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作為中國內地高校中國際和港澳臺地區交流合作最為活躍的大學之一,每年都有千餘名本科生通過學期交換、聯合培養、暑期學校、國際比賽等形式,前往劍橋、哈佛、牛津、耶魯、麻省理工等海外高校進行長期短期交流學習。今天,我們有幸跟隨陳金言同學到浪漫之都巴黎,到頂尖社科類大學——巴黎政治學院,一同走進她豐富多彩的交流生活,聆聽她的交換故事。
陳金言,南京大學2017級社會學院社會學系本科生,高中畢業於廣州市第二中學,於2019年秋赴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進行為期一學期的交換。
啟程·規劃準備
談及選擇巴政的原因,陳金言坦言,「面對學校琳琅滿目的交換項目,前輩們風格迥異的交換體驗,實在很容易犯選擇困難症。所以與其說從一開始就目標堅定地憧憬著,不如說是在選擇過程中逐漸勾勒出自己所追求的交換生活的輪廓,因此逐漸喜歡上最能豐滿它的巴政。」
巴政最吸引陳金言的就是其深厚的社會學功底,雷蒙·阿隆曾長期在此教書,著名組織社會學家克羅齊埃、行動者網絡理論開創者之一的布魯諾·拉圖爾也曾在此任職。同時,作為專攻社會科學的學校,其在國際關係、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領域也成績斐然,因此對跨學科交流也有所裨益。在大師雲集的光環之外,巴政的師生也深刻地參與於社會活動中,不僅校內活動會邀請來自社會各領域的精英,而且以社團等組織形式積極地參與著各項社會議題。
最後,當然不得不提到本雅明筆下19世紀的首都——巴黎。陳金言很久以前看過一部動畫片,名叫《怪獸在巴黎》,她回憶,「雖然是個少兒版的剪刀手愛德華落地巴黎聖母院的故事,但塞納河畔酒吧裡流淌的那首《La Seine》也在不知不覺中匯入了我關於巴黎的夢裡。後來偶然遇到的電影,偶爾聽的幾首法語歌,突然抓住眼球的熱搜,好像都在告訴我,我已經有了理想的目的地。」
艾菲爾鐵塔
在法國,不會法語的確會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障礙;但是在近幾年內僅能較好地掌握英語這門外語,也能進行這次交流訪談活動,抓住這個為數不多的在非英語地區長期生活學習的機會,而陳金言也在收到入學證明之後就開始自學法語。但除了語言,保險、籤證、租房、銀行開戶等一系列瑣事也進入了她待辦清單。陳金言並沒有在法國的銀行開戶,而是選擇使用中國銀行的留學信用卡(歐元卡),因此省去了法國銀行開戶所需的一系列要辦的手續和要寫的書信。租房則是幸運地找到了一位學姐,她的父母都曾在南大教書,陳金言最終入住了這位學姐在鐵塔旁出租的小屋。
觸碰·交換生活
陳金言初到巴黎時正值夏天的尾巴,「西歐齊齊哈爾」陽光明媚、天氣涼爽,晚上九點天才徹底變黑。陳金言的第一堂課是在盧森堡公園的樹蔭下開始的,Welcome Program的老師對他們真誠地說道,「我希望你們不僅是來巴黎學習,而且是在巴黎裡學習。」也是因此,這位研究非洲歷史的老師下一堂田野工作課的地點就是有小非洲之稱的Goutte d'Or,雖然同學之中絕大部分人不會法語,但老師還是鼓勵他們和居民交流,並分享有趣發現。
和朋友去塞納-馬恩省18Km遠足
一開始,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們都按照嚴肅的學理思路去尋找老師所說的「有趣發現」,卻一無所獲,反而是在路邊的攤販們烤制的一種茄子似的果實勾起了陳金言和同學們的興趣。她緊張又冒失地前去詢問,攤販卻十分熱情地介紹了這種名為Safou的水果,最後他們在街頭互相比劃著手腳,克服語言障礙,場面一度很可愛。
沿著Safou這條線索,金言用英語、法語夾著表情、手勢向水果店老闆詢問它的產地、做法,討論著為什麼如此健康又受歡迎水果卻沒有進入法國的大型連鎖超市等問題。陳金言坦言:「雖然Safou並不是這段經歷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因為它吃起來像硬麵包,但這次突如其來的田野和意料之外的發現讓我反思,是否只有做足準備才能進入田野開始研究?也許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像在第二次走過的地方辨別方向一樣,相信並抓住自己模糊的感覺。」
逐漸適應學習生活後,如果下課早且交通順暢,陳金言也會去各個博物館裡走走看看。大部分博物館憑藉學生證可以免費入館參觀,而部分區立或私立博物館可能仍會收取一定價格的學生票,但像羅浮宮、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等基本上都可以實現「博物館自由」。
除此之外,陳金言的另一個愛好則是沿河散步——沿河綠道上可以散步跑步,也可以租借共享電動滑板車來體驗「腳踩一塊小鐵皮,滑到哪裡算哪裡」。摸索許久後金言發現巴黎道路的門牌編號是以塞納河為中軸編的,越小號越近河,所以藉助這個方法走街串巷也不易迷失方向。雖然巴黎工業化的歷史十分悠久,但在巴黎的徒步似乎是一種對自然狀態的重新發現——巴黎的鴿子睡在橋底下,綠鸚鵡是一種雞尾酒也是一家酒吧名,路上很少貓,蒙馬特豐收節的晚上大家在聖心堂下的廣場露天蹦迪,而鋪石路下是海灘。
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標本
蒙馬特豐收節傍晚
回首·心得體會
在談及南大與巴政的不同之處時,陳金言說道,巴政的校園更像鼓樓校區的北半邊——坐落在市中心,教學樓兼具經典與現代兩種風格,所以有時在有壁爐的課室裡看老師用觸控螢幕上課感覺還蠻神奇的。課程設置上,交換生並沒有必修課,因而可以盡情挑選各個學科的課程,此外還可以選擇短期工作坊,以及語言、寫作訓練等輔助類課程和藝體課。
但陳金言覺得巴政與南大最大的不同是學校會建議所選課程總數不要超過六門(不包括藝體課)。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精力有限,學校希望用限制數量的方式換取學生對於每門課程的全心投入;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學校並不主張「兩耳不聞窗外事」型的學習,而鼓勵學生更多地嘗試實證研究、參與社會議題及工作實習。此外,大部分課堂都沒有統一的紀律可言,用老師的原話來說,即「用你所屬文化裡尊敬老師的方式尊敬我們就可以了」,所以翹課、在課堂上吃飯和帶寵物上課的朋友可能很少見,但也並不會多奇怪。
課室
帶小狗上課的同學
「小鎮做題家」一詞一度風靡豆瓣,而在陳金言的交換體驗與心得分享中也提及了這個詞語。從小「只會做題」的她在每時每刻都有文化展覽和派對的巴黎裡也曾感到十分自卑——因為不懂法式穿搭,因為沒蹦過迪,因為不是從小就浸潤在可以欣賞臨摹大師真跡的環境裡等等諸如此類的原因。陳金言說道,「儘管我與巴黎人同呼吸,但我不與他們共命運。」但是,成為巴黎人的全部重點就在於意識到「巴黎是巴黎」。巴黎不是由巴黎人構成的,也不是由浪漫構成的,「巴黎是巴黎」就和「南京是南京」一樣,城市人不是城市的一部分,甚至反而,城市人是城市呼吸的載體。這也可以理解成,只要放棄故鄉——現居的二元論,就可以成為精神巴黎人,但她同時也是精神廣州人、精神南京人。
「平靜而坦然地接受每座城市文化、每段生活經歷對我們的形塑,不再以cultural shock的警惕面對異文化,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穫之一。簡單來講就是,不要太期待,也不太要害怕。」在最後的最後,金言以這樣一段話為此次採訪作結。
採訪 | 陳瀾萱
文案 | 陳金言 李芝坤
美編 | 侯夢瑤
照片 | 陳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