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李小龍與他的十位老師的故事。我們武功與智慧並重,偉大與傳奇的化身,浩氣長存的已故武術家李小龍也有老師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截拳道本來就是海納百川之意,李小龍的成就,恰恰是在於他是那一代全世界武術界中最擅於學習的人。能詩擅畫,精通哲學,且能勝任電影的所有職位的李小龍,他的老師同樣也不僅止於武術界的局限,而是三教九流,無所不有,這裡僅僅列舉十位,姑且做一家之言。
第一位:達摩祖師《劍雨》的羅摩遺體讓大家再度想起了常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提及的這位一葦渡江的印度武術家,不過,這裡把他列為李小龍的老師並不是說天下武功出少林之意,而是正如高人調侃的,達摩,你稱他為少林寺創始人他不會高興,你要稱他為禪宗創始人他才會滿意。
禪宗是中國佛教中的一支,也是最受知識分子歡迎的一派,禪宗不立文字,以「公案」,即一些小故事來傳播自己的思想,李小龍的哲學體系中頗能看到禪宗的影響,如李小龍在與人論武時,對方固執己見,李小龍回答說:「如果你要品嘗我的茶,就要先倒空自己的茶杯。」這也是禪宗的著名公案之一。意思是如果你不放棄自己的成見,就永遠不可能接納新的知識。武術上也是一樣,如果只拘泥於一種最早接受的武術理論(門派之見),那麼就不可能有突破。
李小龍在《龍爭虎鬥》(電視版、電影版)裡教訓年輕的武者(董瑋):要快,就像直覺的把手指向月亮,如果慢了,就只能看到手指,而看不到月亮的光華。這也是李小龍常常引述的禪宗的公案故事之一,李小龍常說「不要把指向月亮的手指當成月亮本身」,意指很多知識,很多學習,訓練的方法,都是為了掌握真理,但那些知識和方法,並不是真理本身,正如李小龍說的,好的老師並不是一個傳授技藝的人,而只是一個領路人,而真正的真理則要學生自己去發現。
其實李小龍的截拳道,與禪宗的思想有很多接近之處,比如禪宗「不立文字」,而截拳道沒有招式,禪宗講求頓悟,見性即佛,而截拳道同樣注重悟性,李小龍生前拒絕廣泛傳授截拳道,他說三五知己一起探討武學最為有益,而廣泛的宣揚則毫無益處。
第二位:老子主修哲學系的李小龍曾在美國大家演講東西方哲學的對比,主要講到的便是老子的道家哲學。在李小龍的文章中,也經常可以看到道家哲學對他的影響。如李小龍喜歡用水來比喻他的武術,他說沒有固定的形狀,倒在瓶中就是瓶狀,倒在壺中就是壺狀,李小龍喜歡說,「像水一樣,我的朋友」。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有名,天地之始,無名,萬物之母。這是對「名」的探討,有了「名」,萬物才有開始,而沒有「名」,則是宇宙的本真狀態。可以看到,李小龍也很喜歡追求這種「無名」的本真狀態,他很喜歡進行「名」的討論,比如他常說,名字只是一個代號,不具有任何意義,一個人名字叫「勇敢」,他就一定「勇敢」嗎?「水手」的名字就意味著這個人懂水性嗎?截拳道只是一個名字,如果有人一定要說截拳道是什麼,那就讓截拳道見鬼去吧。
中國人所講的「道」,實際上就是事物本身的規律,如老子的追隨者莊子皰丁解牛的故事,也被李小龍引用來說明他的武學,「一個好廚師的刀幾十年不換,因為他掌握了規律」,截拳道就是去認識規律的武術。
第三:尼採有人說李小龍博採東西,是以武術的形式打通東西方文化,截拳道的「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前者讓人看到老子,禪宗等東方哲學的影子,而後一句很明顯是受到李小龍所推崇的尼採的影響。尼採的超人哲學是一種出於絕望的哲學,在人生無意義的絕望中找到意義,實際上是上承古希臘「人,認識你自己」的思考,超人哲學主張認識自己,解放自己,突破自身的局限,但說來容易,實際上尼採本人也僅在思想方面進行他的超人的嘗試(而且他的思考還被後來的狂人野心家所利用,成為法西斯罪惡的理論基石),而李小龍不僅僅在思想上追求突破,而且在身體上也在追求無限,不斷的超越自己,雖然李小龍最後死於這種過度的自我超越,但他畢竟在有限的生命內達到了至高的境界。誠如李俊九所說: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可以用長短來衡量的,而是要以做出的成就來衡量,李小龍的生命是完整的。
第四:李海泉李小龍的生身父親,是他將李小龍帶上演藝和武術之路,自幼李海泉教李小龍太極拳,後將其送入葉問門下學習詠春,可以說是李小龍最早的武術老師。而在演藝方面,李海泉是一位粵劇名醜,他教給李小龍中國傳統戲劇的方法使李小龍受益匪淺,後來在李小龍的好萊塢試鏡中,還可以看到李小龍親身示範京劇人物表演的畫面。
第五:葉問李小龍在文章中懷念過這位詠春拳的一代宗師,今天,由於葉偉信、甄子丹兩部《葉問》的走紅,詠春拳和葉問都成為了流行文化的關鍵詞,但真實中的葉問並沒有在電影中得到完全的展現,比如李小龍的思想,相信受到葉問的很大影響,葉問是詠春拳的一代宗師,沒有李小龍,他也足以在香港將詠春發揚光大,葉問思想非常開明,超前,他在中國武術界還普遍固足自封的年代,首先引入西方力量知識解釋詠春拳理,而取代之前的陰陽五行解釋的拳理,使詠春拳能夠為更多的人從本質上理解,也為詠春拳後來傳播到世界,並不斷進行改良奠定了基礎。李小龍後來的武術之路也繼承了這種科學精神,他對國術中的形式化,不必要動作,和一些故作驚人的表演深惡痛絕。
第六:阿里據說有人曾問李小龍是否是阿里的對手,李小龍答:在拳臺上我不是阿里的對手,在街頭上我未必會輸。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不過阿里確實是李小龍同時代的另一位格鬥界的巨星,也是李小龍非常尊敬的人,李小龍曾收集了大量阿里的比賽錄相,特別是研究阿里那出神入化的移動技巧,在當時無論空手道或國術及很多武術,都並不太注重移動步法,而李小龍則將靈巧的步法與他的發力技巧結合在一起,在《猛龍過江》的結尾,李小龍硬拼不敵勢大力沉的羅禮士,結果使出阿里式的跳步,消耗對手的體力,最後將對手擊倒。《猛龍過江》中李小龍對羅拔一場,李小龍的跳步在對付以傳統空手道馬步對敵的對手時更是如貓捉老鼠般的輕鬆。
第七:格雷西格雷西家族是將日本柔道改良,使其更具殺傷力,在格雷西柔術橫掃各門派震驚世界之前,李小龍已經在《龍爭虎鬥》中演示了這種技巧,以寢技打敗了洪金寶。而李小龍在這場比賽中設計的分指拳套後來也成為MMA比賽的標準配置,這是李小龍後期所接受的新武技之一,不過還沒有來得及更多的展示,李小龍就去世了。
第八:伊魯山度李小龍大弟子,菲律賓棍王,李小龍向其系統學習了南亞短棍和雙節棍的技術,後來李小龍將這一技法在《精武門》中向世人展示,觀眾的反響是:「單看李小龍耍雙節棍,已值回票價。」
第九:羅禮士李小龍亦師亦徒亦友的美國友人,美國五屆空手道冠軍,在《猛龍過江》中擔任李小龍最後的對手,被李小龍打敗,生活中兩人一直在一起練習和切磋武功,羅禮士學到了李小龍的寸勁拳,李小龍則學了羅禮士的高踢法。之前李小龍只願意使用詠春拳的低腰腿法,認為高腿華而不實且缺乏力度,受到羅禮士的影響才開始使用高腿,這使得李小龍的武技更加豐富,也使他在銀幕上的表演更具觀賞性。
第十:斯特林·西利芬特美國好萊塢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著名編劇(1967年憑《炎熱的夜晚》In The Heat of The Night獲獎),李小龍曾說,只有他才能在劇本中表現他的截拳道精神,李小龍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編劇,他在《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死亡遊戲》中所展示的編劇才華完全是超前的,放在好萊塢亦不遜色,在香港天下無敵也就不意外了。這應與他和斯特林·西利芬特的交流分不開。另外,很多專業人士認為,李小龍的武學體系最主要的來自於:詠春,拳擊,擊劍三項運動,而這位斯特林·西利芬特同時也是一位美國國家擊劍隊隊員,相信李小龍從他這裡了解了擊劍的方法,持環得樞的李小龍將擊劍的移動攻擊方法化入其拳腿的攻擊方法之中,李小龍能夠以一記墊步側踢踢碎四塊懸垂的木板,其側踢的力度十分驚人,而其發力方法就與擊劍的方法有相通之處。
以上的三位實際上是李小龍的弟子和朋友,但李小龍卻明顯受到他們的影響,而李小龍的成就,正是來自於這種寬闊的胸懷和學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