在遇到獅子屍體之後,它們便會成群結隊地出現,很快就會將屍體分食殆盡,剩下的「殘體」,則會將給小型的食腐動物(比如蚯蚓、螞蟻等)和細菌來處理了。
現在再來看看老虎。老虎和獅子的棲息環境、生活習性有著明顯的不同,一方面老虎都棲息在茂密的森林中,目前來看都分布在亞洲的東北和南部區域,僅存有5個亞種。第二就是老虎屬於獨居動物,捕食獵物時善於隱蔽和突襲,不打無把握之仗,一般情況下不會與森林中活動的其它兇猛動物(比如黑熊和狼群等)發生衝突。第三就是老虎的攻擊力非常強大,其強大的咬合力、尖銳的牙齒和腳爪、巨大的拍擊力以及敏捷的身姿,都會極大提高其捕獵的成功率,即使面對野豬這樣身型較大的獵物,也不在話下。所以,在老虎的棲息環境中,基本上沒有對其產生致命威脅的其它野生動物,在捕獵時一般也不會出現像獅子那樣,能對其造成反殺的情況。
因此,老虎在自然狀態下,絕大多數都是自然死亡或者因疾病而死亡。由於目前5個亞種的老虎的野外種群數量都非常少,都被列入了最高級別的保護行列,老虎活動的區域也大多都設立了自然保護區,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和密切監控。那些死亡後的老虎屍體,多數也都會被保護區內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發現,從而被帶出開展相應研究或者進行無害化處理。
假如老虎死亡的地點非常隱蔽,人們一時發現不了,那麼屍體就極有可能被森林裡其它食肉動物或者大型雜食性動物發現並且吞食,比如花豹、黑熊、森林狼等等。而如果這些動物也沒有發現的話,那麼老虎的屍體,就會在自然狀態下在各種小型食腐動物和細菌等分解者的作用下自然腐爛,最終變為養分回歸到大自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