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從城市裡的「煙火氣」升級為「繁華地」,地攤經濟已經走紅一月有餘。支付寶數據顯示,地攤經營限制放開後,平均每天有十幾萬人開通收錢碼。
這盛況一如上世紀90年代的「下海潮」。
據東北財大國家戰略專家周天勇表示,如果放開地攤相關市場,參照一些西方國家的非就業人數比例,初步推算,至少可以幫助5000萬人就業。
由此推測,按照每位地攤從業者平均每年2萬元的融資額度,又將誕生一個萬億元規模的藍海市場。
金融服務,地攤經營者的「救命」稻草
從大環境看,地攤經濟之所以受到重視,與今年嚴峻的形勢密切相關。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經濟都在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為-4.9%,其中美國為-5.9%,歐盟為-7.5%。
中國經濟學家李迅雷此前研究認為:中國實際失業率高達20.5%,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政府不遺餘力支持地攤經濟,可以促銷費、緩解就業壓力,扶持小微經濟,拉動經濟復甦;對於地攤經營者,地攤的商品價格、創業門檻、失敗風險都相對可控,經營者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維持生存,恢復經濟來源;對於廣大消費者,地攤消費不僅物美價廉,而且承載了當地商業和消費文化。
政策還給地攤經營者帶來三重利好:職業認可帶來的尊嚴和獲得感;劃分了固定攤位,不用再「打遊擊」;經營租金、稅收等成本降低。
目前參與地攤經營的主要有地攤或門面長期經營者、疫情期間失業者、收入偏低人群等幾類,他們都希望通過經營地攤業務增加收入。
地攤經營的特點是:進貨頻率高,金額不固定,一般會根據前幾天銷售情況來確定未來的採購。而地攤經營者經常是以家庭或者個人為單位,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周轉,但是對產供銷的供應鏈起承轉合能力不強,很容易出現資金缺口。因此,對金融服務有迫切的需求。只有靈活進行信用借貸,才能讓地攤經營者從容面對市場變化。
據工商聯調研,全國超過15萬家小微企業及個體戶發現,在有融資需求的小店中,絕大部分扶一把就能活。
金融科技賦能,助力服務下沉到地攤經營者
傳統銀行和網際網路金融科技企業已經在為地攤經濟「花式」賦能。不僅工行、中行等大銀行,光大銀行杭州分行、彭州民生村鎮銀行等中小銀行也推出「地攤貸」等針對性信貸產品。此外,支付寶推出了「擺攤直通車」,京東推出「星星之火」地攤經濟扶持計劃,蘇寧推出「夜逛合伙人」,美團推出「春風行動」百萬小店等。
雖然已有部分農商行在「地攤貸」類產品中,以「秒審秒批,線上申請,零信用」等口號進行宣傳,但是小商販普遍存在信用記錄缺失、缺乏有效抵押物,還款不穩定等問題,讓大多數中小銀行、信貸機構仍保持觀望。此外,大部分「地攤貸」貸後還是需要信貸經理實地走訪,審核經營者的實際經營情況。
可以看出,地攤經營者的信貸需求,從傳統金融機構直接獲得融資還是較為困難和繁瑣。但是,如果金融機構藉助金融科技手段精準放貸,則可以在有效服務地攤經濟的同時,實現藍海業務的開拓。
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為核心驅動,結合GPS定位,有效克服了地攤經營者缺少抵押物、信用記錄少等困難,監督借款人是實實在在的地攤實際經營者,擴大了金融服務覆蓋面。對於金融機構,可以和持有大量用戶數據、成熟風控模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面向地攤經營者推出產品。
以國內金融科技的代表企業中騰信為例,在多年業務實踐中積累了大量服務長尾客群的經驗和能力,利用生物識別、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前沿技術。中騰信能夠精準描摹客戶畫像,為金融機構提供完整科學的貸前、貸中、貸後全流程風控輔助服務,助力提升獲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進而幫助金融機構在實現可持續經營的前提下,服務更多下沉市場的小微和地攤經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