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到底誰是原創作者?

2020-12-15 老街味道

前言

網友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對主席這首《七絕-呈父親》如何評價理解?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估計大家都挺熟悉,但是這首詩不是主席的原創,而是化用了其他詩人的作品。因此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做《 改詩贈父親》:

既然是「改詩」,那麼改的誰的詩呢?原詩是什麼樣呢?

一、報答國家那肯還,

和主席大約同時期有一位詩人,是參加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黃治峰 (1891-1934) 先生,他曾有一首《無題》詩云:

男兒立志出鄉關,報答國家那肯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這首詩的第二句是:報答國家那肯還,主席的第二句是: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詩經·小雅·小弁》詩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家鄉的桑樹和梓樹皆為父母所種,因此對它們要表示敬意。桑梓,後人用來借指故鄉。

辛亥烈士徐錫麟曾經有詩云: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最後兩句與「埋骨豈須桑梓地」是一個意思。為大家,舍小家,男兒要有為國捐軀的精神,青山處處埋忠骨,未必一定要落葉歸根。

但是黃治峰的這首詩,也不是原創,而是借鑑了一個日本人的詩作。

清末民初的時期,有大量國人去日本留學,因此兩國文化上的交流也比較多。這首詩可能就是那個時候傳回來的。

二、西鄉隆盛的詩

上面說的日本人,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1828年 -1877年)。

據說西鄉隆盛胸懷大志,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七絕: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和主席的詩很相似,只是第一句和第二句有幾個字不同,後兩句完全一樣。

但是, 這首詩的原創其實也不是西鄉隆盛,而是日本的一個和尚。

三、將東遊題壁二首

在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末期,出現了一種政治派別,叫做:尊皇攘夷派。顧名思義,這個派別的思想是改革幕政的尊王論,同時要排斥外夷,形成尊王攘夷運動。

在這個時期,有一個日本和尚釋月性(1817-1856)寫下兩首七絕《 東遊題壁二首》:

二十七年雲水身,又尋師友向三津。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埋骨何期墳墓地,人問到處有青山。

可以看出,這時的日本人漢學功底還是很深的,這兩首七絕水準頗高。

第一首說自己已經27歲了,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又一次離開家鄉。男兒有志做出一番事業,但又覺得有愧於雙親,因此說自己盡孝的義務大約不能實現了: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

第二首言志,假如沒有一番作為,就不再回來了,照應第一首的「兒烏反哺應無日」。

看來這個和尚對於未來事業抱有犧牲的精神。所以後面兩句寫道:埋骨何期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蘇軾有詩云:誓將馬革裹屍還,肯學班超苦兒女。清人徐錫麟反用此意說: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與釋月性的詩意異曲同工。

結束語

月性這首詩流傳開來後,被西鄉隆盛所欣賞,並改寫激勵自己。因此這首詩常被人誤解為西鄉隆盛所作。

當時的國人,雖然還沒有忘記甲午戰爭之痛,但是也深知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 因此有大批的仁人志士奔赴東洋、西方去吸收先進的知識,學成歸來好建設我們的國家。

因為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這首詩傳到國內,被國人所改寫。

主席的這首詩,好像還有一個題目叫做《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可見也是對於原作者的一種誤解。

@老街味道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郭德綱這兩句詩出自於哪裡?

相關焦點

  •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意思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
    大家可能聽過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這句話,但你們知道這句話它出自哪裡嗎?知道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意思是什麼呢?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意思是這連綿的青山處處都是好地方,處處都可以用來埋葬忠勇壯士們的遺骸,何必要再去用馬革包裹遺體送回故鄉呢!
  • 詩人喜歡感慨人生,因此有了人生二字的詩句,有你喜歡的嗎
    ——杜甫《曲江二首》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張祜《縱遊淮南》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韓愈《山石》人生如此少,酒賤且勤置。——元好問《驟雨打新荷》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韋莊《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沈醉》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朱熹《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人生百歲,七十稀少。
  • 青山與紅葉相映襯,這首詩富於變化,以景結情,驚豔了整個黃昏
    楓葉的形象和神採,在詩人眼中也經常變得很罕見,王實甫在他的《西廂記》中寫道,「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作者不僅拿紅葉來襯託別離氣氛,而且發揮想像,到底是什麼讓楓樹的葉子全變成紅色的?原來是離人的眼淚。文藝作品中的巧喻,都是詩人們細心觀察、平時積累的結果。有時候詩人還用其進行對比,抒發內心的複雜情感。
  • 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 2020年底希望這句話與你無關,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窮得是我
    這都還有近三個月。而今年的春節我們還依稀記得,初一二後,疫情的發展速度讓我們有點措手不及,還好,最終得以控制,到了今天,國內比起全國來說,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不過即便到下一個春節前,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會怎麼樣。然而經歷這些,回到現實生活,依然有一部分人,會被一些年終總結句子所刺痛。所以希望這句話與你無關: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窮得是我。
  • 誰是最硬句子迷
    然而,我從未在這裡見過爸媽的背影,他們仿佛塑在檢票口的守望者,定定地望著車裡,直到駛離站臺、淡出視線,我也未曾見到他們轉身,僅瞧著振振揮別掌摑我百般不舍。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無論走到哪裡,我始終謹記,是為了夢想才離開那座城池的,我不能辜負那不曾相見的背景。
  • 寫下「青山一道同雲雨」的王昌齡,在鎮江寫過兩首很牛的送別詩!
    ▲ 2月9日到達大連的一批防護物資上印著一句讓人動容的詩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批物資的捐贈方是日本京都府舞鶴市。這句詩出自唐代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指日邀故友,青山踏歌聲(詩六首)
    曙光就在眼前,指日邀故友,青山踏歌聲。今擷取四位詩友新作六首,敬請老師一起鑑閱雅正。——李勳修2020/03/11一、高玉琛七絕兩首㈠、七絕◎春思(平水韻)江城霧雨鎖斑斕,桑梓何時布穀還?二、田明山五絕兩首㈠、五絕◎農家忙備耕(中華新韻)碧波揚柳綠,風繡杜鵑紅。紫燕銜泥壘,農家忙備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