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青島發生了一起少女弒母案。
兇手叫瑤瑤,僅15歲。
5月23日,周六,學校放假。瑤瑤沒有出去玩,而是待在家中。
吃過晚飯,瑤瑤對母親提出一個請求。
幫母親按摩。
隨後,其不備,用絲帶將母親殘忍勒死。
據三聯生活周刊報導,瑤瑤的母親張靈,個子矮小,只有一米五幾。
在作案之後,瑤瑤將屍體放進了一個行李箱。
她沒有逃。
而是跟母親,在同一屋簷下,共度兩天一夜。
5月25日,張靈同事報警,在家中被捕。
「瑤瑤沒有哭。」
「看起來特別冷靜。」
關於被警方逮捕時的狀態,新京報有這樣描述。
該新聞播出以後,網上輿論四起。
有人說,慣的,沒吃沒喝還天天被父母打的孩子,比比皆是,他們怎麼沒弒母?
有人說,是不是放假時間太長,孩子內心黑化了?
也有人說,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叫孩子。
的確。如果只看結果,我們很容易妄下定論:居然弒母,簡直是天生的惡魔!
但在看到更多詳細報導後,我愈發肯定了那個態度。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不會無緣無故的恨。
少女弒母,不是,或者不止是人性的淪喪,而更多是家庭教育的失敗與悲哀。
高期望:你一定要出人頭地
張靈是一位律師。
也是一位單親媽媽。
和前夫離婚時,女兒瑤瑤才3歲。
之後,她全靠自己一手打拼,把女兒拉扯大。
有自己事業,是某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之一。
有房,有車,生活也相當體面。
在悲劇發生後,大家關於她的評價,也都是出乎意料的好。
水果攤的攤主說:「她是一個女強人,單獨撫養女兒,從沒發過牢騷。」
張靈的朋友說:「她為人幹練,有求必應,從不擺架子。」
熱情,女強人,辦事雷厲風行,外人給張靈貼上的標籤。
三聯生活周刊的報導,也將其稱之為:一位「完美母親」的意外死亡。
在所有人看來,張靈都近乎完美。
除了,瑤瑤。
從小到大,張靈對孩子非常捨得投資。
初中、高中,那都是青島有名的學校。
家裡也擺了一臺鋼琴。
再加上各種培訓,張靈砸在瑤瑤身上的錢,每年至少20萬。
張靈生前的同事感慨:「我感覺她整個人的精力、財力,都用在孩子身上。」
只是,投入成本與期望值,總是成正比的。
投資是這樣。
家庭教育也是這樣。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學校停課許久。
疫情緩解後,在5月份,瑤瑤所在學校安排了一場統一考試。
可瑤瑤考「砸」了。
張靈同事說:「其實我覺得成績不錯,大概是年級前十幾名。」
「但張靈對孩子要求必須是前5名,最好是前3名。」
所以,對於女兒這場考試,張靈感到很失望。
因為她投入了很多很多錢,很多很多精力,但女兒卻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
那麼,不達標,怎麼辦?
精神打壓。
訓斥很嚴厲,有時會把女兒訓哭。
她的口頭禪是:「你是我的女兒,是我養大的,你必須要聽我的安排。」
由於要求苛刻,瑤瑤有時也會反駁媽媽:
「你只考慮我吃什麼用什麼,從不考慮我精神上的感受,你知道我怎麼想的嗎?」
但是,媽媽沒有做出讓步。
女兒沒有寫作業,看會兒手機。媽媽臉就拉下來:「你又在玩遊戲。」
在張靈的認知裡面,女兒在家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學習。否則,那就是有問題。
······
關於她對女兒的最終期望,張靈同事曾這樣回答。
「必須要考上清華、北大、復旦這樣的名校。」
「畢業後還要讀研、出國。總之,孩子將來一定要比我強,要出人頭地。」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把瑤瑤逼向極端的關鍵所在。
但我相信,當期望重如山,沒有一個人,一個孩子,能真正感到快樂。
控制欲:你必須按我意思做
瑤瑤肩上有2個重包袱。
一個是媽媽超乎平常的期望。
另一個,則是媽媽令人窒息的控制欲。
上初中的時候,瑤瑤學校有一個自由時間,就是午睡。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睡得著啊
瑤瑤也睡不著,就想和同學去操場散心。
但張靈的態度是:不可以,必須午睡,這樣才有精神上課。
張靈對女兒的控制,上至時間安排,下到跟誰交朋友,都得按她意願來。
這個「控制手段」也是非常先進。
張靈本身就是幹律師的,非常善於調查。
於是,一聽說女兒交新朋友,她便會拿出職業技能。調查這個「新朋友」學習如何,家庭背景如何······
有些同學受不了,就和瑤瑤斷了來往。
張靈的界限意識很弱。
她對前夫評價不太好。
所以,她對女兒要求:不準和爸爸見面。
新京報採訪張靈同事時,問了一個問題:除了學習成績,張靈對瑤瑤還有哪些要求?
她說:「聽話。」
早在上初中時,母女就談到「國內外教育」的話題
瑤瑤說:等我長大,希望你不要管那麼多。
而張靈的回答卻是:「我們是在中國,不是外國。我是律師,對各方面都很了解,將來你必須按我的意思做。」
另外,張靈買下的房子是一室一廳。
也就是說,十幾年,母女都始終同住一個房間。
沒有自主權,
沒有獨立的空間,
不允許違背媽媽的意願。
瑤瑤的童年,看著就有一種窒息感。
當我們無法病態共生,
便只有一起走向毀滅
張靈和瑤瑤的相處模式,其實就是控制與被控制的模式。
你是我生的,你就要聽我話!
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啊!
為你付出這麼多,你還不聽媽媽話,有沒有良心!
······
這些話是不是聽著很熟悉?
沒錯,中國家庭向來缺乏邊界意識。
而在心理學上,這也叫病態共生。
它往往會走向2個極端。
一個是孩子很配合,不反抗。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
最終結果就是,孩子的精神被閹割了。
成年後,男的成了媽寶男,女的成了媽寶女。喪失主見,也不知道我想要什麼,該追求什麼。
另一個就是孩子不配合,想奪回自己人生的自主權。
比如瑤瑤。
記者採訪了瑤瑤兒時的玩伴。
她對瑤瑤的評價是:「開朗,耿直,勇敢,有什麼說什麼。」
幾年後,瑤瑤進入高中。
這時,大人們對瑤瑤的普遍看法是:「老實,內向,沉默,不愛說話。」
也就是說,瑤瑤的天性本是外向的。
只是,病態的相處模式,磨滅了她生命原有的能量。
如果瑤瑤始終配合,或許,病態共生,就會一直這麼繼續下去。像多數精神被閹割了的孩子。
但是,瑤瑤沒有。
張靈曾向同事透露:孩子上初中以後,就不聽話了,還開始撒謊。
初三的時候,瑤瑤曾多次離家出走。
瑤瑤朋友給出的解釋是:瑤瑤覺得媽媽給的壓力太大。
今年3月8日,張靈給女兒寫了一首詩。
該詩還被發表在了學校微信公眾號上。
「女兒,你可曾知道,你一直,一直是我心中藍色的憂傷······」
媽媽為自己寫詩,換正常家庭的孩子,都會覺得感動。或者起碼不會排斥。
但瑤瑤的感覺卻是:丟臉了,不被尊重。
5月23日,也就是這首詩發表2個月後,悲劇發生。
瑤瑤將母親殺害。
關於作案動機,《鳳凰周刊》說:瑤瑤因成績不佳,擔心母親責備。
這個,對,也不對。
「成績不佳」只是一個導火索。
而真正讓一個15歲少女成為弒母兇手的,是對病態共生的厭惡,以及對人自主權的渴望。
但話說回來,指責張靈,似乎也是不妥的。
因為從她的角度講,真的是用盡所有力氣,去「愛」自己孩子。
孩子喜歡吃牛肉,她就託朋友從澳洲帶牛肉回來。
孩子想吃羊肉,她就叫朋友從內蒙古殺活羊帶回來。
離異十幾年,她沒有再婚。一心撫養女兒成材。
她說:「我小時候缺愛,現在,我要把所有的愛都給瑤瑤。」
三聯記者跟蹤採訪時,有路人評價這起「弒母案」。
他說,肯定是教育有問題。
張靈朋友急忙解釋:「不,她媽媽是律師,是好人。」
路人說,那就是女兒有問題。
「不不不,她女兒鋼琴十級。」
那麼,究竟誰是誰非?
答案,或許已經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對於這起人間悲劇,值得反思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我們所有人。
愛是成全,而非控制。
愛一個人,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作者:卓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