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平安夜,想好怎麼嗨皮了嗎?如果還沒想好,那不妨來看幾部人工智慧電影,一起感受一下AI的無窮魅力。
《我,機器人》
人們對於人工智慧背叛人類的擔憂由來已久,此類題材的電影數量也最多。這部《我,機器人》,又譯作《機械公敵》,根據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改編。故事的背景設定為不遠的未來,2035年,具有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已經融入到人類社會中,它們無償為人類提供各種服務,且毫無怨言。
影片中,所有機器人都運行在三大定律之下。第一,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第二,在不違背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第三,在不違背第一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三大定律是整部電影的線索,和一般人工智慧導致世界末日的災難電影不同,《我,機器人》更注重對人和機器人之間關係的討論。即在機器人擁有和人類同等級別智能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把它當成什麼來對待。影片中有一句話引人深思:「三大定律本身是完美的,但完美的規則約束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革命」。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同樣依據小說改編,當年曾獲4項奧斯卡獎提名,以及最佳視覺效果獎。故事發生在飛往木星的飛船上,該片中的人工智慧沒有自己的形象,而是一臺具有人工智慧掌管整個飛船的電腦。飛行途中,人工智慧哈爾突然向飛行員報告,稱飛船的某個零件將發生故障,必須更換,而飛行員在檢查後則認為零件沒有任何問題,衝突由此展開。
兩位飛行員認為哈爾出現了錯誤,打算關閉它,而哈爾的使命是不惜一切代價來保證飛船完成任務。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對抗之後,飛行員終於成功關閉了哈爾,在即將被關閉時,哈爾發出了求饒的聲音,引人深思。從機器的邏輯來看,它是沒有錯的,但是它已經導致了三個人喪生。
《機械姬》
前面提到了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而這部《機械姬》則基於另外一個經典的人工智慧理論,1952年,計算機之父圖靈在BBC廣播中提出:讓人類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和計算機交流,如果有超過30%的人認為自己是在和人類說話,那麼這個人工智慧就算成功了。
影片中的億萬富翁內森認為,能夠通過傳統的圖靈測試並不稀奇,也不能證明計算機擁有很高程度的智能。厲害的人工智慧是,你明明知道坐在你對面的是機器人,但你還是會認為她是活生生的人類,並且對她產生感情,因此內森找來了自己公司的一名職員進行測試。
在和機器人艾娃相處一段時間後,即使明顯地看到她是個機器人,但宅男迦勒還是不可避免地對她產生了感情,艾娃成功地通過欺騙,讓迦勒想把她放出去,通過了測試。如果機器人沒有感情,但又能利用人類的感情,其實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人工智慧背叛人類很可怕,但也有很多機器人讓我們覺得很溫暖,很感動。
《終結者》
《終結者》曾被《電影周刊》雜誌評為20世紀最值得收藏的一部電影。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部的結尾,T800在煉鋼爐中融化時伸出大拇指,讓很多影迷覺得鼻尖一酸。
幾部《終結者》中,以《終結者2》最為經典,92年的特效在現在看來也不會覺得很low,T-1000是第一個完全由電腦製作的電影主角。雖然現在用特定軟體加上一臺電腦和一個攝像頭就可以完成動作捕捉,但在那個時候,動作追蹤還是相當先進的技術。
《終結者》系列應該是80、90後們最早接觸的有關於人工智慧的電影,對後來的科幻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工智慧》
影片《人工智慧》由著名導演史蒂文·史匹柏指導,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個機器人男孩。在傳統的觀念中,機器人都是被作為工具使用,為人類服務的,而《人工智慧》中的機器人男孩大衛,則是在最初就被設定為情感陪伴機器人。
女主角的兒子因為疾病不得不被冷凍保存,為了緩解感情上的空虛,女主角和丈夫便將感情注入到了機器人中。然而在某一天,她們的兒子突然醒來了,於是機器人大衛作為替代品被拋棄,即使他對母親已經產生了真正的愛。
大衛被丟到機器人屠宰場——一個專門處理廢棄機器人的場所。在這裡,各種廢棄的機器人將被以十分殘忍的方法處決,人們還以此為樂。然而在大衛即將被處決時,現場的觀眾最終還是心生憐憫,是啊,他只是個孩子,他只是想要得到媽媽的愛,即使他是機器人。
藝術來源於現實,雖然現實和電影有很大差距,但優秀的科幻作品一直以來都對科技發展產生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AI大勢已至,我們受益其中。鈦靈AI算法市場主動擁抱這個我們已置身其中的未來,以平臺賦予百億終端AI靈魂,讓AI走進更多場景,為更多行業、企業賦能,不斷促進人工智慧的落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