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令人心碎的畫面......據《澳大利亞ABC》報導,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Tasmania)西岸海灣在周一(21日)發現約有270頭鯨魚擱淺,其中至少有25頭鯨魚死亡。目前擱淺原因未明,也是澳大利亞近10年來最嚴重的擱淺事件。
據悉,當地民眾在塔斯馬尼亞麥格理角(Macquarie Heads)附近的沙灘上發現有鯨魚被衝上岸,接著在不遠的淺水區發現一群鯨魚在水中掙扎,隨後上報當地管理局。當管理局的海洋保護小組趕到時,最初以為只有約70頭鯨魚被困。但從高空觀察後,發現擱淺的鯨魚數目相當龐大,遠不止此數。
野生動物管理局西北區域負責人迪卡(Nic Dekaa)表示:「鯨魚擱淺共有3個不同地點,大約有270頭。救援任務預計將於22日凌晨開始,但很難評估可能有多少鯨魚死亡。」「當我們開始救援時,會出現漲潮,這將對我們救援有利,因此我們將力爭充分利用這種情況。」
而來自保育團體World Heritage Cruises的蓋伊·格林寧(Guy Grining)乘直升機飛越擱淺鯨魚群上空時發現,至少有超過25頭鯨魚已經死亡。「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景象,大概有25頭鯨魚在沙灘入口處,其他250頭鯨魚正在沙洲上掙扎著......」
根據海洋保護小組的觀察,這些擱淺的鯨魚都是領航鯨(Pilot whales)。雖然名字帶有「鯨」字,但其實它們是世界上第二大海豚,幾乎遍布全球海洋。雄性均長6米,最長8.5米,重約3-4噸。雌性稍小一些,最長6米,均長4.8米,重約1.8-2噸。而領航鯨之所以得名,是因為人們相信鯨群跟隨一位首領活動,另外在航海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跟著領航鯨行船可以避開暗礁等危險。
其實澳大利亞出現領航鯨擱淺並非什麼罕事,但大多數擱淺是單個個體。大量集體擱淺的現象則是不尋常的,澳洲上一次涉及數百頭領航鯨擱淺還要追溯至10年前(2009年,塔斯馬尼亞海岸約200頭領航鯨擱淺)。另外紐西蘭海岸出現鯨豚擱淺的機率為世界之最,平均每年約有300隻海豚和鯨魚擱淺。其中世界上第一大集體擱淺事件發生在1918年,當時有1000多頭領航鯨在紐西蘭東南方800公裡遠的查塔姆群島附近擱淺。
事實上,鯨豚都會導航。若是單獨個體擱淺的話,無非是生病、年紀大、遭到掠食者攻擊及被漁網纏住等方面有關,但集體擱淺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目前海洋動物學家推測鯨豚集體擱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水下聲吶和船隻噪音,導致鯨豚回聲定位受損,從而迷失方向,誤入淺水區域。已有研究表明,瓜頭鯨和柯氏喙鯨最容易受到美國海軍用來偵測潛艇的中頻聲吶影響。
二是為救同伴,結果一起擱淺。鯨豚是高度社會化的生物,科學家猜測它們之所以會集體擱淺,是因為一兩頭鯨豚在擱淺時向同伴發出求救信號,結果族群成員在響應信號去解救同伴時一起擱淺了。
三是首領沒帶好隊伍。像領航鯨都有幾隻「高瞻遠矚、經驗豐富」的年長雌性作為族群首領帶隊,如果負責帶隊的首領生病或失去方向感,就可能讓整個族群一起擱淺。像螞蟻死亡漩渦一樣,一旦領頭蟻失去方向,整個蟻群就會陷入「死亡漩渦」。
四是環境中毒等。如海洋出現石油汙染、赤潮等環境因素引起的大規模擱淺或死亡事件。舉個例子,智利在2015年有337頭塞鯨S體被衝上岸,其身體沒有明顯傷痕、胃部沒有塞滿垃圾等,最後推斷是有毒藻類「赤潮」爆發導致塞鯨中毒死亡。
還有地磁幹擾、太陽活動、極端天氣等等.......最後,希望每一頭鯨豚永遠都不會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