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歷險記》根據西班牙經典繪本故事改編,原著已經出版了超過75年,被翻譯成超過16種語言的兒童讀物。
1938年,它超過《飄》成為美國第一暢銷書。
1938年華特·迪斯尼改編成短片,獲得1938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2009年的奧斯卡影片《弱點》也引用了該故事,麥可·厄爾的故事與《公牛歷險記》中公牛費迪南的命運相似。
最新動畫版《公牛歷險記》是由《裡約大冒險》的導演卡洛斯·沙爾丹哈執導,約翰·塞納、凱特·邁克金農、吉娜·羅德裡格茲等數位演員參與配音,藍天工作室製作,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發行,影片入圍本屆金球獎最佳動畫獎,如無意外,同時也將會入圍之後的奧斯卡。
《公牛歷險記》的主角是一頭生性溫柔善良,不喜歡角鬥卻喜歡鮮花的公牛費迪南,它常常坐在牧場外那棵它最愛的樹下,靜靜地聞著花香。然而因一場意外被誤解成兇惡的野獸,被捕之後送往他鄉被逼做一隻鬥牛,為了回到家,它不得不踏上了一場冒險旅程。
電影上映後,因動畫中的費迪南拒絕在鬥牛場上暴力戰鬥,已經成為了和平主義的象徵角色,也有人認為它代表了挑戰刻板印象的酷兒族群。然而在75年前保守的社會中,這樣的故事劇情卻被認為在「宣揚和平主義」,因頗具爭議原著甚至在數個國家被查禁。
不過時移勢易,因其故事內容呈現出LGBT友善的氛圍,《愛花的牛》一書被教育專家和家長,一致認可推崇,以此來教導孩子尊重他人的多元樣貌,也接受自己與他人不同的事實。距原作出版八十年後,費迪南終於在近期躍上大銀幕,此片在北美上映之後,受到好評也讓全世界感受到了費迪南這頭「萌牛」的溫柔魅力。
《公牛歷險記》也不免被看作是——藍天工作室順應歐美市場「政治正確」,諷刺種族歧視的試水之作。看過的觀眾甚至給與了成人向動畫的評價。有人認為,這是一部站在動物角度嘲諷人類的動畫,農場牛對鬥牛場的憧憬,不免讓人想起《逃出克隆島》中的的「世外桃源」,都是一去不返的騙局。也像之前那部R級動畫《香腸派對》一樣「引人深思」。
影片中的最後一段,從「人鬥牛」變成「牛鬥人」,不但諷刺了鬥牛這項運動的殘忍,又一定程度保持了鬥牛士尊嚴。最後觀眾選擇放棄觀看「鬥牛表演」,這場「鬥牛」最終沒有受害者。導演選擇這樣的處理手段,也代表了傳統文化與人道主義的折中:面對一次蓄意激起的人性憤怒,最好的辦法是以「退讓」終止戰爭,不得不佩服導演在這部動畫電影中,還蘊含了這樣深刻的意義。
針對《公牛歷險記》的劇情內容和設定,文化評論家湯尼‧布拉佛寫道:「費迪南道出了所有同志孩童未來都將經歷的心境:這就是我的樣貌,而我不會為此而道歉」,他認為比起反戰英雄,「這個角色作為一個同志的代表樣貌會更加合適:每當我停下腳步、聞路邊的花香時,永遠都會想到那隻美麗的公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