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醉生夢死,意思是不問過往不問未來,得過且過著等死。
紅塵俗世,大部分人肩上有責任心裡懷揣夢想,醉生夢死的並不多。
但是在日本,真有這麼一位這樣的人。
2016年,日本電視節目《可以到你家跟拍嗎》偶然採訪了一位叫前田良久的68歲老人。
與其他含飴弄孫的老人不同,前田良久孤身一人住在父母留下的豪宅裡,靠著父親留下的遺產生活。
前田良久每天吃點納豆和洋蔥果腹,從不打掃衛生,把房子變成了垃圾場,並且決定錢花完就去死。
前田良久的故事播出後,網友驚呼,這是骨灰級的啃老一族啊!
前田良久的事跡撕開了日本啃老族群的一角,根據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如今的日本社會已經誕生了400萬的啃老族……
01、流行啃老的日本人
「啃老族」這個詞來源於英國,叫做NEET(尼特族),指的是那些不上學、不工作也不追求上進,終日無所事事的人群。
日本向來以經濟發達、人口素質高著稱於世界,然而在這樣看似歲月靜好的國家,啃老的問題如同暗湧衝擊著日本社會。
說起啃老,大部分人第一印象就是年輕人不願意奮鬥,靠著父母生活。然而,隨著一代代年輕人變老,日本的啃老族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
2018年,日本的「家裡蹲」聯合會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宅男宅女的年齡正在上漲,從原來的平均年齡20多歲漲到了34.4歲,甚至有部分人已經超過了40歲。
反觀被啃老的父母,平均年齡高達64歲。也就是說,六七十歲步入風燭殘年的老人在養著三十四歲正值壯年的孩子。
2019年,日本政府公布了一項數據。在全國40到64歲的人群中,一直和家人呆在一起不和外界交流的人大約有61.3萬人,其中50%的人已經在家宅了超過七年,而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靠著高齡父母的收入啃老而活。
據日本一家諮詢機構反應,他們平時接待最多的就是60歲以上的女性。這些老年女性諮詢的問題全部都是類似「孩子常年不工作怎麼辦?」、『如何不讓四十歲的兒子宅在家裡啃老?」等等。
巨大的啃老族群的出現引發了嚴重的「8050」問題,即80歲的老人支撐著50歲的孩子,這些50多歲的巨嬰就靠著年邁父母的退休金生活。
一旦這些年邁的父母們生病了或者去世,中年的孩子就會失去了經濟來源,成為需要救助的群體。父母總覺得孩子一定會走出家門,無條件的為他們提供庇護所守護,可這些孩子年齡漸長甚至到了中老年,依然在啃老。
如同因為上了節目才被關注的前田良久,自從高考失利、工作碰壁後就如同縮頭烏龜宅在了家裡,父母家人去世後一直活在回憶裡,靠著父親留下的遺產度日,從青年時期宅到了老年。
日本的啃老族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的烙印,刻在日本的文化裡也如同傷疤時刻撕扯著整個民族前進的腳步。
02、為何出現如此龐大的啃老族群
龐大的啃老族群的產生除了因為那些經受不住壓力不思進取的群體出現,與日本的社會現狀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小說家坂口安吾的著作《退步主義者》中可以窺見一斑。
坂口安吾是個出身豪門的富家子弟,因為考試交了白卷被開除,從此以後開始變得消極墮落,房間雜亂從不收拾,人也有些神經質。
在《退步主義者》中,坂口安吾揭露了日本社會的現狀:
1993-2004年,日本經濟泡沫金融危機,大量企業倒閉裁員,眾多求職者遭遇「冰河期」,社會競爭激烈。很多公司只要應屆畢業生,求職者壓力陡增。
學生黨們只有努力學習考上大學才能找到工作,參加工作的中年人隨時都害怕手裡的飯碗被畢業生搶去,為了生計只能透支身體拼命加班。
2000年,整個日本沒有找到工作的畢業生高達12萬人,而這些沒有找到工作的人又遭遇了企業只招收應屆畢業生的限制,淪為無業狀態。
如同社會學家三浦展在《下流社會》中寫道,這種不求上進,人生熱情全盤低下的心態,並非他們不願意上升,而是上升空間已經喪失。
巨大的壓力打垮了很多人,在日本每年因為壓力自殺的人就高達三萬多,而在巨大的壓力下沒有選擇自殺的人選擇了極端的自我保護,他們開始逃避躲在了家裡,不願意再加入到競爭的工作行列,開始墮落成為了啃老的人。
另一方面,日本流傳已久的「宅文化」對啃老族的產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很多日本人寧願躺在家裡也不願意坐著,比起面對面的交流,他們更喜歡通過網絡聯繫,而且不願意關注時政大事。
東亞國家普遍都很重視家族一體,養育子女為他們提供富足的生活是大多數父母的奮鬥目標,很多自小生活優渥的人在溫室裡長大,抗挫能力極差,在升學就業過程中遇到挫折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只會回過頭躲到父母營造的熟悉環境裡。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離群索居者,要麼成為野獸,要麼成為神明。那些宅家啃老的人群沒有成為神明,卻成為了自我墮落的「野獸」。
為了逃避生活的壓力,他們除了不再工作,也不會結婚,甚至有些人除了一日三餐就沉迷在網絡、漫畫等的虛擬世界裡,成了真正的四體不勤的廢人。
03、解決啃老族的問題任重道遠
日本政府高官熊澤英昭殺死親生兒子的新聞曾經轟動一時。
已經76歲的熊澤英昭有個44歲的兒子,這個兒子整日宅在家裡泡在暴力網路遊戲裡,甚至宣稱既然父母把自己生下來就要照顧他直到死。
除了不願意工作拒絕進入社會,熊澤英昭的兒子還有暴力殺人傾向,經常對父母拳打腳踢。擔心兒子會成為社會的毒瘤,忍無可忍的熊澤英昭拿著刀刺死了兒子,並且主動自首。
熊澤英昭殺子事件也揭露了日本啃老族帶來的問題,任其發展,這種畸形群體的存在勢必對社會有害無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
針對存在就業難題的啃老族進行了職業救援活動,為他們提供專門的面試指導和職場體驗服務,為了讓他們能夠儘快從家裡走出來找到合適的工作。
在北海道,政府委託公益組織每個月舉辦「蟄居啃老族」聚會,把有過蟄居經歷的工作者和正在蟄居的人組織在一起,共同分享人生經歷,讓宅家啃老族們努力走向社會。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也投入資金對存在啃老族的家庭進行心理輔導,目的是首先解決內在的心態問題。然而,主動去進行心理輔導的大部分是七八十歲被啃老的父母,而那些啃老族們不為所動。
所謂積久成疾,日本社會的啃老族問題是社會和家庭內外兩種因素長期積累的結果,想要徹底解決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特殊的文化氛圍和經濟環境下造就的這一龐大族群勢必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存在。
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除了追求物質的富足,也不能忽略民族思想素質的教育;
一個家庭,除了為孩子提供優質的生活條件,更要注重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一個社會中奮鬥的個人,除了向內看見自己,也不能忘記了自己還是個社會中的人。
如同骨灰級啃老人物前田良久說的,人間啊,在人之間才叫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