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2020-12-18 國際在線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桑科溼地景觀。新華社發

2020年10月12日,內蒙古舉辦以「發展現代種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新華社發

青海上半年清潔能源外送電量突破100億千瓦時。圖為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大唐青海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兩名工作人員在光伏電站內進行巡檢。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刊採訪了四位專家學者,請他們從不同角度暢談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學習體會。

 超前布局 為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創造條件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重要宣示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畫了宏偉藍圖。

那麼,新的減排目標會對哪些地區和行業產生較大影響?這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意味著什麼?

在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看來,新的減排目標要求我們必須有更加緊迫的減排措施:「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比較發達,經濟轉型領先,一些地區在『十四五』期間完全可以提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另一方面,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都比較高的重化工行業,『十四五』期間也應該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不能再盲目擴充產能。必須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優先發展數字經濟、高新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當然,這對於重化工業或煤炭業來說的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但也不失為一個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

何建坤認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涉及「十四五」「十五五」兩個五年規劃,所以「十四五」就要加強行動,很好地超前布局,這樣才能為「十五五」實現二氧化碳達峰創造良好基礎。

「在國家層面,『十四五』期間,我們需要繼續確立有力度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標,並把這些目標分解到各個省區市,使其不斷強化節能減排責任制,促進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在地方層面,『十四五』期間要推進達峰行動,各省區市也要做一個行動計劃。總的來講,全國範圍要保證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何建坤說。

煤炭是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最高的一種能源載體。在何建坤看來,要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首先煤炭的消費量要達峰。「因為到『十五五』以後,石油的消費量要爭取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而作為清潔、優質、低碳能源的天然氣還會有所增長,仍然會增加少量二氧化碳排放,所以2030年之前,煤炭消費量必須下降(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來代替煤電以及減少散煤的終端利用),使天然氣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由煤炭消費量下降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抵消,如此整個能源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才能達到峰值,不再增長或開始下降。」何建坤表示。

為了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除大力節能,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還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何建坤預測,未來10年,我國每年新增的風能和太陽能這兩種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左右,10年就意味著會增加10億千瓦左右。

「10億千瓦是什麼概念?現在美國所有的煤電、氣電、可再生能源電總的加起來才10億千瓦,而未來10年內,我國僅風能、太陽能新增加的發電裝機容量就相當於美國現有的發電裝機總量。可見,我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速度和規模相當大,在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將對世界的低碳轉型發揮積極引領作用。」何建坤說。(光明日報記者 張 蕾)

 推進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綠色消費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明確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環境汙染嚴重影響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要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哪方面也不能落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以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既要創造豐富的物質、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生產或創造出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峻岭說。

楊峻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重要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把綠色發展納入新發展理念,把汙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五」期間,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以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環境汙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但也要看到,『生態環保任重道遠』的嚴峻現實。生態環境的壓力依然處於高位,結構性汙染等問題還很突出。」楊峻岭說。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要在鞏固已有成績和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新思路和方式方法。「最根本的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按照五中全會部署要求,在科學、精準和依法上下大功夫,持續推進大氣、水體、土壤汙染治理。比如,大氣治理方面,要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這也是重點和難點。協同意味著不能單打獨鬥,要齊抓共管,意味著行動一致、目標一致、標準一致,集中攻堅的重點也一致。」楊峻岭表示。

推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對此,楊峻岭認為,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要下大決心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營造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良好氛圍,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積極開展重點行業、重要領域的綠色轉型和產業升級,努力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體系。另一方面,要持續深入地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習宣傳貫徹,積極培育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態道德意識、生態憂患意識,積極倡導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適度消費、節約消費、合理消費的綠色消費習慣,讓熱心環保、參與環保和貢獻環保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積極參與和引領應對氣候變化等生態環保國際合作。對此,楊峻岭說,要積極發揮中國在全球生態環保國際合作方面的作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治理創新路徑,以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助推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應對全球生態問題的「中國方案」,講好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的「中國故事」。

楊峻岭說:「我們還要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對話交流和務實合作,增強自身在全球生態領域的團結協作能力,努力同各國人民一道建設和維護清潔美麗的地球家園。」(光明日報記者 王昊魁)

新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優勢何在

——訪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鈞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針對如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了重要要求。對此,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鈞深有感觸:「回顧我國自然保護地的發展歷程,其特徵是從單類型分散管理到體系化整合治理的漸進過程。以前的分散管理方式存在諸多共性問題,比如重複設置、保護地的功能定位不準確、過度開發和錯位經營現象嚴重、保護目標與社區發展存在衝突、管理缺乏法律法規支撐等。」

在他看來,這些問題的產生,究其原因是我國原有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缺乏頂層設計。「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好人地關係,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系統的長效保育、與保護地相關的人類社會的平衡發展與合理利用、協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關係的運行機制等多個方面。」

如何從體制機制層面加以統籌解決?張玉鈞表示,需從解決多頭管理體制,建立有效的資金投入機制、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完善多種途徑的社會參與機制等方面加以解決。

張玉鈞進一步解釋說,目前自然保護地的管理已經轉由專門、穩定的權威機構行使統一管理,原有管理模式造成的空間上交叉重疊、管理碎片化的諸多問題將徹底得以解決。而通過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可以滿足自然保護地的「人頭費」、辦公費、資源保護費、科研費和基礎設施建設費等基本需要。「這不僅有利於提高保護能力,也是全民參與人地和諧關係構建的重要途徑。」

在建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方面,張玉鈞表示,國家除對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進行監管外,還會嚴格履行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的職責,實施統一調查和確權登記,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這將對我國自然資源資產的確權、規劃管理和監督產生積極影響。同時,應逐步建立常態化、強制式的第三方監督機制和廣泛的社會參與機制,以保障社會各界的知情權和拓寬參與渠道,並保證從規劃到實施都置於社會、公眾強有力的監督之下。

「不同類型與級別的自然保護地不僅具有明確的設立基準,而且資源稟賦優勢突出:國家公園是最具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因其質量與穩定性高而成為自然保護地體系的主體;依據主要保護對象的類型,自然保護區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野生生物和自然遺蹟三個類型;依據自然資源稟賦等,自然公園可分為森林公園、溼地公園、風景名勝區、草原公園、荒漠公園、海洋公園、地質公園等七個類型。」張玉鈞表示,整體上的分類分級管理將是未來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方向。

目前,圍繞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自然保護地整合,我國在管理機構統一、自然資源保護與資產確權、管理保障體系建設、社區協調機制完善以及國內外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除實施差別化的分類分級管理外,體系化整合治理的實現離不開保護能力建設、保護與利用動態關係的平衡機制等。此外,還有一些具體細節也需要關注,比如整合治理過程中過渡期的產業引導、特許經營制度的建立等。」張玉鈞說。(光明日報記者 張 蕾)

 管好自然資源「家底」 產權人當好家是關鍵

——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宏偉

在自然資源管理進程中,一些地方存在資源資產所有權人不到位、權益落實難等問題,導致無序開發、保護不力。「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

「通過依法明確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權利行使主體,健全產權體系和權能,完善產權法律體系,平等保護各類產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以更好發揮產權制度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激勵約束作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宏偉表示。

李宏偉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取得質的飛躍。在體制層面,新組建自然資源部,統一行使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職能。在制度建設層面,出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確權登記、節約集約利用、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等重大制度,基本搭建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在管理層面,基於系統思維,將原來的對土地、礦產等國土資源管理拓展到對森林、草原、溼地、水資源、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管理,並首次將生態系統納入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範疇;構建「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自然資源部門開始全面行使「兩統一」職責(即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

「特別是嚴格質量管控、確保數據真實可靠的國土三調持續推進,將全面摸清各地自然資源真實本底情況,為建立系統完整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奠定堅實基礎。」李宏偉表示。

針對部分自然資源分類、調查評價標準不統一,家底不清甚至交叉重疊等問題,2019年,自然資源部在系統梳理、整合原國土資源、海洋、測繪地理信息、城鄉規劃等統計調查制度的基礎上,出臺《自然資源綜合統計調查制度》及土地、礦產、海洋等八套專業統計調查制度。

李宏偉認為,未來,切實做好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和確權登記等基礎性工作,應以落實產權主體為關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體系。比如,在明確自然資源產權主體權責利方面,「設定與中央、地方各級政府以及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相應的收益、止損、補償等權責,根據自然資源管理目的,平等保護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合法權益。實行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做好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制度」。同時,要尊重市場規律,促進市場競爭,完善交易市場和評估評價與競價機制,建立完善自然資源定價機制及明確、穩定、受法律保護的產權利益分享規則。

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制度也是重要方面。她說:「要建立自然資源、檔案管理制度,全面動態掌握自然資源家底。在充分利用已有數據資料基礎上,查漏補缺,將需要補充調查的數據資料及需求納入全覆蓋的調查中,如國土三調、年度變更調查,實現多調合一、一調多用。」

「還要完善統一確權登記制度和技術標準體系,加強產權登記信息應用。」李宏偉認為,要明確自然資源分類以及物理邊界,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整體性和依附性,以不動產登記為基礎,清晰界定各類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及派生的其他權利邊界和主體。創新「網際網路+不動產登記」形式,升級改造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資料庫及配套資料庫管理、登記信息、信息分析、數據共享服務及社會化服務系統,為健全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體系搭建管理服務平臺。(光明日報記者 楊 舒)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30日 05版)

相關焦點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本文轉自【光明網】;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桑科溼地景觀。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綠色發展 讓天更藍水更清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年08月14日 10:4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麗萍 字號 內容摘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 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徵程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
    內容提要:日前,市生態環境局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舉行集體學習,並結合工作實際進行深入交流研討,明確今後工作要求,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落實全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上來。
  • 堅持「兩山」理念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一次制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擘畫「十四五」發展藍圖,引領我們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要會議。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決策部署,提出了新目標新任務,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
  • ...推動「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 融入新發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 融入新發展格局 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訪興… 2020-12-13 1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特輯黨的十九屆五中...
    青年大學習最新一期(11月16日)特輯主題是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共青團中央已經更新了學習內容和題目,想必有些小夥伴還不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小編已經為大家整理好了,趕快一起來看看吧。十四五時期五條原則是什麼
  • 十九屆五中全會丨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共山東省委關於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聚焦「推動綠色發展,繪就綠水青山齊魯畫卷」,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系統修復和保護自然生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五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舉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不斷加快和諧奮進一流飛行隊...
    >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黨委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貫徹落實全會精神上來,按照「建設和諧奮進的一流飛行隊」目標,積極做好歲末年初各項工作,為十四五發展起好步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要實現「十四五」的宏偉藍圖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按照局黨組的決策部署,以推動飛行隊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為建設現代化強國、交通強國、救助強局作出貢獻。做到「三堅持」實現新跨越隊黨委書記、隊長聶筍始終堅持人民至上。
  • ...會場參加「全縣領導幹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班」直播學習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秀利 見習記者 劉殿章 通訊員 王玉娥 丁立波 濱州報導  12月9日上午,陽信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按照上級部署,在局九樓會議室設立分會場,積極組織全局20名領導幹部攜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 天津市網際網路企業掀起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熱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以來,天津市網際網路企業掀起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熱潮,廣大網際網路企業從業人員將學習五中全會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相結合,全面準確領會精髓要義、豐富內涵、實踐要求,深刻把握「十四五」時期網信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以前瞻性思考和規劃性布局推動企業發展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精神解讀⑩ 2020-12-21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刑警支隊召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交流研討專題會議
    刑警支隊召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交流研討專題會議 2020-12-23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表徵之一就是實現包括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內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有定型、成熟、有效的生態文明制度,保障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科學、持續運轉,提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有助於推進生態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精神解讀 2020-12-21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方電網公司各單位迅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會議強調,超高壓公司系統要切實增強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奮力開創公司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到該公司改革發展實踐中。 廣西電網公司:全面總結系統謀劃 以「十四五」願景砥礪奮進 近日,廣西電網公司黨委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召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2020年第五次集體學習研討會,第一時間學習傳達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研究討論貫徹落實舉措。
  • 東華理工大學:以「1+N」模式推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11月4日,學校黨委召開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大會暨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省領導幹部會議精神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主要精神,全體校領導、全體處級幹部參加。
  • 福建省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舉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她強調,參訓學員要深刻認識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的教育改革發展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的重大意義,對於推進學院職業教育改革高質量發展、為「五個泉州」建設和「新福建」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的現實意義,切實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五)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五) 2020-11-30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