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如何藉助玩具&遊戲在家裡「玩」出「英語力」呢?來看看奶爸兼小學英語課外輔導老師給大家的建議吧,點擊(→這裡)了解詳情。
Hi,大家好。你給孩子買過音樂類的玩具嗎?
在過往我們與大家溝通交流中發現,音樂類玩具確實是較少被家長提起的一類玩具。家長們反饋不太願意主動給孩子買音樂類玩具,因為覺得敲敲打打的音樂玩具可玩性偏低,音準等也沒那麼好;再有一個原因就是覺得玩耍過程太吵鬧。
音樂玩具屬於感官玩具的一種,通過聲音來吸引兒童注意力和興趣。對於嬰兒期的寶寶來說,家長可以選擇一些聲音柔和不刺激,音量適當的玩具或材料,來跟寶寶做「找聲音」的遊戲。等孩子再大一些,家長可以選擇一些互動性更強的音樂玩具,讓孩子體會發出動作與聲音出現之間的對應關係。
不久前,我們在平臺上測評了一款設計細節用心,並且兼具了視覺+聽覺+觸覺的音樂玩具。藉助這款玩具,家長不僅可以與孩子開小型音樂會,還可以和孩子玩聽力遊戲。與此同時,這款玩具的設計細節用心,昆蟲造型的樂器和不同的顏色、可觸摸紋路設計,還可以給孩子提供視覺、觸覺的遊戲機會。
長按二維碼進入平臺閱讀該期更多測評報告
測評玩具名稱:B.比樂 砰砰砰敲擊樂團
小測評員信息:女(步步) 2歲10個月
小測評員家長:江潔
咚咚鏘鏘叮叮鐺鐺——昆蟲樂團歡樂多!
有請昆蟲樂團隆重出場,噔噔噔噔~
▶ 玩具定位:一款昆蟲字母造型的樂器玩具。
▶ 內外包裝:包裝相當結實,整個鼓身包有一層塑膠袋,鼓面和鼓身間用硬塑料條連接,再由膠帶固定粘牢,鼓中玩具上蓋一層硬塑料鑲嵌固定防止搖晃,小件玩具之間用硬塑料條連接。採用可回收塑料材質,安全無毒。昆蟲字母造型,萌萌有趣,啟蒙益智,設計符合兒童審美。質地圓潤,有觸感,有質感,方便抓握。
▶ 配套說明書:中文產品合格證一張,外文產品說明書一張
獨特的昆蟲字母造型樂器:昆蟲兼有ABC字母造型,ABC恰恰又是昆蟲的英文首字母大寫,形象和字母巧妙結合。
▶樂器一:大鼓和傻傻的蜈蚣鼓槌(drum with big handle & silly centipede drumsticks)
大鼓,有把手,有背帶,有一側的鼓面的可以打開,還配有一對傻傻的蜈蚣沙錘。大鼓嘛,生來命運就是被「敲敲敲」的,不知道他會不會暈,反正敲的人是真的很過癮,感覺很解壓,就連沒什麼壓力的寶寶也很愛他。
寶寶大點,就可以斜挎(掛脖子上有點兒勒)在身上,仰起脖子,手拿鼓槌,「咚咚咚咚」,招搖過市,氣派十足。
當然,大鼓還有一個貼心之處就是他兼具收納,讓昆蟲們有家可回,為家中的整潔度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不過,有一絲不足之處就是鼓面的塑料材質,很容易受傷刮花,影響美觀。
▶ 樂器二:螞蟻鈴鐺(jungle bell ant)
「鈴鈴鈴、鐺鐺鐺」,螞蟻大姐唱著銀鈴般清脆悅耳的歌聲來了。她腿上穿著黃橘兩色相間的闊腿條紋褲,時尚簡約,細看原來是一個大寫的A,「A is for Ant(螞蟻).」 螞蟻搖鈴形象是螞蟻,而腿的部分是螞蟻英文的首字母A。
▶ 樂器三:忙碌的小蜜蜂沙錘(busy bee maracas clacker)
「譁譁譁」,這是忙碌的蜜蜂小弟扇動著小小的翅膀正唱採蜜歌呢!「B is for Bee(蜜蜂).」 大寫B正是小蜜蜂的小翅膀呢。他還有圓滾滾的大肚子,肚子下方有把手方便寶寶抓握。小蜜蜂沙錘裡是彩色的小圓球,搖起來,發出「譁譁「的聲音。
步步第一眼就把小蜜蜂認成了「小花生」,你們看像不像呢?小花生是步步特別喜歡的一個繪本人物形象,她對這一系列的繪本可謂百讀不厭。
▶ 樂器四:可愛的毛毛蟲搖鈴(cute caterpillar tambourine)
「叮叮叮」,毛毛蟲正蜷縮在樹上貪婪的吃著葉子呢,當然,貪吃不是什麼壞事,他在積蓄能量,為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而努力。「C is for caterpillar(毛毛蟲).」 字母C就是他蜷縮的小身體。
▶ 樂器五:搖搖蛋沙鈴(one shake-shake egg)
一顆可以搖來搖去的蛋,「沙沙沙」的蛋。
▶ 遊戲一:大聲和小聲
「咚~」用勁兒敲鼓,就是「大聲」,「咚」輕輕敲鼓,就是「小聲」。跟孩子一起嘗試敲出大聲和小聲,當出現大聲時,要兩隻手捂住耳朵,表示太吵了;當出現小聲時,食指要放在嘴邊「噓」,表示要安靜。
這個遊戲很好:一是步步很愛玩,有時候自己拿起鼓槌,大聲、小聲的玩起來,其實這是她發出一種邀請信號,然後我就會跟她玩兒一陣。二是有了大聲和小聲的概念,當她發出過於吵鬧的聲音時,只要我們示意小聲,如「噓!小聲,怕影響到鄰居休息哦」,她就會很配合安靜下來,這對她自控力的培養也有幫助哦。
▶ 遊戲二:快和慢
節奏遊戲。「沙沙沙「,連續不斷地搖沙錘,代表快;「沙。。。沙。。。沙。。。」有停頓的慢慢搖沙錘,代表慢。可以通過設定一些指令來玩,比如,「讓我們像毛毛蟲一樣慢慢爬。」就對應「慢」搖;「讓我們像蜜蜂一樣迅速飛。」則對應「快」搖。在遊戲中去感受和體驗快與慢。
▶ 遊戲三:昆蟲樂器找夥伴
認知遊戲。首先,讓步步認識這三種動物:螞蟻、蜜蜂和毛毛蟲。可以檢驗一下,找出真實的螞蟻、蜜蜂和毛毛蟲的照片,將照片和三種樂器配對,能配上即表示認識了。接著,學習這三種昆蟲的英文名字:ant,bee,caterpillar。然後,就可以玩遊戲了,我來說出昆蟲的英文名字,步步來找到相應的樂器,配對成功即可。成功了別忘了給寶寶一個大大的贊哦!
同樣的方法,也可以與字母ABC來配對。(這裡可以先認識字母ABC,再找,「步步,你找找看B藏在小蜜蜂的哪裡呢?)
▶ 遊戲四:昆蟲樂團歡樂咚咚鏘
即興遊戲,播放一些節奏明快的音樂,然後手持樂曲即可隨音樂起舞了。比如臨近聖誕,我就選了一首《Jingle bells》,步步就繞著家裡的大圓墩子,一圈圈轉,手舞足蹈的,也很起勁兒。所以我又不經感慨:快樂有時就是這麼簡單!
▶ 遊戲五:古老遊戲——擊鼓傳花(多人遊戲)
暴露年齡的遊戲,相信媽媽爸爸們都知道怎麼玩兒。在這裡提到這個遊戲,就是懷舊一下,追憶一下。這個遊戲裡的鼓呢,只是一個配角,上學時,也基本由課桌代替。
▶ 蜜蜂沙錘 VS 自製沙錘
① 自製沙錘材料:塑料瓶、各種糧食(米類、豆類等隨意選)適量
我選了四種日常家裡都會用到的糧食:小米、黑米、綠豆和紅芸豆。他們大小不一,顏色各異,因此搖起來發出的聲音也不同。
② 製作過程:把每種糧食分別放入塑料瓶就OK了。
③ 自製沙錘玩兒法
首先熟悉每一種沙錘的聲音,分別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如小米沙錘。然後蒙住眼或背過身,搖晃其中一種,讓步步來猜。也要互換角色:步步來搖,媽媽猜。最後,每人選兩個沙錘,就可以開始群魔亂舞啦。
這個遊戲的好處就是不僅認識了至少四種糧食、四種顏色,還很鍛鍊耳力,因為它需要你能識別並且聽出四種不同的聲音(小米和黑米的聲音會很接近喲,不仔細聽大人也會混淆的)。
▶ 比樂大鼓 VS 廚房「大鼓」
廚房「大鼓」?當然就是每家每戶的廚房都有的鍋碗瓢盆啦。
爸爸媽媽們都知道,在寶寶會爬會走以後,探索欲望很強,我們一個不小心,就讓他們溜到了「玩具天堂」——廚房,也許你買了很多價格不菲又有趣的玩具,小傢伙就是看不上,偏愛自己從廚房裡淘來大鍋大勺、大碗大鏟的。
關於這個廚房器具能不能玩兒的問題,我們家裡內部曾爭論過:我覺得沒什麼,這是孩子正常的探索,只要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玩兒,比如擀麵杖、矽膠鏟子,我烘焙用的各種模具,都可以拿去;但她爸爸覺得不行,做飯的東西怎麼能玩兒呢?太不衛生了(當然除了安全問題,也就是衛生了)。但用之前洗一洗不就行了?反正也就不了了之,步步再大也就沒有之前那麼大興趣了,當然偶爾還是會拿出一兩件來玩兒玩兒。
正好家裡有一本《咚咚鏘鏘演奏會》的繪本,小動物們在用廚房「大鼓」演奏呢,真是好不熱鬧!也許用什麼演奏並不重要,關鍵是這個過程滿足了孩子無盡的探索欲望,成全了他們不自覺違拗父母的小小自我。
▶ 認知能力
認識樂器:鼓、鈴鐺、沙錘、搖鈴
認識昆蟲:螞蟻、蜜蜂、毛毛蟲
▶ 音樂能力
▶ 語言能力
▶ 運動能力
精細動作:抓、握、敲、拍等
大動作:扭動、揮舞、跑、跳等
「我愛你,但對不起」
我愛你顏值高,可愛造型萌萌噠,但對不起,顏值不是唯一,價格略高;
我愛你趣味濃,烘託氛圍咚咚鏘,但對不起,功能非不可替代(大鼓也好,沙錘也罷,都可以找到或自製替代玩具);
我愛你咚咚鏘鏘叮叮鐺鐺,好不熱鬧,但對不起,一個人的遊行不屬於你,更適合多人參與,建議幼兒園或早教機構可購。
不考慮玩具本身如何,一套玩具買回家是吃灰落土還是物盡其用,父母起到很關鍵的作用,你有沒有把他們放到顯眼的位置以引起孩子注意?你有沒有創設情景、發揮想像陪孩子玩起來?你有沒有在孩子主動邀請時積極回應?這些是我要反思的。
父母的教育理念跟其原本的認知有很大關聯,糧食到底可不可以玩兒?鍋碗瓢盆可不可以用來敲?這些很小的問題折射出的是思想觀念的差異,沒有好壞高低之分,只是思考方式和習慣不同罷了。但如若處理不好,恐怕也是要出問題的,這些細節的問題有待我去覺察和探索。
長按二維碼進入平臺閱讀該期更多測評報告
點「在看」鼓勵一下TR
點「閱讀原文」發現更多好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