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發展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在油畫發展的過程中風格變化多樣,針對這種風格的變化,探討出中國當代油畫多元化呈現的原因與規律,針對這種多元化趨勢進行分析,為未來中國油畫的發展提供簡單的理論支持。通過對曾梵志個人經歷、社會背景、作品的分析,將曾梵志的繪畫風格進行時間分段,從他的繪畫作品來看,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他的作品風格變化較大,通過對其繪畫作品的分析,探索他在不同的背景變化中,如何與舊的表現主義風格拉開距離,如何以普通的社會現象窺探人性深處的本質。
當代中國油畫很多都是對社會反映論的闡釋,不同時期,人性總會以特定的表象展現出來。這樣一個現實社會環境必然會使身處其中的中國人以特別的方式把人性的某些方面展示出來。當代油畫家的很多作品是對這些人性的剖析,同時又是對社會反映論的升華,揭示出畫家創作中包含的反諷性,同時表明畫家對人的生存、現代文明、人的本性關係這一系列主題的密切關注。
本文以曾梵志的繪畫創作方式為出發點,通過對畫家不同時期創作風格的不同進行分析,來探索環境對畫家的影響。從曾梵志的繪畫創作引起的讓熱議程度,分析中國當前油畫發展中多樣並存的局面,提出藝術家創作應該有更多的自由,不應該受過多條件的限制。
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使得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斷加速,不同的繪畫風格與繪畫理念相互影響,對中國油畫的發展也有著很大的影響,這也是中國當代油畫發展走向多樣性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所以本文研究的意義首先在於對民國以來中國油畫的發展進行梳理,尤其以改革開放以來油畫風格的發展變化為重點,拓寬當代繪畫的研究範圍。對於當代中國油畫的研究並不是簡單的羅列,通過對不同時期油畫發展的背景、風格的變化的分析,探究油畫風格變化的根本原因,豐富個人的藝術觀點和觀念。本文以曾梵志的油畫為例,通過對他不同階段藝術表現的變化以及個人藝術的發展,提出了在多元化大背景下要有自己的繪畫個性,但也不能脫離整體的藝術環境,藝術家的創作不能僅僅局限於自己所了解的認知,要拓展視野。此外,對於中國當代油畫的發展可以有一點理論上的建議,豐富中國的當代油畫發展史。
本文通過對中國油畫發展歷程的追溯,談到中國油畫繪畫風格的轉變,特別是近現代以來中國油畫發展的歷程,以及對當代中國油畫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曾梵志熱」將曾梵志的繪畫推到風口浪尖,他的繪畫國內外對其褒貶不一,但卻是新的時代下油畫變革的產物,是一種新的時代風貌的間接反映。曾梵志的繪畫作為中國當代油畫藝術中的一個縮影,對曾梵志的繪畫藝術風格形成與發展的根源以及繪畫語言及藝術形式進行分析,通過構圖、用色、筆觸等形式語言詮釋曾梵志繪畫,以小見大,梳理中國當代油畫多元化發展,以及多元化發展中產生的問題和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的未來走向。
曾梵志的油畫創作是中國油畫多元化進程中的一個例子,他在作品中將寫實主義、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等相結合,畫面帶有隱喻性,細膩的表現手法,使觀者對畫面印象深刻。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當代油畫開始關注人性,人性有其所處時代的烙印。我們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在社會中我們有了社會性,我們的發展是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在變化,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人也會有變化,畫家也是如此,離開社會發展的人再去談社會性是不可能的。當代油畫家們將繪畫技法與漠視當代中國的社會特點相結合,主動的去關注現實,把人性置於現實環境中來具體分析,創作出打動人心靈的作品。
油畫傳入中國的時間其實並不短,早在明代時期西方傳教士就將宗教油畫帶入中國,當時的油畫因為與中國傳統繪畫風格相衝突,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只是作為一種傳播手段出現。自明代至清代,油畫大部分時間是在宮廷中活躍,很多時候都在為帝王服務,甚至有時候西洋畫師運用的是油畫的材料,表現形式卻是中國的繪畫方式。直至近代,油畫才開始為了迎合觀者而轉變。油畫在中國經歷了多個階段的人文環境、政治制度與特殊國情,在不斷磨合中,找得到了立身之法。
民國時期是中國油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由於五四運動的爆發,很多西方的藝術理念開始湧入國內,同時,公派留學生出國深造,對西方藝術流派有著自己的體驗與接觸,也受到了西方藝術的直接影響,他們在回國之後,一般都會提出繪畫教育改革,但由於個人理念以及對於國外藝術理念的理解和受到國外藝術影響的程度不同等,這一時期出現了短暫的多元化發展現象。出現了如徐悲鴻、顏文梁、劉海粟、林風眠、常玉、吳大宇、龐薰粟、潘玉良、常書鴻等名家。這一時期的中國油畫有很多歐洲早期現代藝術的影子。當時的中國油畫更多的是一種直接的模仿技法。這一時期的油畫發展是混亂的,但同時也是中國油畫第一次出現了小的百花齊放。
古典主義繪畫是這一時期的一個主要繪畫風格,風景、人物肖像、靜物等是這一時期描繪的主要對象,由於傳播這一繪畫風格的人大都是在歐洲的正統美術學院學習,他們都有著紮實的基本功,這對於中國後來美術教育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次是現代主義的風格,注重形式構成與色彩造型的表達,這一風格的畫家雖然受到西方美術教學體系的影響,但是在創作中仍然保留了自己的風格。另外一個是印象主義風格,此時的歐洲印象主義繪畫正處於繁榮時期,中國油畫發展自然會受到來自印象派的影響。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的思想觀念開始佔據上風,寫實主義的油畫出現在民國油畫舞臺上,這一時期的寫實主義更多的是與愛國救亡相聯繫,特別是寫實主義畫家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所創作的一系列油畫更是贏得了廣大民眾的認可。代表畫家徐悲鴻,他強調繪畫中素描、寫生的重要性,認為這些是最基礎的內容,並提出做藝術要有和做科學一樣嚴謹的理念。其學院派的寫實風格影響力巨大,代表作品如《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士》等。劉海粟也是提倡寫實主義的油畫家、美術教育家,尤其是在繪畫課上選用人體模特,作品《女人體》更是衝破了封建社會的桎梏,他的油畫並不是對傳統畫派完全抄襲,也沒有對傳統畫派完全否認,而是將兩者結合,他的作品是從傳統到創新的過渡。林風眠的繪畫更多的則是保留了中國文化的影子,用現在中國油畫發展的眼光來看,是保證了中國油畫的民族性。
改革開放在中國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國不管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社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樣,對於油畫的發展也是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政治上的開明使得更多的油畫家追求前衛藝術,雖然仍有曲折,但是油畫的發展在曲折中也有前進。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經濟進一步的發展,物質的不斷豐富刺激了人的消費觀念,於是出現了新的文化體系,如商業文化、傳媒文化等。經濟的發展同時推動科技的進步,新興的科學手段豐富了油畫創作的材料。文化思想隨著中國社會進一步的開放,很多西方理念開始湧入中國,並且不斷地為國人所接受,並且吸收採納,加以運用。詹建俊的《高原的歌》、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等都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創作的,他們反思文革時期的虛假,開始尋找純潔和真實的情感。
中國油畫發展史中「八五」美術運動一般被稱為中國「當代油畫」的開端,因為正是「八五」美術運動,越來越多的藝術理念被接受,越來越多的油畫創作形式產生,為當代中國油畫發展的多樣性呈現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於中國油畫走向國際化與傳承本土化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從星星美展開始,西方藝術風格就已經在中國有了一定程度的傳播和影響,關於當代中國油畫這一概念,並不是指發生在眼前的、現在存在的。我們現在所說的當代油畫,不僅僅說的是新的藝術理念帶來的新的藝術形式,更多地追求的是一種油畫創作的創造性和獨特性。
繪畫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我們當代的繪畫創作是離不開自己賴以生存的社會的,油畫創作離不開發現美的眼睛,當代油畫更多地傳遞的是一種富有時代氣息的內容,有著屬於自己的藝術表現語言。雖然我們提倡油畫的民族性與本土化,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當代油畫發展要閉門造車,油畫發展同樣要有全球化的藝術視野。中國當代油畫正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系統和判斷標準,它具有多元性和自身本體語言的形式化傾向。中國當代油畫家劉小東、段正渠、喻紅、忻東旺、冷軍等,他們雖然各有各的藝術特徵,各有各的藝術表現,但是他們都是在寫實的同時注重對於人性深處以及社會深處的挖掘,關注點聚焦到了繪畫背後的層面,有一種精神上的升華。
「將目光由客觀的物質世界轉向創作主體,對於人自身的內省和對文化的反思,油畫語言呈現出多元的狀態,但具象和意象的作品佔了絕大部分比重,作品中體現為明顯的向中國傳統文化復歸的傾向,這種傾向不僅表現在對傳統圖式和符號的運用上,同時更表現在作品精神意蘊的追求上。」[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油畫成為油畫家們反映現實的手段,油畫發展多元化與多樣化是一個大的趨勢,這是畫家在現代審美的影響下,將歷史傳承與當代文明的有機結合,當代油畫發展畫派林立,同樣也在相互影響,每個畫派並不是孤立的,這樣就形成了新的油畫創作生態環境。油畫民族性、本土化與西方的繪畫理念互相交融,畫家不僅關注著歷史的傳承,還憧憬著未來油畫的發展,多元化與多樣性是整個時代油畫發展的主旋律,是中國油畫前進的方向。作者/周象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