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每到櫻花開放的季節,就有一大批遊客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擁向遍布日本全國的賞櫻場所。日本這個民族從櫻花繁盛的時節到它殘敗的樣子,又從落櫻滿地的時候看到它美麗的時候。很多時候人們贊同的是,櫻花象徵著日本的武士道,象徵著大和的自我犧牲,如果要通過櫻花來追溯日本物哀情結和集體主義,恐怕就不是隻言片語能寫完的了。在此僅說櫻花相關的比較有意思的幾點。
很多時候有用櫻花來比喻女子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比喻她們豔若春雲,牽人魂魄。說到這,不得不提及源氏物語,有這樣一段是說源氏公子於宴會上姍姍來遲,衣袂飄然,氣度高雅,「大家肅然起敬,賞玩的櫻花也為之色減香消,再難提起眾人興致」;又有這樣的外貌描寫「櫻花飄落如雪,撒於其俊秀之軀,頗顯落拓豪放」;「諸公子沐於夕陽,花陰下往來奔走,煞是好看!」男子的俊秀挺拔也與柔美的櫻花相得益彰。從這可以看出,其實櫻花之美不分男女,只是人們對櫻花的審美所偏好的風流雅韻。
《枕草子》裡說:「櫻花則以花瓣大,色澤美,而開在看來枯細的枝頭為佳。」不光是花,就連櫻花的枝椏,也成了日本人的浪漫方式「以信結於櫻花枝上」,倒是名副其實的「花信」了。無論櫻花處於什麼狀態,鴻雁傳書,花枝寄情,都不得不說他們的方式既沒有辜負了這滿枝的櫻花,同樣也充滿了優雅和浪漫。
時如逝水,櫻花易謝。在櫻花繁盛的時候,已經能看到它們凋零的樣子。櫻花可以說是春光朗朗,卻又多生哀思。春風和櫻花年年相似,往事歷歷,然而人非舊時人,睹今追昔,更叫人不由嗟嘆人生如夢。日本俳句說「婆娑紅塵苦,櫻花自綻放」,古歌又稱「山櫻若是多情種,今歲應開墨色花」,都說明櫻花的開落與時節變幻,諸行無常緊緊聯繫在一起。
櫻花落了滿地的時候,也是它們美的時候。當作家們獨自地行走於櫻花樹下,這種花朵的特性幾乎滿足了他們所親睞的一切——例如寂靜地凋零了滿地的殘缺的美麗。這就是所謂的「死滅」,也許可以闡釋為「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他們從櫻花中汲取類似的靈感,又將它們注入到文學作品中,表達心中「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那樣孤注一擲的情感。如太宰治和三島由紀夫,他們的作品大概是將這類櫻花意象投射到的典型例子吧。
古寺垂櫻,櫻花隧道,河畔櫻花………清澈的河流蜿蜒淌過,古城的醉人與朦朧,高校前的浪漫與溫柔,微風輕拂一簇簇花瓣落下,木屐清脆的響起,身著和服的少女邁著碎步款款而來,餘香讓人久久回味!卯月櫻花盛開之季,我在春天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