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網】從法國頒布「禁足令」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周多了,各位宅家的日子過得還好嗎?
疫情把我們困在家裡,卻困不住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善意。
法國出現了一批人,用他們的行動溫暖了每個人的心。
每晚8點,相約窗邊
身在法國的小夥伴們,每天晚上8點是不是能夠準時聽到窗外的掌聲、叫好聲甚至還有敲鑼打鼓聲呢?
這其實是一項由歐洲議會的左派議員拉斐爾·格盧克斯曼(Raphal Glucksmann)在3月17日通過推特發起的活動,名為「我們鼓掌」(On applaudit),他號召法國民眾每晚到窗邊為醫護人員鼓掌。
議員本人在推特中寫道:「我們的醫護人員,為了我們,不懼困難,甚至在缺乏醫療物資的情況下依舊勇敢,讓我們從今晚,或者在以後的每一晚,在窗前為他們鼓掌。」
這個活動發出之後立刻得到了數十萬網友的響應!如今,鼓掌的時間定為20點,它已經成為了比衛生部例行發布會還準時的每日固定活動。
每晚20點,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在窗邊,通過鼓掌的方式致敬全法醫療人員,還有不少人通過這一方式和鄰居之間相互加油打氣:今天又在家乖乖待了一天呢,真棒!明天繼續!
所以,今天晚上,別忘了去窗邊見證這溫暖的一刻哦!
溫暖的鄰裡互動
除了掌聲,一張張特殊的紙條也給不少人帶去溫暖。
迅速蔓延的疫情,對於免疫力低下、身體虛弱的易感人群來說就像洪水猛獸一般,在加上政府的出行限制,他們的每次外出都是一場困難重重的考驗。
於是在這個時候,有人在公寓裡張貼了告示,表示願意幫助出行不便的鄰居出門購物。
法國人自由散漫又愛抱怨,這是全世界公認的,連不少法國人都承認這一點,然而在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行動起來可一點也不含糊!
在法蘭西島大區93省,當地的年輕人紛紛出動,幫助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到超市購買他們需要的食物,然後再把食物送到老人們的家門口。此舉受到了大家的讚揚,還有受到幫助的老年人親切地稱這幾個年輕人為「小天使」,並且表示「在這麼困難的時候,還好有你們,你們做的一切真的棒極了!」(年輕人:猛漢臉紅)
在加萊海峽省的阿拉斯市(Arras),三名18歲的年輕人從戒嚴一開始就組成了一支小隊,免費幫助當地的老年人和獨居者購物。三人每天都要多次往返於超市、商店和需要幫助的當地居民家中。購物小隊的發起人Léo Guéant表示,如今他們每天要進行15至20次購物。
有人表示願意幫助出行不便的鄰居出門購物。(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在全法從上到下都緊缺口罩時,有不少人表示願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口罩。
享法妹的一位朋友就在所居住的公寓入口處張貼了這樣的一封信:
親愛的鄰居們:
由於新型病毒,我們提前儲備了一些口罩,如果您出行需要口罩的話,您可以聯繫我們,我們會把口罩放到您的信箱中。
請把您的信箱名字留在下方。(口罩是一次性的,請勿重複使用)
PS:如果您有需要的話,我還列印了一些個人出行證明。
她在信的末尾還專門留了空,讓有需要的人把自己的姓名留在上面,這樣她就可以把口罩投遞到對方的信箱裡。
這封信上不僅有大家留下的姓名,還有一句句感謝。
享法妹在朋友圈看到了不少人都在力所能及地幫助周圍的人,為大家鼓掌~
還有一位居住在波爾多的中國小哥,自從疫情爆發後就一直忙個不停:他先是收到了國內朋友寄來的幾百個口罩,考慮到在法國,口罩已成稀缺物資,他決定和同住在一條街上的老年人們共同分享這些寶貴的口罩。聽說消防員們缺少防護物資後,他又從國內購買了一批口罩,送給了當地的消防急救隊。
近日,法國公民服務部門也紛紛在各地發起名為Jeveuxaider(我要幫助)的行動,動員起社會各界力量來幫助疫情中陷入困境的群體。
由於最近民間的互助意願非常強烈,多個城市的市政都注意到了這一點,並且開始在各地推廣Jeveuxaider的註冊平臺。
在平臺上註冊的志願者,主要加入四個主要任務:
- 遞送或發放緊急食品和必需品。主要服務對象包括包括獨居老人、行動不便的人,以及那些無家可歸者。
- 例外的兒童看護,比如醫護人員子女或者社會兒童幫扶機構收納的兒童。
- 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社會聯結和支持,比如主動聯繫孤獨的老人、病人、殘疾人等。
- 就近互助,比如為身邊需要幫助的鄰居遞送生活必需品等。
在Réserve Civique的官網上,互助報名渠道非常清晰。簡單登記個人信息後,就會有附近相應的任務發放下來,即便一些有基礎病或者70歲以上的老人無法外出,也可以在家遠程提供一些服務。
https://covid19.reserve-civique.gouv.fr/
此外,Service Civique也已經在官網上開通各類互助的志願者報名渠道。
Service Civique,即「公民服務」,是法國一種特殊的社會參與方式。它是一個針對16-25歲青少年的志願服務參與與認證的平臺。可在官網上搜索招聘信息,一般是具有社會幫扶成分的工作,為期通常為幾個月,每月的工作補貼大致與實習相同。做完之後也跟實習一樣,是一次能夠拿出手的社會經歷。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這個「公民服務」還挺特別,也很有意義呢?巴黎的小姐姐們已經開始踴躍報名,並且出現在當地公立醫院裡。
超市的特殊營業時段
不少超市開設了老年人購物時段:在這段時間裡,超市只對老年人開放,他們不用擔心擁擠、買不到東西,也大大減少了被感染的風險。
超市大多選擇把自己每天開業後的第一個小時預留給老年人,每天早上,7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在物資充足、人員稀少的超市裡安靜購買自己想買的物品。在接受採訪時,有的老年人表示這一措施讓她感覺很放心。
除了向老年人提供特殊服務之外,還有很多超市宣布向醫護人員提供優先服務:只要出示有效證明,醫護人員將無需排隊等待,可以優先付款。超市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此舉表達對醫護人員的感謝,同時幫助他們節省時間。
目前,已經有包括家樂福、Aldi、歐尚、Casino、Picard在內的多家企業加入了這一活動,向醫護人員提供便利。
公眾人物齊喊話
戒嚴以來,以總統為首的政府官員集體變身社交網絡大喇叭,呼籲大家少出門多在家。
此外,不少公眾人物也加入了這一隊伍,藉助自己的影響力,在社交網絡上喊話,勸粉絲戒嚴期間「RESTEZ CHEZ VOUS」。
有沒有找到臉熟的人呢?
包括Norman、Cyprien等Youtuber在內的80人合作製作了一個短片上傳至社交網絡,向大家介紹疫情的重要性,並且以身作則,讓大家不要出門。看到喜歡的Youtuber喊話為大家打氣,小編表示:扶我回屋!我還能堅持下去!
Cyprien乾脆把推特的用戶名改成了「RESTE CHEZ TOI」,用這種直白粗暴的方式提醒自己的粉絲,沒事兒別出門!
網絡紅人Cypien的推特頁面。(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艾菲爾鐵塔「致謝」
護理人員,警察,憲兵、收銀員、快遞員、外賣員...在疫情期間,他們仍然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保證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
為了表達對他們的感謝,艾菲爾鐵塔每天晚上8點都會亮起燈光,打出「Merci」(謝謝),向這些與冠狀病毒作鬥爭的人們致敬。
隨後從8點30分開始,鐵塔將以英文和法文交替顯示「呆在家裡」(Restez chez vous) 的消息,直到晚上11點。
再忙也要吃好飯
有人為醫護人員鼓掌喝彩,有人幫醫院籌集物資,還有人為醫護人員的三餐出謀劃策:人是鐵飯是鋼,醫生護士天天忙碌,有沒有好好吃飯呢?戒嚴期間許多飯店都關門歇業,待業在家的廚師們決定為醫護人員們做點事情,向他們提供飯菜。
美食記者Stéphane Méjanès提出了一項名為「廚師與醫護人員」的活動,向受疫情影響的飯店發起建議,為醫護人員提供飲食。這一活動立刻得到了眾多飯店、食品公司和廚師的響應。僅僅在一周之內,就有260多家飯店老闆表示願意向全法蘭西島的醫院提供優質又便捷的盒飯。
在格勒諾布爾,有大廚為當地醫院的醫生們帶去了米其林級別的簡餐。Christophe Aribert是當地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廳的主廚,疫情期間,他向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醫學中心提供了45份特製菜,這些菜餚全部使用當地生產的蔬果製作,營養均衡。大廚對自己的作品信心十足,他表示,這些菜譜是他和一位自然療法專家的創意,吃了能夠緩解壓力,增加士氣。
大廚特製菜,金光閃閃!法蘭西小當家現身,醫護人員們有口福啦!
童心傳遞真意
「阿泰叔叔,您是英雄,是我的榜樣」……
這些是來自來自華人會中文學校的孩子們寫給「阿泰叔叔」的信。「阿泰叔叔」是一名志願者,聽說巴黎北部有一家養老院感染嚴重卻沒有口罩後,他和愛心人士迅速籌集了1400個口罩並親自送到了養老院。而華人會中文學校的同學們在網課上了解到了這個舉動後,在老師的帶領下,紛紛拿起紙和筆給阿泰叔叔和志願者們寫下祝福。
而這些孩子們則通過紙和筆表達了向「阿泰叔叔」的欽佩和感謝。信上是認認真真的一筆一划,工工整整,信紙輕薄,傳遞的確是最真摯的敬意與情感。
來自祖國的溫暖
疫情在法國爆發後,仍有不少留學生選擇留在這裡,而大家的健康安全也是國家的牽掛。國家為留學生們準備了數萬個裝有防疫物資的健康包,日前已經送到了駐法大使館,並於4月2日開始發放給學生。
健康包裡有20隻一次性口罩、兩隻N95規格的口罩、一包消毒紙巾、兩盒連花清瘟膠囊和一本預防手冊。在非常時期,這個包裹彌足珍貴。
為了讓學生們儘快拿到健康包,駐法大使館的楊公參甚至自己開車當起「跑腿」,親自把健康包送到學校的學生代表手上。
駐法使館教育處和法國多地學聯也馬不停蹄地開車到各處發放健康包,只為讓學生們早一刻拿到物資,早一刻安心。
小小包裹,裡面裝著的不僅僅是來自國家的防疫物資,還是祖國對海外學子沉甸甸的關懷和牽掛。這個健康包還是個「暖暖包」,拿在手上心中暖意十足。
砍掉世界上所有的樹,也無法阻擋春天的來臨。
善意不會被疫情所掩蓋,反而在它的磋磨下愈發閃亮。這些暖心行動,有些可能不起眼,甚至微不足道,但是他們卻都不平凡,微末小事也能閃耀人性的光輝。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果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能給他人帶來幫助的話,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