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戰爭,總是有不同的角度。
前陣子熱映的《金剛川》,就試圖以不同視角,重現戰爭的全貌。
70年前的那場韓戰,在我們看來是抗美援朝,是保家衛國。
這一點毋庸置疑。
不過從韓朝兩國來看,則是一塊深根於人民心中無法癒合的民族創傷。
自從那場戰爭之後,兩國的界限穩定在了「三八線」附近。
幾十年來,激烈的爭端和衝突依然會在這條線上時不時發生。
今天魚叔想回顧一部經典的韓國電影,藉此揭開韓朝之間最深的痛處——
《共同警備區》
JSA
近二十年來,韓國電影的飛速崛起有目共睹。
很多人都想一探究竟,他們在國際上大獲成功的訣竅到底是什麼。
或許,恰好誕生在2000年的這部《共同警備區》能夠為我們找到答案。
韓國電影崛起的開端,可以追溯到1999年的《生死諜變》。
它打破韓國票房紀錄,並為韓國電影人給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
本土的商業電影是有能力戰勝好萊塢大片的。
但《生死諜變》究竟還是一部好萊塢類型片的效仿之作。
在本土票房大捷的同時,卻很難衝出國門在國際上受到認可。
直到2000年的這部《共同警備區》大獲成功。
韓國電影終於找到了一個成熟而又嶄新的標杆。
這個標杆的精髓,說起來也簡單。
一個是商業和藝術並重。
不再是對類型片做簡易的效仿,而是在借鑑的基礎上,實現導演風格化的融入。
《共同警備區》不僅在當時票房大賣,評價也廣受讚譽。
在國內一舉包攬青龍、大鐘、百想這韓國電影三大獎的最佳影片。
在國外,則入圍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受到全球影迷的一致好評。
我國的觀眾也在豆瓣網上打出了8.8的高分。
其二,則是對社會議題的深度探討。
我們總說韓國電影敢拍,什麼禁忌題材都敢碰。
而《共同警備區》就屬於這方面的鼻祖之一,直接拿朝韓關係這種敏感的政治話題開刀。
而且,導演樸贊鬱講述的角度和方式,也獨具新意。
並沒有僅僅把這個政治話題當做噱頭,而是真正地挖掘出了其中的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於商業與藝術之間平衡點的尋找,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花了漫長的努力。
早在8年前,樸贊鬱就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月亮是太陽做的夢》。
光從這個片名,大家就應該能感受到這是一部藝術逼格滿滿的影片。
果然,人們看完無不大肆吐槽:
「一部低配王家衛+粗劣吳宇森的尷尬混合體。」
這部在豆瓣上只有5.5分的處女作,直接把樸贊鬱打出了電影圈。
為了混口飯吃,他像魚叔一樣,開始寫影評。
5年後,第二部影片《三人組》又失敗了。
到了2000年,他再次捲土重來。
如果這部《共同警備區》再失敗,估計樸導這一輩子也不會再有出頭之日。
好在,事不過三。
《共同警備區》挽回了樸贊鬱瀕危的電影夢。
使得他八年的影評生涯到此結束。
並得以有機會繼續拍出《我要復仇》《老男孩》《親切的金子》等經典佳作。
同時,類型化與風格化的相互融合,社會議題的廣度和人性主題的深度齊頭並進。
代表了韓國電影新的發展方向,其深遠影響不言而喻。
這部影片的卡司在今天看來輝煌無比。
比如,家喻戶曉的「餅叔」宋康昊;
能在好萊塢混得風生水起的李秉憲。
以及大家特別熟悉的「大長今」李英愛。
不過,那會兒這三名演員都還名不見經傳。
這也體現出了導演樸贊鬱眼光的毒辣。
正如名字所展示的,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板門店共同警備區的故事。
1953,朝韓兩國籤訂《朝鮮停戰協定》。
規定雙方沿軍事分界線各後撤兩公裡,這前後四公裡的地方即為非武裝地帶,即「共同警備區」。
幾十年來,作為朝韓雙方最敏感的前線陣地,這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邊界」。
監控無孔不入,鐵絲網重重環繞,地雷排布密集。
確實是上演精彩故事的絕佳背景板。
故事一開頭,很特別地從第三方中立國的視角切入。
瑞士籍韓裔女孩蘇菲(李英愛飾),接到上級指示。
被派來共同警備區調查一件撲朔迷離的案件。
這起案件發生在幾天之前。
一名南韓士兵在凌晨時分,對朝鮮崗哨內連開數槍。
造成兩名朝鮮官兵死亡,一人受傷。
然而,隨著調查展開,蘇菲發現南北雙方各執一詞。
南韓的關鍵人物是士兵李秀赫(李秉憲飾)。
由於獨闖「狼穴」殺敵還全身而退,他在軍中幾乎已被視為英雄。
他的供詞是這樣。
當天夜裡,正在草叢裡方便的他突然被人從背後襲擊。
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身處北朝鮮哨所,而對方一共有三人。
由於捆綁雙手的繩索並不牢靠,於是李秀赫悄悄掙開了它。
趁三人不備,他奪得桌上的手槍,衝對方連續射擊。
雖然成功將三人擊倒,但自己的腿部也不幸中彈。
好在,其他南韓士兵及時趕到,將自己救了回去。
北朝鮮這邊唯一的倖存者,吳軍士(宋康昊飾)。
他的供詞恰恰相反。
當天晚上,他和另外兩名北朝鮮士兵正在屋內聊天。
沒想到,突然闖進來一個南韓士兵,二話不說就射殺了另外兩人。
自己也右肩中彈。
隨後,這名南韓士兵逃到屋外。
吳軍士則追出去與南韓部隊交火。
兩份供詞大相逕庭,整個案件變成了一次「羅生門事件」。
而隨著蘇菲調查的深入,諸多疑點逐漸顯露。
兩名死者中,一名中尉右胸、頭部各中一槍,槍槍致命。
而另一名二等兵中了8槍。
一槍為頭部的致命傷,其他的卻是造成致命傷後的隨意射擊。
像是一種報復性行為。
更奇怪的是兩名當事人的狀態,除了模糊的供詞,兩人對其他提問都保持緘默。
李秀赫更像是受到了某種刺激,整個人面容呆滯,精神狀況糟糕。
而在戰友的描述中,李秀赫戰鬥素養極高,並且對北朝鮮敵對態度明顯。
曾經因為聽到朝鮮那邊有人辱罵南韓總統,就用石子砸破了對方的玻璃。
為何此次完成「壯舉」之後反倒消沉了,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真相,似乎遙不可及。
由於當事人不肯配合,於是蘇菲決定從他們身邊的人入手。
她找到了李秀赫的女朋友。
在交談中,蘇菲得知她是通過哥哥介紹認識的。
而她的哥哥,正是案發當天同李秀赫一起值班的士兵南成植。
又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
在對涉案槍枝的調查中,蘇菲發現當天李秀赫帶回的槍根據其編號顯示,其實是南成植的配槍。
這種型號的槍枝裝彈量是15發,而現在槍中還剩5發。
但北朝鮮三人身上,卻一共中了11槍。
而搜遍現場,最終也只找到了10發子彈。
另外一枚「消失的子彈」,證明現場還有「第五人」存在。
最大的嫌疑自然就是南成植。
而當他被蘇菲審訊這一破綻時,卻突發了變故。
他突然奪槍試圖自盡。
失敗後轉而選擇跳樓自殺。
南成植墜向地面。
位於樓下的李秀赫正好目睹了一切。
時間好似突然變慢,在四目相對中停滯。
真相在回憶裡慢慢浮現。
時間倒回事件發生前,李秀赫某天正跟隨隊伍執行任務。
由於地形複雜,隊長發現隊伍已經偏離路線,來到了朝鮮地界。
於是下令馬上撤離。
去一旁方便的李秀赫就這樣被大家遺忘了。
不僅如此,在自己摸索回營的路上,卻不小心陷入了更大的危險中。
他踩到了一枚地雷。
這時,兩名北朝鮮士兵發現了困境中的李秀赫。
一開始,他們準備直接開溜。
畢竟地雷這種東西殺傷力夠大。
絕望之中的李秀赫只好大聲求助。
雙方在夜晚的蘆葦蕩漾中,一陣沉默對峙。
較為年長的那個北朝鮮士兵還是心軟了。
返回來幫李秀赫拆除了地雷。
此人正是吳軍士。
共同警備區整個地界不大,三人後來又多次在執勤時相遇。
李秀赫開始嘗試和對面的吳軍士取得聯繫。
他將香菸和寫的信綁在石子上扔向對面。
一方面,為了報答救命之恩。
另一方面,戍邊的生活也確實太過單調。
雙方便從此開始通信。
在信中,他們以「兄弟」互相稱呼。
直到有一天,對面扔來的信中邀請他半夜偷偷過去做客。
膽大的李秀赫還真就過去了。
把兩個朝鮮兵都驚呆了。
從「筆友」變成現實中互相接觸的朋友,三人都發自內心地高興。
為此,朝鮮兵還做了慷慨激昂的發言:
「你了我們悲痛恥辱的歷史。」
又一天晚上,偷跑回來的李秀赫被正在值班的南成植髮現了。
索性就邀請戰友一起過去玩耍。
起初,性格內斂的南成植並不情願。
也因為從小所受的教育,懷疑這是敵人的圈套。
甚至站在分界線一側,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
但當南成植踏入那個小屋,馬上就被對面熱情而又親切的態度感染了。
「你感覺很溫暖。」
自此,四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外面的局勢是什麼樣子,好像已經完全與他們無關。
在那個小屋的一個個夜晚,四人一起享用食物菸酒,玩各種遊戲解悶,分享彼此的生活。
不亦樂乎。
雖然立場不同,但他們真的成為了彼此的好兄弟。
影片也從一開始極為神秘、壓抑的破案氛圍,風格一轉。
在四名士兵相濡以沫的日常裡,變得輕鬆而又溫情。
李秀赫某一次扔石子不慎砸中了對面的窗戶。
這對應的正是之前戰友對他的描述。
原來,那不過是發生意外之後的藉口。
還有一回,他們正好面對面站崗。
竟相互做起了向對方吐口水的無聊把戲。
到了夜晚,四人更會像小孩子一般玩耍。
這種純真無邪的友情,讓人看得十分感動。
魚叔也不禁:
人,終究還是情感動物。
不過,對立的身份,雖然可以暫時不顧,但並不意味著它就不存在。
隨著局勢逐漸緊張,四人也意識到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今天還在嬉戲玩鬧,明天卻可能就要兵戎相見。
這份友情註定無法暴露在陽光之下,不如早點結束。
相聚的最後一晚,他們交換了彼此的住址。
緊緊挽在一起,戴上對方的軍帽合照。
離別的惆悵,蔓延開來。
但很快,又在相互送禮和無聊的玩笑中,氣氛變得輕鬆緩和。
直到南成植,準備去開門通風換氣。
他的手還沒碰到門把,門就被打開了。
驚恐瞬間取代了笑容,四個人都徹底愣住了。
在這離別的最後一晚,四人走向了似乎早已註定的結局。
接下來到底發生了什麼,魚叔就不在這裡進一步劇透了。
因為作為一部「案情片」,事件的完整面貌究竟是如何,是它的核心所在。
若全盤託出,就是直接剝奪了觀看這一類型電影時最為高峰的體驗。
相信大家都更願意自己去發現真相。
但需要注意的是,《共同警備區》是一個越接近真相,越發悲痛的故事。
抑或是說,探索真相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事?
李英愛在片中的角色蘇菲,就代表了一種對於真相過於執著的人。
她仿佛以一種中立而客觀的身份自居,卻渾然不顧倖存者的內心情感。
為了真相,不斷對當事人進行施壓,也最終釀成了新的悲劇。
人性中的善與惡,美好與殘酷,永遠不是一分為二。
而是複雜且矛盾地糾纏在一起。
所以常有人說,永遠不要試圖去考驗人性。
戰爭,就是一種對人性最極致的考驗。
即便是已經過去70年的韓戰,至今依然在這片土地上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影片《共同警備區》雖然是個虛構的故事,但卻反映出了朝韓兩國邊界上真實的情況。
對駐守在三八線的士兵來說,對方可能就像是鄰居一樣。
天天見面,各過各的,互不侵擾。
但偶爾也會因為一點小事,便異常敏感地大動幹戈。
1976年8月18日,美韓士兵因為一顆楊樹太大遮擋視野,打算砍掉。
結果卻和對面的朝鮮士兵意見不合。
從一點口角最後演變成一場大械鬥,並導致兩名美軍軍官死亡。
實在令人感到震驚。
不過好消息是,2018年12月朝韓雙方已經解除了板門店共同警備區的武裝。
這個曾經最危險的地帶,已經變得不再危險。
誰都知道,分歧在所難免。
可我們還是希望,和平能夠更長久一些。
魚叔最喜歡的是《共同警備區》最後一幕。
無論他們四人之間到底最後發生了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留在觀眾心底,是那張漸漸泛黃的照片。
那是路人無意間拍下的,唯一一張四人一起的合影。
每個人都身處不同的位置,卻心有靈犀地望向了同一個方向。
雖然只是一瞬間。
但那一刻,真的好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