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新聞網報導,因一張在雨中就算自己被淋透、依然把傘撐在兒子頭上的照片,被幾百萬網友冠以「雨傘爸爸」的南大校友劉僑17日終於揭開「神秘面紗」。今晚,我們來講述「雨傘爸爸」背後的故事和他所在的浦口校園。
幾百萬網友沒想到
「雨傘爸爸」轉過身來
竟然南京大學畢業生
他就是99電子系的劉僑
從12年前小百合的帖子說起
2003年,南大小百合上網名「龍套之王」的網友發表一篇文章《我這回真的要走了》。他寫到:「話劇是我的朋友,我享受著話劇帶給我的快樂」,在文中,他回憶了進入南大四個年頭參加了全部的五屆話劇節。自2000年12月,第四屆話劇節開幕,《天堂歲月》被搬上了浦口的舞臺,他在其中飾演一個搖滾歌手叫達生。因此加入了當時風靡校園的南浦劇社。
「龍套之王」說到了兩個人。一個是張嘉佳,眾所周知的南大才子,《我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一年銷售超過400萬冊。另一個人就是劉僑。然而,文中提到,從那屆話劇節開始,張嘉佳淡出浦口話劇界。
張嘉佳任《非誠勿擾》現場點評嘉賓
張嘉佳在《南大戲子》一文中寫到:「2000年11月,在許許多多朋友的支援與合作下,做出了《天堂歲月》。臺下擠滿了觀眾。嘉賓包括泰鬥董健老師,包括敬愛的朱寶琴,方文暉等學校領導,包括和藹的汪繼芳,吳晨駿,魏薇等作家。當在掌聲中謝幕之際,我收住了幾欲奪眶而出的淚水。至少我為了理想踏出顫微的一步」。由此可見,「龍套之王」參演的第一步話劇也正是張嘉佳閉幕之作。
經過多方求證,「龍套之王」筆下的劉僑與網絡走紅的劉僑是同一人。在浦口校區第四節話劇節上,劉僑領銜主演的是《志摩的詩》。「龍套之王」誇讚說劉僑是當時的浦口最具票房號召力的演員。
我愛南大,即便自己註定演繹的是名戲子
現在廣為人知的張嘉佳是文筆出眾,實際上,張嘉佳進入大學第一個學期第一次做大學話劇就演主角。那肯定是因為帥,沒別的。那是話劇還實行售票演出(難道因為張嘉佳太帥了?)。張嘉佳的文中也提到過劉僑,不過他們似乎沒有一起演過(難道高手相見,分外臉紅?)
浦口校區玉輝樓側面的草坪
張嘉佳的這段話往往被看做他淡出浦口話劇界的原因。他說,「我捅不破一層透明的距離,校園話劇的青春,傳統,模式,格調,在我固有的思維中隱隱約約地模糊,這搖擺不定至少寄託了衝擊的萌芽」。校園話劇如何創新,或許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可是他對話劇的這一份愛同樣讓今天做話劇的同學們感同身受——
「這至少不是一件每時每刻都快樂的事。在排練中,容易疲憊的不是肢體。我們需要製造沒有鋪墊的感情,缺乏節奏的心跳。然後開始厭倦,逃避,以為自己存在於一種錯誤旋轉的環境之中,雖然循環不休但隨時中止。當思想的沸點零散地冷卻下來,一無所獲,而從未理解正確的結局來臨。我愛南大,即便自己註定演繹的是名戲子」
浦口校區路邊的野花
那麼,劉僑呢?劉僑就讀南京大學時的舍友、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李勃老師回憶說,劉僑在南大就讀時就才華橫溢,鋼琴彈得好,曾是浦口校區話劇社的主力成員、系足球隊門將和系辯論隊成員,可謂是興趣廣泛的活動達人。
「雨傘爸爸」外貌變了,但內在形象依舊
回到上周末,一張紐約皇后區法拉盛街頭父子背景照突然在Instagram和微博上被瘋狂轉載,圖中父親的頭髮和襯衫均被雨淋溼,但他依然將唯一的傘遮在兒子頭上,因此冠之以「雨傘爸爸」。這副照片令無數網友感動並大呼父愛如山,更對這對父子的廬山真面目非常好奇。可是「雨傘爸爸」一轉身,不少人發現,原來他跟南大有巨大的淵源。
「居然是大學同班同學,還是一起一個足球隊的!」網友瀏淏第一時間在朋友圈發帖。他介紹,劉僑是天津人,南大1999級電子工程系同學,2003年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中國商務部,並被公派至南非做了三年商務外交官。上大學時,劉僑不僅學習成績好,還是系足球隊主力隊員,尤其是當守門員一點不含糊。另外,他還是鋼琴十級,在音樂上也很有造詣。
在得知這張照片是劉僑後,「瀏淏」驚訝之後覺得又在「情理之中」,「他本身就是個特別溫文爾雅的人,對每個人都很溫和」。李勃老師說,劉僑做事細心、考慮周全,並且有想法有目標,執行力也很強。劉僑在大學時和舍友們關係十分融洽,因此在看到劉僑照片中為兒子撐傘的背影也覺得這十分符合他一貫的形象。「瀏淏」覺得南京大學所秉持的自由開明的教育方式,會對劉僑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響。
南大多才子。新聞傳播學院杜駿飛教授曾說:
「昂揚的、激烈的、理想的作品,校園裡觸目可見。
憤怒的、狂喜的有志青年,也所在多是。
……
從地理上能找到這看似渺遠的答案:南京大學,在沉靜的江南和幽深的南京。如黃裳先生所言,南京似乎命定是給詩人預備來懷古的地方,打開詩文,碰上金陵,必是懷古。六朝故都,或是十朝古都,金陵王氣,歷千八百年黯然而消。清人蔣士銓詩云:「城隅指點烏衣巷,只有南朝燕子知。」
有校友在朋友圈感慨,從劉僑想到那時候的同學時光,想到難忘的浦口校區。一張瘋傳的網絡照片,勾起跨越10餘年的校園回憶。當我們走進校門一剎那,便註定將青春故事也寫進南大的記憶,將南大的故事也鐫刻在我們心中。多年後,我們都難忘卻,你和我的故事,光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