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生種花家。
大家好,我是種花家的兎。
今天3月9號了,星期一。大家應該都已經復工了吧,生活的壓力無論何時都圍繞著我們身邊。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
在這個疫情期間,《安家》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很火了,作為一部都市職場劇,劇情的開展也始終圍繞在房產中介們向客戶推銷房子上,比起很多心靈雞湯的職場劇來說,這算得上一部真正的職場劇。
其實在看這部劇的時候,並沒有過多的去關注房屋買賣這個話題,而是從一開始就對那些坐落在魔都的老洋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讓「魔都」上海之外的觀眾們對「老洋房」這個帶有歷史氣息的名字充滿了好奇。畢竟魔都的老洋房可是類似於北京的四合院一樣的存在。
老洋房,是20世紀20、30年月泛起的老上海特色修建,上海的老洋房是上海最經典的修建,每一幢都承載著一個當年上海灘的傳奇故事。歷史的味道與故事賦予了老洋房靈魂,每一棟老洋房都有不可複製的意義並賦予了它擁有更高的價值。
在電視劇《安家》二十多集的時候,房似錦為了給飼料大王林茂根尋找獨一無二的老洋房時,誤打誤撞找到了向公館。並接觸了一家三代幫向家守護這座洋房的老耿。
我們作為年輕人,可能不會理解為什麼耿家能夠一家三代去守護向公館,但是我們能看到的是耿家守護的是做人的誠信和有歷史價值的百年老宅。在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房子沒被沒收歸公,沒被安排幾戶甚至十幾戶居民入住,形成72家房客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耿叔一家遵從約定,做好本分,只住在當初向家贈與的副屋,對於主屋非但不動侵佔之念,還盡心盡職地看護,打掃,甚至拿出自己的收入來加以維修,實屬難得,非一般人能做到的,憑的是做人的誠信和良心。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沒有幾個人能預測到上海房價會處於世界之巔?就算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耿家也沒有動侵佔主屋的念頭,甚至於在向家後代回來後也只是要原本贈予的副屋。其實到了現在,大家也都能看到,耿家第四代已經不願意在看護向公館了,因為他如果像父輩一樣繼續守著向公館的話,根本無法從中獲利,反而還要出不少修繕費。當下社會生活壓力本就不小,在上海這種大城市更是如此。本就緊巴巴的生活還要增加這樣一筆不小的開支,最重要的是未必能有回報,耿叔的兒子自然不會去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當然,這並不是說耿叔兒子是一個重利之人。如果他真的是掉進錢眼裡的那種人,完全可以偷偷地將向公館賣掉賺取一大筆錢。可我們都知道,不只是耿叔,耿家任何人都沒有這種想法。所以,耿叔兒子不願意看守向公館的根本原因是他和向家沒有任何感情基礎。
總之,父輩有他們的價值觀,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考慮。但是耿家三代的守護是沒有錯的,耿家是難得的守信用,重承諾。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這種能堅守諾言的人實在是太少了。這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更是一種精神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